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學程:成為地球公民

埃默里大學 - 社會、情緒與倫理學程 -架構摘要

社會、情緒與倫理(SEE)學程是埃默里大學冥想科學與慈悲心倫理中心所發展出的一套學程。其目的為培養情緒健康與倫理上負責的個人、社團以及更廣的社群。在這個第三也是最後部分:SEE學程- 成為地球公民,我們了解到世界是如何互相依存,所有人類如何同樣地希求快樂,以及我們能如何對全球層面的改變作出貢獻。

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越來越複雜、全球化、並且相互依存。現在與未來世代所面臨挑戰的本質是既廣泛又深遠的。其解答肯定需要新的思考模式,以及合作、跨學門、全球性的解決問題方式。光是慈悲心,並不足以對應整個世界。我們需要以基於了解所在的更廣體系,作出負責任的決策,以此作為慈悲心的補充。

全球層面一開始可能看起來有點嚇人,但這還是基於我們在個人社會層面所探討的知識與技巧,只不過擴充到我們的社群、社會跟全球社群。這邊指出,既然我們能了解自己跟他人的行為,同樣地我們也有能力了解系統是如何以內建方式運作。藉由加深這種覺察,並將批判思考用於複雜的情況,就會產生合乎倫理的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將變得更全面,避免了我們通常把問題分割成小而不相關連片段的習慣。

全球層面可從以下幾個主題來探究:

  • 欣賞彼此的依存
  • 認識共通的人性
  • 社群與全球積極參與

欣賞彼此的依存

互相依存的概念是說事物跟事件不能脫離情境而升起,反之它們是依靠著一連串其他的事物跟事件而存在。例如我們吃一餐簡單的飯,如果我們追蹤過去的時間跟外在地點,其成分素材是從一大群來源跟個體來的。互相依存也是說在一個區域的改變,會導致其他地方的改變。有結果必有原因,而結果之所以能產生,是因為各種的原因與條件。

思考相互依存的目的,並不只是要純粹了解全球體系怎麼運作,而是要把我們對自己、他人、跟地球的關懷,與知識連結起來。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探討相互依存:

  • 了解依存的體系
  • 在體系情境下的個體

了解相互依存的體系是要把”內在”跟”他人”的焦點放在更廣的”外在”焦點。我們把覺知轉移到了解互依跟全球體系的原則上,例如因果關係。在體系情境下的個體方面,我們認識到我們的存在,以及我們周遭的他人,都錯綜複雜地跟大量的事件、成因,以及世界上的人群有關。

了解依存的體系

相互依存既是自然律,也是人生的基本現實。沒有人能在沒有數不清的他人支持下維持生活,更別提發展了:不管是基本需求如食物、飲水、居所,以及負責教育、司法、政府、農牧、交通、醫療等等的支援機構。大型跟眾所周知的危機,例如2007-2009的世界經濟衰退,以及逐漸增加對氣候變遷與全球暴力衝突的擔憂,都展示出這種全球層面的經濟與環境互依。

在傳統社會中,一種與他人連結的感受,比現代社會更深刻地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生存是依靠於分享與交換資源及其他社會合作,從收穫作物到蓋房子,以及抵抗掠食者。在工業革命以後,因為想要增進經濟狀態,我們變得四處遊走而與社群逐漸脫節。這給我們一種獨立的錯覺,讓我們輕易相信在成年之後就不再需要他人。這種錯誤的自給自足感造成了心理與社會孤立感的增加。我們是極度需要社會的動物,不只是生存,還有心理健康都依靠於跟他人的關係。

在體系情境下的個體

為了讓我們對相互依存的理解有意義,我們需要運用它,看怎麼能用在更大的情景。這能幫助我們對治我們覺得自己跟他人無關,或是獨立於更大體系的錯誤見解。此處我們探討我們跟其他人的關係,以及這些關係的複雜度。這有三個層次:

  • 在系統層面上對他人的真誠感激
  • 對我們改變他人生命的潛能有更深的覺察
  • 更願意採取行動來保障廣大範圍的福祉

我們從看到我們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以及他人如何影響我們開始。然後我們探究他人以不同方式對我們福祉所作的貢獻。我們可以列一個清單,然後一再審視。不只是像在社會層面時只專注在我們認識的人,此處我們的範圍更大:個體、社群,以及我們可能並不認識的體系。了解到沒有無數個體的支持我們不能生存,遑論繁盛,對於培養真實感激他人的心態是至關重要。

每個人都在這個支持我們生活的巨大網絡中扮演角色。當我們了解這一點,我們產生一種互惠的感受。我們不再需要明確知道他人如何利益我們,就能接受他們肯定以某種方式利益我們。當這種覺知增長,這種互惠互利的夥伴關係慢慢就會取代狹隘自我中心的競爭觀點。這種逐漸增加的與他人連結的感受,能直接對治孤獨,因為它能增加我們同情心喜悅的能力。這讓我們能對他人的成就有感同身受的快樂,並能解毒嫉妒心,以及苛刻的自我批判或不切實際地跟別人比較。

認識共通的人性

對相互依存更豐富的理解,尤其是結合在社會層次中習得的同理心技巧,會引致對他人更大的關懷,以及我們都彼此相關的認知。這能透過明確地認識共通人性而再被加強、拓展、強調。此處我們運用批判思考來認識在基本層面上,所有人類是如何在內在生命跟生活條件上有著共通之處。如此,我們可以對任何地方的個人培養某種感謝、同理,以及慈悲心,即使他們身處遙遠或跟我們似乎非常不同。我們透過以下兩點來探究共通的人性:

  • 欣賞所有人的基本平等
  • 知道體系如何影響福祉

欣賞所有人的基本平等,是去了解每個人,從我們的親友到地球對面的陌生人,都在基本層面上平等地希求快樂與幸福,並且希望避免痛苦。知道體系如何影響福祉,是認識到全球體系透過採取正面價值或延續有問題的信念,能增進也能減損福祉。

欣賞所有人的基本平等

我們拓展對人性基本平等的理解到我們周遭之外。最終,我們把這種理解帶到整個世界。我們專注於所有人類都共享的心願,例如希望繁榮,希望避免困難跟不滿意,來達成這一點。這能幫助減少偏私以及我們不顧他人需求的習慣。

透過確認他人也是如此,我們的”小團體”就能拓展到包括不同國籍、種族、宗教等等的人。這種包容度在社會中以不同方式展現,從個人捐血,自然災害後的踴躍捐款,以及挺身為自己不屬於的團體所受的不公義發聲。欣賞相互依存跟同理關懷的技巧,能幫忙對治我們與他人關連的障礙,例如偏私、距離感,以及對我們周遭之外發生問題的漠不關心。

當我們專注於自身,世界似乎很小,而我們的問題跟關切似乎很大。但當我們專注於其他人,世界變大了。我們本來的問題漂移到心的邊緣,看起來小多了,而我們增加與人連結跟慈悲心行動的能力。

知道體系如何影響福祉

體系能在文化跟結構層面上增進或減損福祉,透過增進正面價值,或延續有問題的信念跟不平等。我們可以花時間思索當我們受到不平等、偏見、偏私時會感到如何。我們也可以從歷史以及當前的情況來作為有問題體系的例子。最後,我們可以探究偏見跟偏私是否有可能合理化,或者所有人類都有追求快樂的平等權利。

培養廣大視野的同理心是必需的,因為作為人,我們與生俱來的內在同情心能力似乎並不會自動涵括大規模的苦難或全球的問題。例如,我們大部分人都會對單一受難者有較強的同情,相對於大數目的受難者。然而,透過學習結構跟文化問題,我們對苦難的理解跟洞察或增加,我們對苦難的回應也會更細節。 

透過對共通人性的認識,我們可以學著以對他人更實際的了解跟期待來跟不同的種族或社會群體溝通合作。藉著對我們跟他人共享特質的更大覺知,我們能欣賞,而不是懷疑表面上的差異,從而減少偏見跟孤立。透過理解個人的幸福如何受體系所塑造,我們的同理心會深化,更有包容性,我們的批判思考就能去找人類痛苦的可能解答。

社群與全球的積極參與

欣賞相互依存,熟知我們從他人處獲益,並且認識彼此共通的人性,能創造出一種採取行動的責任感跟欲望。如此我們自然會希望去回報我們從社會獲得的許多恩惠,並且為那些在掙扎並有需求的人行動。然而我們能怎麼有效地參與社群或全球層次的複雜體系呢?

SEE學程的目標完全在於讓我們有能力去認識跟了解我們作為有慈悲心的地球公民的潛能。要達成這點,有兩點可以去探討:

  • 我們正面影響社群跟世界的潛能
  • 積極參與社群跟全球的解決方案

這兩點很相似,但第一點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自己能做什麼,基於我們的能力跟機會,來產生正面影響。第二點幫助我們探索影響社群跟世界的問題的創造性解決方案。

我們正面影響社群跟世界的潛能

如果我們要積極參與社群或世界,並以利益自他的方式來處理其問題,切實、有效、不導致沮喪的方式,那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我們的限制跟能力。能看到不是每件事都在我們當下能力所及,而且認知深層問題需要時間來解決,是很重要的。這不表示我們不能積極參與有效的運動。確實,如果我們在面對困難問題時感到無力,這會讓培養對自己跟他人的悲心更困難。這是因為悲心- 解除自他痛苦的希願- 乃是建立在希望上,也就是相信痛苦可以被消除。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整個體系,但我們可以透過專注於某個體系的關鍵部分來取得最大的改變。這能提供一種有能力的感受,而不會被全球或體系層面問題的規模給擊倒。若我們能確知幾個最能影響體系的幾個關鍵要素,我們可以專注於這些要素並獲得可觀的成果。我們也該思考,即使我們不能立刻帶來大規模的改變,即使我們能影響的小規模也很值得。小規模的改變可以在之後成長為更大的改變。累積小的行動可以創造大的改變,例如從垃圾場收集回收物資。透過對體系相互依存徹底的了解,我們得到自信,小規模的行動跟行為,是為未來更大的影響打基礎,即使我們不能直接看到成果。

複雜的社會跟全球問題需要分拆成小片段來分析以及參與處理。當我們看到我們的行動如何解決問題的小部分,以及這些部分如何跟更大體系相互依存關連,我們就能獲得自信跟一種有能力的行動感。為此,我們需要批判思考的技巧。此處,批判思考是要以基本人性價值為前導來考慮複雜問題。儘管這並不保證別人會覺得你的行動是有益的,批判思考能增加獲得建設性成果的機會。

積極參與社群及全球的解決方案

即使我們能力無法成辦解決方案,我們還是可以思索問題以及其可能的解方。我們可以運用以下的要點來探究我們面對的問題:

  • 認識體系及其複雜性
  • 評估行動短期跟長期的後果
  • 在基本人性價值的前提下評估狀況
  • 把負面情緒跟偏私的影響最小化
  • 培養開放、合作、在智識上謙虛的態度
  • 考慮特定行動的優缺點

行動往往在沒有妥為評估短期長期後果下就實施。當我們檢驗一個特定問題時,我們也要想一想可能會被這個行動影響的各種人群。如果我們照此作法並熟悉之,我們自然就會開始考慮行動更廣的影響,以及它們會怎麼影響那些乍看之下跟問題本身無關的人。我們也要看這些問題跟基本人性價值的關係,以及解決方案能怎麼促進個人、社會及全球的繁榮。

開放心胸的態度,願意與他人合作,從他人的想法、意見、知識跟經驗學習,能大大支持社群與全球的積極參與。健康的辯論惟有在我們認定對方也以理性跟經驗支持他們的觀點時才能發生,即使他們的觀點跟我們不同。沒有智識上的謙虛以及開放心胸,辯論跟共識是不可能的,而且對話會淪為沒有結果的爭執與權鬥。

很少嚴重問題可以只靠個人不靠與他人合作來解決,而合作需要清晰地溝通我們的想法跟價值。因此,社群與全球的積極參與能大大受益於:表達我們的立場、問問題、從他人學習、以及建設性的辯論。能以批判思考及深植的價值觀為基礎,清晰且正確地溝通,以有力量跟激勵人心的方式說法,甚至替沒有聲音的人發聲,對我們地球公民跟促進改變的領袖來說都是很有力的技巧。

結語

在前兩個章節,我們學到探索我們的情緒,跟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和諧地互動。在這個第三及最後章節,我們開始了解到世界是如何互相依存的,所有人類是如何有著共通對快樂的渴望跟避免痛苦的願望,以及我們的行動可以如何對廣大的全球改變作出貢獻。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是很複雜的。作為成人,有時候我們看似可以不靠任何人獨立生活。我們可能覺得世界上的其他人不重要 –畢竟他們與我們如此不同。而往往,看起來似乎太難對世界造成任何實質改變。當我們了解我們身處情況的現實時 –我們所吃的所有食物、穿的所有衣服、所開的車,都來自他人的工作,我們自然就會有一種感謝之情。當我們看到這些人也跟我們同樣希望快樂,我們也會產生願他們快樂的想法。最後,認識到小行動能累積成大結果,我們自信不管多小的建設性舉動,都能改善世界。

這個訓練課程不希望你簡簡單單讀完就忘:我們要一步步地練習。我們人都各有不同,但我們都面對著一堆挑戰,同時在無數的個人互動跟社會情境當中探索。當面對生活中的高低起伏,以自利為動機的行為與考慮他人利益的行為,有著明顯的不同。對自己的衝動與偏私有更多覺察,加上控制自己反應跟批判分析局勢的能力,我們能處理生活中面對的任何事情。我們可以前進並了解我們巨大的潛能,用來作為善的力量:我們自己的善、他人的善、以及廣大世界的善。


如果你想要更加深入,閱讀SEE學程架構全文,並看看冥想科學與慈悲心倫理中心的其他課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