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学程:培养社会技巧

埃默里大学 - 社会、情绪与伦理学程 -架构摘要

社会、情绪与伦理(SEE)学程是埃默里大学冥想科学与慈悲心伦理中心所发展出的一套学程。其目的为培养情绪健康与伦理上负责的个人、社团以及更广的社群。在此第二部分:SEE学程-培养社会技巧,我们要学习能增进我们与他人之间关系幸福与和谐的各种社会技巧。

个人层面章节中所学到的情绪识读力以及自我管理,无疑能很大帮助我们在人生中前进。然而,由于人类的天性是社会化的,能跟他人有好的连结也是同等重要。之前认为,社交特性是天生而且无法改变的,但最近越来越多科学证据显示社交特性可以透过学习、反思及刻意练习来培养。”社交”指的是我们当下的人际反应,以及在小型社群如学校、公司、家庭或邻里中的反应。大型社群,例如城镇、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会在第三个,也是最终的全球章节谈到。

觉知、慈悲心及在社会面向的参与

社会层面在许多方面都跟个人层面类似,除了现在的重点在别人而不是我们自己。再一次,我们通过觉知、慈悲心跟参与三方面来做。觉知在此处指的是一种对他人的基本觉知,以及对自己是社会动物的觉知- 也就是说,我们依靠他人而存在,我们需要他人,而我们的行为影响着他人。这种觉知也包括了了解到我们人类的共通点,以及差异之处。慈悲心则是利用在个人层面获得的知识去了解他人以及他们的情绪,好让我们比较不会反应过度跟下定论。我们也运用这种洞察力培养其他的社交特性,例如感恩、宽恕、慷慨及谦虚。最后,参与方面是把这种觉知跟洞察力结合,以学习如何正向以及建设性地跟他人连结。因此这三种社会层面的要素可以归纳为:

  • 人与人之间的觉知
  • 对他人的慈悲心
  • 人际关系的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觉知

尽管我们自然都有只关注自己狭隘私利的倾向,去跟他人连结并考虑他们的最佳利益,仍然是可以逐渐习得的技巧。这不仅能为他人带来很大利益,也能帮助自己。例如,培养一种欣赏他人的感受,能增进幸福感以及人与人连结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觉知包括以下三个主题:

  • 认识我们的社交真性
  • 认识我们与他人共有的真性
  • 欣赏多样性与差异

认识我们的社交真性是说能够认识我们本有的社会本性,以及他人的重要性跟他们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认识我们与他人共有的真性是要去欣赏我们跟他人在基本层面上共有的东西,例如想要快乐,想避免痛苦。最后,欣赏多样性跟差异是要尊重多元、独特性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看见他们如何贡献着我们的生活。

认识到我们的社交真性

如同俗话说”没有人是孤岛”。真实状况就是我们人类是社会的动物,而无数的其他人对我们的人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管我们知不知道。基本事实是,他人存在,并且以主观角度体验着世界,如同我们一样;这个事实有时候会被我们忽略。这让我们很容易掉进陷阱,认为我们是唯一有需要跟想要的人,是唯一需要被照料的人,等等。

在开头,我们可以开始思惟那些型塑我们的人,那些持续影响我们的存在,以及会影响我们未来的人。例如我们可以想我们的父母或其他曾经货仍然提供我们基本需求与保护的人。其他人给予我们陪伴。在更广的层面上,无数人种植我们吃的食物,制造我们穿的衣服。思惟这些事实,能为培养对他人的感谢、同理及慈悲打基础。

认识到我们与他人共有的真性

除了他人存在并支持我们的事实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他们也有情绪生活。认识到我们基本的相似性,能促进对他人基本的感谢,而彼此间任何的不同都不会让我们停止感谢他们。我们所专注的相似性,是我们的基本人类经验。这些对所有人类都是共通的。其他人跟我们一样,希望幸福,不想要困难与痛苦。他们也有情绪生活,包括想要、需要、恐惧、希望等等。他们也会生病、有所限制,会遇到障碍、会经验喜悦跟挫折。对这些共通点的认识,是一种我们能培养出来并养成习惯的技巧。

一旦我们培养一定程度的情绪识读力,包括心灵地图以及第一手的情绪觉察,就很容易注意到我们跟他人都有的相似处。同时,我们需要去探索别人跟我们是如何不同。尽管每个人都有想要、需要、恐惧跟希望,他们不见得跟我们想要、需要或恐惧一样的事情。这个事实需要被承认跟尊重,也都能被欣赏。认识我们的相异,同时欣赏我们的相似,创造出对自他的了解,而这是人际关系技巧的重要部分。

欣赏多样性跟差异

我们共有的真性当中的一部分,就是我们都是独特且不同的,而我们属于社会团体,各自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与其他团体不同。我们都有不同的出身、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独特的经验,形塑了我们的认知、态度跟愿望。

因此多样性是我们共有真性的一部分,并且能如此去欣赏- 它能把我们拉在一起,而不是彼此推开。尊重差异性以及对多样性贡献我们生活的觉知,在我们越来越多元跟全球化的世界中尤其重要。它提供了真实同理心跟慈悲心的基础。

对他人的慈悲

所有社交特质都可以被视为根植于,以及贡献在对他人的慈悲上。尽管人与人之间的觉知能培养许多社交特质,慈悲心能协助把它们放在伦理的架构中。有三种培养对他人慈悲心的方法:

  • 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感受及情绪
  • 欣赏并培养慈爱与悲悯
  • 欣赏并培养其他伦理特质

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感受及情绪

不了解我们自己的情绪可导致自我批判。同样地,当我们看到他人以我们不了解或不认同的方式行事,我们自然地会以批判来反应。了解我们的情绪是从想要跟需要所生起,能导致自我悦纳跟自我慈悲,同样地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于他人。

若我们了解其他人的行为也是由情绪所驱使,而且那些情绪也是由底层需要的情境所升起,这能引生同理心跟慈悲心,而不是忿怒与批判。这边的目的不是要帮不恰当的行为找借口,而是要在人性层面上了解他人以及他们的情绪。

欣赏并培养慈爱与悲悯

我们应该视悲悯优于残忍,这可能看起来理所当然,可是我们却容易脱离这个基本事实。从我们自身的经验及历史榜样,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并不总是珍视悲悯。在历史上有无数例证,人类选择对他人残忍,或者单纯不认自己的残酷行为。

悲悯是一个能大大利益我们的有力原则,但单纯命令我们的心要慈悲,是不管用的。我们需要了解悲悯是什么,不是什么,然后才能珍惜它是一个我们希望培养的东西。通常从慈爱开始比较容易 – 培养一个考虑他人、关怀他人的态度- 然后才进到悲悯。

悲悯的定义是希望解除他人的痛苦。尽管许多人不认为悲悯是人类存在的中心部分,研究指出了悲悯的生物性根源。所有的哺乳动物跟鸟类都需要母亲的照顾才能存活,因为牠们出生后不能独立生存。利他行为在各种物种,包括人类当中,创造了互惠的连结,支持了个人以及群体的存活跟繁衍。因此从许多角度看,悲悯是生存条件。这解释了为什么人类从很小就有强烈的慈爱倾向,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对悲悯即使在心理层面上也有这么正面的响应。

欣赏并培养其他伦理特质

除了悲悯,我们也可以培养其他特质如感恩、宽恕、知足、谦虚、忍耐等等。所有这些伦理特质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内在特性 –而不是物质上的拥有或成就 -,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利益跟快乐。专注于珍视他人并且感谢他们丰富了我们的人生,这跟自我推销以及把所有权当作长期满足跟快乐的关键,是相反的两个想法。我们要学会欣赏这些内在特质有多重要。研究显示,不管是在小孩还是成人身上,尽管在达成一定程度的物质富足后,人生满足感会下降,感恩心跟快乐有很强的相关性。感恩不只能带来更大的人生满足感,也能有力地对治社群媒体、广告跟电视所散布的物质主义讯息。

他人用许多方式利益我们,甚至不是有意为之,我们也能感到受益。我们也可以感谢他人所没有作的- 他们没有偷窃、伤害、羞辱我们。在更进阶的层级,我们甚至可以感谢别人伤害我们时带来的利益。我们可以从那些经历极度困难而存活的人学习,他们能转化其观点,过更快乐更满足的人生。尽管我们不该肯定他人的错误行为,这种从新观点看的能力,能有力地释放忿怒、怨怼跟恨意。我们对他们利益我们方式的拓展,能培养一种真实且恒定的感激之心,回过头来又能有力地帮助我们跟他人连结。

当我们思索自我中心态度的坏处,以及我们自己的快乐跟幸福依靠他人展示的无数慈爱之举,我们自然就会感恩。

我们也需要培养同理心,这是一种能敏感认识到他人经验的能力,包括他们的快乐跟悲伤。我们大多自动能对我们的朋友与爱人感到同理,但这是可能拓展到很广,乃至无偏私的。当我们结合同理与我们基本共有相似性的知识,一种真实的,比较不被偏私所影响的同理心就能产生。以同理心看待他人,是要努力去了解他人的观点以及状况。例如,与其说”这个人很自私”,我们可以说”他们的行为可以说是自私的”。这能帮助我们不要把对方视为永久性的自私,如果有一天他们变得无私时我们也能注意到。

当我们探究我们与他人的相似处,并且培养感恩跟同理,我们也自然会开始产生宽恕。当我们从不切实际的期待中解放,并培养自我悦纳,就很容易从对他人的忿怒跟怨怼中解脱。因此原谅是我们给自己的礼物。

人际关系的技巧

我们总是要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航行,从友情到家庭争执到办公室舞台。一种适应广泛社会场合的能力,对于快乐跟成功来说是必要的。长期的幸福显著地依赖于建立并维持有意义及正面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能认出与中止有害的关系。

之前课程的两个部分- 对我们社交本性的觉知,结合对他人情绪设身处地的了解- 能创造一个基础,让我们能建立实际的技巧、行为跟练习,来最大程度促进自己跟他人的幸福。即使我们的行为是基于同情跟慈悲,有时候我们作为实际上是负面的。我们可能有好的目的,但最后可能无意间对自己跟他人造成困难。我们可以靠获取更多经验来把这种状况降到最低。我们可以积极练习所学到的各种技巧,直到它们变成我们自然的一部分。有四个面向是我们可以训练的:

  • 同理地倾听
  • 有技巧地沟通
  • 帮助他人
  • 转化矛盾

同理地倾听

同理心倾听是要用开放心胸来倾听他人,而不会因为情绪反应而关上耳朵。这是根植于对对方的尊重与欣赏上,即使对方的看法跟我们不同。我们可以用”深层倾听”来练习同理心倾听,就是我们在听的时候几分钟的时间内不作评论跟判断。或者,我们可以看或听一些我们可能不同意的人讲话,但在情绪化地反驳或更正他们之前先暂停一下。

同理地倾听应该不只是听表面的意义,也要听到底层的需求跟愿望,它们能提供了解他们所说内涵的情境。

有技巧的沟通

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也需要能以体贴、建设性跟给自他力量的方式来沟通我们想要表达的。所谓”给力量的沟通”指的是以尊重跟清楚的方式来说,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也为那些不能替自己讲话的人说。辩论可以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例如,我们可以选择跟朋友辩论,选一个通常自己不同意的角度来辩。我们人类有把反对我们观点的人贬低甚至妖魔化的倾向,这种练习能帮助我们培养谦虚、对知识的好奇,以及一种共通人性的感受。

帮助他人

倾听跟沟通是基本的,但也有无数其他方法能利益他人。帮助他人应该要总是符合他人的需求,并且符合自己的能力限制。从小区服务到自愿去作”任意的慈爱行动”,研究显示提供帮助比接受帮助更能增进我们的幸福感。

我们可以花时间思考帮助他人的过程:我们在做的时候感觉如何,我们学到什么,如何能增进,以及对我们想要帮忙的对象有什么影响。最后,我们可以探究他人长期的幸福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

转化矛盾

我们无可避免地会在人生中遇到矛盾。矛盾本身不见得是坏的,但学会在自他之间的矛盾中导航,是一种必备的技巧。解决矛盾,只是转化环境跟人际关系往利益彼此幸福的一部分。为此我们需要建设性地回应矛盾,并且促进合作、和好以及平和关系。

内在的平和是外在和平的基础。同样的,内在的和好也能导致外在的和好。处理我们的内在世界,能帮我们最大可能地转化矛盾。若不培养谦虚、同理、悲悯、宽恕、不偏私以及对我们共通人性的认识,就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去转化跟解决矛盾。当这些技巧都在手上,解决矛盾就可以成为一个对各方都很深刻而真正能够转化的经验。

结语

在第一部分的课程中,我们培养情绪识读能力,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这个第二部分,我们用这种了解来跟他人来往: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其他接触到的陌生人。人际关系技巧的培养,跟慈爱与悲悯的原则是分不开的。一旦我们充分练习,社交技巧就不再是一堆技术:它们能转变为我们对他人感谢跟关怀的自然结果。当我们在所经历的各种社会情境中采用并练习这些正面技巧,不止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和谐,我们也会更快乐更满足。

如果你想要更加深入,阅读SEE学程架构全文,并看看冥想科学与慈悲心伦理中心的其他课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