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是道德價值體系,型塑了我們的行為,帶來更快樂的人生。透過倫理,我們誠實地生活,帶來身邊的人的信任與友誼。倫理是快樂之鑰。
佛教倫理
在佛教當中,倫理是根基於明辨的覺知:我們運用智力去分辨哪些行為帶來快樂,哪些帶來麻煩。不是盲目地服從一堆規定,而是要被說服遵守倫理指引是合乎邏輯的。
如果我們真的關心自己,那麼就很應該以智慧去決定行為。每個人都想要,也值得快樂,包括我們自己 [參見:什麼是快樂?]。自我輕視會導致忽視道德的態度,而自我珍視會產生自尊。自尊產生自重,我們就決不會去做違反倫理的行為:你不會覺得那是對的。
聖者入村邑,猶蜂入花間,唯將花蜜取,不損花色香。 – 法句經,花品,第四十九偈
那種「不在乎」的態度,只會導致疏離、孤獨跟憂鬱的感受。藉由倫理觀念,我們能克服這種態度。我們能建立信任、穩固的友誼,這些是快樂與成功人生的基石。
基於理性的倫理與戒律
佛教修行是基於常識。如果我們對待別人又自私、又暴怒、又自大,我們怎能期待自己有平和與快樂的人生?
在佛教當中,有不同層級的戒律可持守。例如,在藏傳佛教中完全出家的僧侶有兩百五十三條戒可守。許多在家佛教徒則持守在家五戒,分別是:
- 不殺害生命
- 不取非給予我之物
- 不行不合宜的性行為
- 不說謊
- 不麻醉自己
這些戒律是由佛教徒自願持守,以建立人生的利益。這些規則幫助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並製造培養快樂成功人生的因素。
成功人生的倫理
有些人認為成功的人生就是擁有大量的物質財富與權力。但即使我們獲得這些,我們也永遠不會滿足,而且總是會擔憂失去它們。我們擁有越多,尤其當我們透過損害別人而獲得時,就造就了越多敵人。沒有人會說一個沒有人喜歡的人是個成功的人吧? 成功的人生是結交許多朋友,並且讓人們樂於與我為伍。如此,不管你有沒有錢,有沒有權,我們都擁有情緒支持,能應付任何發生的狀況。
倫理指引指出哪些行為導向快樂,哪些製造麻煩。當我們真誠地想要為他人帶來快樂時,別人就會信任我們不會欺騙、欺負,或利用他們。這種信任是我們與所有遇到的人的友誼的基石。他們會放鬆,會樂於跟我們相處,不會害怕。而我們,也會覺得更快樂。誰會希望當自己靠近時,別人老是警戒或畏懼發抖呢? 每個人都想要看到笑臉。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需要他人的支持才能生存。不止當我們是無助的初生嬰兒或安養院中的虛弱老人時而以,而是我們一生當中的每個階段都需要他人的關心與幫助。我們從他人慈愛友誼中得到的情緒支持,創造出滿足的人生。而強大的倫理觀念能讓我們與所有遇到的人建立友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