SEE學程:培養社會技巧

埃默里大學 - 社會、情緒與倫理學程 -架構摘要

社會、情緒與倫理(SEE)學程是埃默里大學冥想科學與慈悲心倫理中心所發展出的一套學程。其目的為培養情緒健康與倫理上負責的個人、社團以及更廣的社群。在此第二部分:SEE學程-培養社會技巧,我們要學習能增進我們與他人之間關係幸福與和諧的各種社會技巧。

個人層面章節中所學到的情緒識讀力以及自我管理,無疑能很大幫助我們在人生中前進。然而,由於人類的天性是社會化的,能跟他人有好的連結也是同等重要。之前認為,社交特性是天生而且無法改變的,但最近越來越多科學證據顯示社交特性可以透過學習、反思及刻意練習來培養。”社交”指的是我們當下的人際反應,以及在小型社群如學校、公司、家庭或鄰里中的反應。大型社群,例如城鎮、社會、乃至整個世界,會在第三個,也是最終的全球章節談到。

覺知、慈悲心及在社會面向的參與

社會層面在許多方面都跟個人層面類似,除了現在的重點在別人而不是我們自己。再一次,我們通過覺知、慈悲心跟參與三方面來做。覺知在此處指的是一種對他人的基本覺知,以及對自己是社會動物的覺知- 也就是說,我們依靠他人而存在,我們需要他人,而我們的行為影響著他人。這種覺知也包括了瞭解到我們人類的共通點,以及差異之處。慈悲心則是利用在個人層面獲得的知識去了解他人以及他們的情緒,好讓我們比較不會反應過度跟下定論。我們也運用這種洞察力培養其他的社交特性,例如感恩、寬恕、慷慨及謙虛。最後,參與方面是把這種覺知跟洞察力結合,以學習如何正向以及建設性地跟他人連結。因此這三種社會層面的要素可以歸納為:

  • 人與人之間的覺知
  • 對他人的慈悲心
  • 人際關係的技巧

人與人之間的覺知

儘管我們自然都有只關注自己狹隘私利的傾向,去跟他人連結並考量他們的最佳利益,仍然是可以逐漸習得的技巧。這不僅能為他人帶來很大利益,也能幫助自己。例如,培養一種欣賞他人的感受,能增進幸福感以及人與人連結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覺知包括以下三個主題:

  • 認識我們的社交真性
  • 認識我們與他人共有的真性
  • 欣賞多樣性與差異

認識我們的社交真性是說能夠認識我們本有的社會本性,以及他人的重要性跟他們在我們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認識我們與他人共有的真性是要去欣賞我們跟他人在基本層面上共有的東西,例如想要快樂,想避免痛苦。最後,欣賞多樣性跟差異是要尊重多元、獨特性跟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差異,同時看見他們如何貢獻著我們的生活。

認識到我們的社交真性

如同俗話說”沒有人是孤島”。真實狀況就是我們人類是社會的動物,而無數的其他人對我們的人生扮演著重要角色,不管我們知不知道。基本事實是,他人存在,並且以主觀角度體驗著世界,如同我們一樣;這個事實有時候會被我們忽略。這讓我們很容易掉進陷阱,認為我們是唯一有需要跟想要的人,是唯一需要被照料的人,等等。

在開頭,我們可以開始思惟那些型塑我們的人,那些持續影響我們的存在,以及會影響我們未來的人。例如我們可以想我們的父母或其他曾經貨仍然提供我們基本需求與保護的人。其他人給予我們陪伴。在更廣的層面上,無數人種植我們吃的食物,製造我們穿的衣服。思惟這些事實,能為培養對他人的感謝、同理及慈悲打基礎。

認識到我們與他人共有的真性

除了他人存在並支持我們的事實外,我們也需要認識到他們也有情緒生活。認識到我們基本的相似性,能促進對他人基本的感謝,而彼此間任何的不同都不會讓我們停止感謝他們。我們所專注的相似性,是我們的基本人類經驗。這些對所有人類都是共通的。其他人跟我們一樣,希望幸福,不想要困難與痛苦。他們也有情緒生活,包括想要、需要、恐懼、希望等等。他們也會生病、有所限制,會遇到障礙、會經驗喜悅跟挫折。對這些共通點的認識,是一種我們能培養出來並養成習慣的技巧。

一旦我們培養一定程度的情緒識讀力,包括心靈地圖以及第一手的情緒覺察,就很容易注意到我們跟他人都有的相似處。同時,我們需要去探索別人跟我們是如何不同。儘管每個人都有想要、需要、恐懼跟希望,他們不見得跟我們想要、需要或恐懼一樣的事情。這個事實需要被承認跟尊重,也都能被欣賞。認識我們的相異,同時欣賞我們的相似,創造出對自他的了解,而這是人際關係技巧的重要部分。

欣賞多樣性跟差異

我們共有的真性當中的一部分,就是我們都是獨特且不同的,而我們屬於社會團體,各自有其獨特的個性,因此與其他團體不同。我們都有不同的出身、不同的家庭環境,以及獨特的經驗,形塑了我們的認知、態度跟願望。

因此多樣性是我們共有真性的一部分,並且能如此去欣賞- 它能把我們拉在一起,而不是彼此推開。尊重差異性以及對多樣性貢獻我們生活的覺知,在我們越來越多元跟全球化的世界中尤其重要。它提供了真實同理心跟慈悲心的基礎。

對他人的慈悲

所有社交特質都可以被視為根植於,以及貢獻在對他人的慈悲上。儘管人與人之間的覺知能培養許多社交特質,慈悲心能協助把它們放在倫理的架構中。有三種培養對他人慈悲心的方法:

  • 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的感受及情緒
  • 欣賞並培養慈愛與悲憫
  • 欣賞並培養其他倫理特質

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的感受及情緒

不了解我們自己的情緒可導致自我批判。同樣地,當我們看到他人以我們不了解或不認同的方式行事,我們自然地會以批判來反應。了解我們的情緒是從想要跟需要所生起,能導致自我悅納跟自我慈悲,同樣地這個過程也可以用於他人。

若我們了解其他人的行為也是由情緒所驅使,而且那些情緒也是由底層需要的情境所升起,這能引生同理心跟慈悲心,而不是忿怒與批判。這邊的目的不是要幫不恰當的行為找藉口,而是要在人性層面上了解他人以及他們的情緒。

欣賞並培養慈愛與悲憫

我們應該視悲憫優於殘忍,這可能看起來理所當然,可是我們卻容易脫離這個基本事實。從我們自身的經驗及歷史榜樣,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並不總是珍視悲憫。在歷史上有無數例證,人類選擇對他人殘忍,或者單純不認自己的殘酷行為。

悲憫是一個能大大利益我們的有力原則,但單純命令我們的心要慈悲,是不管用的。我們需要了解悲憫是什麼,不是什麼,然後才能珍惜它是一個我們希望培養的東西。通常從慈愛開始比較容易 – 培養一個考慮他人、關懷他人的態度- 然後才進到悲憫。

悲憫的定義是希望解除他人的痛苦。儘管許多人不認為悲憫是人類存在的中心部分,研究指出了悲憫的生物性根源。所有的哺乳動物跟鳥類都需要母親的照顧才能存活,因為牠們出生後不能獨立生存。利他行為在各種物種,包括人類當中,創造了互惠的連結,支持了個人以及群體的存活跟繁衍。因此從許多角度看,悲憫是生存條件。這解釋了為什麼人類從很小就有強烈的慈愛傾向,以及我們為什麼會對悲憫即使在心理層面上也有這麼正面的回應。

欣賞並培養其他倫理特質

除了悲憫,我們也可以培養其他特質如感恩、寬恕、知足、謙虛、忍耐等等。所有這些倫理特質的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是內在特性 –而不是物質上的擁有或成就 -,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利益跟快樂。專注於珍視他人並且感謝他們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這跟自我推銷以及把所有權當作長期滿足跟快樂的關鍵,是相反的兩個想法。我們要學會欣賞這些內在特質有多重要。研究顯示,不管是在小孩還是成人身上,儘管在達成一定程度的物質富足後,人生滿足感會下降,感恩心跟快樂有很強的相關性。感恩不只能帶來更大的人生滿足感,也能有力地對治社群媒體、廣告跟電視所散布的物質主義訊息。

他人用許多方式利益我們,甚至不是有意為之,我們也能感到受益。我們也可以感謝他人所沒有作的- 他們沒有偷竊、傷害、羞辱我們。在更進階的層級,我們甚至可以感謝別人傷害我們時帶來的利益。我們可以從那些經歷極度困難而存活的人學習,他們能轉化其觀點,過更快樂更滿足的人生。儘管我們不該肯定他人的錯誤行為,這種從新觀點看的能力,能有力地釋放忿怒、怨懟跟恨意。我們對他們利益我們方式的拓展,能培養一種真實且恆定的感激之心,回過頭來又能有力地幫助我們跟他人連結。

當我們思索自我中心態度的壞處,以及我們自己的快樂跟幸福依靠他人展示的無數慈愛之舉,我們自然就會感恩。

我們也需要培養同理心,這是一種能敏感認識到他人經驗的能力,包括他們的快樂跟悲傷。我們大多自動能對我們的朋友與愛人感到同理,但這是可能拓展到很廣,乃至無偏私的。當我們結合同理與我們基本共有相似性的知識,一種真實的,比較不被偏私所影響的同理心就能產生。以同理心看待他人,是要努力去了解他人的觀點以及狀況。例如,與其說”這個人很自私”,我們可以說”他們的行為可以說是自私的”。這能幫助我們不要把對方視為永久性的自私,如果有一天他們變得無私時我們也能注意到。

當我們探究我們與他人的相似處,並且培養感恩跟同理,我們也自然會開始產生寬恕。當我們從不切實際的期待中解放,並培養自我悅納,就很容易從對他人的忿怒跟怨懟中解脫。因此原諒是我們給自己的禮物。

人際關係的技巧

我們總是要在複雜的社會交往中航行,從友情到家庭爭執到辦公室舞台。一種適應廣泛社會場合的能力,對於快樂跟成功來說是必要的。長期的幸福顯著地依賴於建立並維持有意義及正面人際關係的能力,同時能認出與中止有害的關係。

之前課程的兩個部分- 對我們社交本性的覺知,結合對他人情緒設身處地的了解- 能創造一個基礎,讓我們能建立實際的技巧、行為跟練習,來最大程度促進自己跟他人的幸福。即使我們的行為是基於同情跟慈悲,有時候我們作為實際上是負面的。我們可能有好的目的,但最後可能無意間對自己跟他人造成困難。我們可以靠獲取更多經驗來把這種狀況降到最低。我們可以積極練習所學到的各種技巧,直到它們變成我們自然的一部分。有四個面向是我們可以訓練的:

  • 同理地傾聽
  • 有技巧地溝通
  • 幫助他人
  • 轉化矛盾

同理地傾聽

同理心傾聽是要用開放心胸來傾聽他人,而不會因為情緒反應而關上耳朵。這是根植於對對方的尊重與欣賞上,即使對方的看法跟我們不同。我們可以用”深層傾聽”來練習同理心傾聽,就是我們在聽的時候幾分鐘的時間內不作評論跟判斷。或者,我們可以看或聽一些我們可能不同意的人講話,但在情緒化地反駁或更正他們之前先暫停一下。

同理地傾聽應該不只是聽表面的意義,也要聽到底層的需求跟願望,它們能提供了解他們所說內涵的情境。

有技巧的溝通

傾聽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也需要能以體貼、建設性跟給自他力量的方式來溝通我們想要表達的。所謂”給力量的溝通”指的是以尊重跟清楚的方式來說,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也為那些不能替自己講話的人說。辯論可以是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例如,我們可以選擇跟朋友辯論,選一個通常自己不同意的角度來辯。我們人類有把反對我們觀點的人貶低甚至妖魔化的傾向,這種練習能幫助我們培養謙虛、對知識的好奇,以及一種共通人性的感受。

幫助他人

傾聽跟溝通是基本的,但也有無數其他方法能利益他人。幫助他人應該要總是符合他人的需求,並且符合自己的能力限制。從社區服務到自願去作”任意的慈愛行動”,研究顯示提供幫助比接受幫助更能增進我們的幸福感。

我們可以花時間思考幫助他人的過程:我們在做的時候感覺如何,我們學到什麼,如何能增進,以及對我們想要幫忙的對象有什麼影響。最後,我們可以探究他人長期的幸福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幫助,而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

轉化矛盾

我們無可避免地會在人生中遇到矛盾。矛盾本身不見得是壞的,但學會在自他之間的矛盾中導航,是一種必備的技巧。解決矛盾,只是轉化環境跟人際關係往利益彼此幸福的一部分。為此我們需要建設性地回應矛盾,並且促進合作、和好以及平和關係。

內在的平和是外在和平的基礎。同樣的,內在的和好也能導致外在的和好。處理我們的內在世界,能幫我們最大可能地轉化矛盾。若不培養謙虛、同理、悲憫、寬恕、不偏私以及對我們共通人性的認識,就很難或者根本不可能去轉化跟解決矛盾。當這些技巧都在手上,解決矛盾就可以成為一個對各方都很深刻而真正能夠轉化的經驗。

結語

在第一部分的課程中,我們培養情緒識讀能力,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這個第二部分,我們用這種了解來跟他人來往: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其他接觸到的陌生人。人際關係技巧的培養,跟慈愛與悲憫的原則是分不開的。一旦我們充分練習,社交技巧就不再是一堆技術:它們能轉變為我們對他人感謝跟關懷的自然結果。當我們在所經歷的各種社會情境中採用並練習這些正面技巧,不止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和諧,我們也會更快樂更滿足。

如果你想要更加深入,閱讀SEE學程架構全文,並看看冥想科學與慈悲心倫理中心的其他課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