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伦理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有“普世伦理”一词?普世的意思,是指每个人(信徒或者非信徒)都可以接受的东西。无论是印度教,穆斯林,基督教,佛教徒,犹太人,耆那教徒或者无论别的什么教徒,这些价值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非科学家,受过教育者或者没受过教育的人,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这些价值,并且认为,为了自己的幸福而遵行这些价值观,至关重要。这就是普世的意思。伦理是一种通过参与,使你变得快乐也帮助他人快乐的一种行为方式。社会群体变得快乐,而你也变得快乐起来。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普世伦理。
人类,是被我们称为宇宙的整体的一部分,是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一部分。人将他的自我经验、想法和感受,想成跟其他事物是分割的,这是对他自己意识的一种幻觉。这种幻觉对于我们来说像是一所监狱,将我们限制在个人欲望和我们所亲近的少数人的情感之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扩大自身悲心的范围,去拥抱所有的生命和自然之美,进而把自己从这个监狱中释放出来。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这边是说,我们经验的所有问题,都是因为我们被自己非常狭隘的想法束缚住了,我们只在一个很小的内在范围内考虑自己、却忘记了宇宙的其余部分。他说,这种只对狭小内在范围的执念,其实只是一个幻觉。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如何从这个监狱里逃脱?他说,我们必须要把悲悯的圈扩大至其他人,而且,如果其他人也把他们的悲悯心的圈子扩大至我们,那么我们所有人都会快乐起来。这就是他所鼓励的。
为什么要实践伦理?
伦理是人类依循良心而作的行为,能引导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和平和幸福。人无论是经历快乐或者痛苦,我们都可以将其视为行为所致的结果,本质上跟我们所追求的有关。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于我们的念头和情绪所驱使。反过来,不合乎伦理的想法而产生的一些行为,导致了当今世上我们所看到的一些不好的后果。这是由于我们错误的理解了下面三个因素之间的恰当因果关系:
- 想法和情绪
- 我们的行为
- 由此产生的结果 (以快乐或者痛苦的形式)
我们可能渴望追求快乐,但是是在一系列的念头驱使下,我们投入到在只会引生痛苦的行为里。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到,什么是意识,什么是念头和情绪,以及某些想法和意识所支配的行为导致特定结果的机制又是什么。之后我们就会明智地培养有助于产生良好结果的思维方式,并且摒弃那些导致低下行为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伦理;而这些伦理原则所着重的,是悲悯心。
导致我们快乐与不快乐的,就是我们的心。这也取决于驱动的情绪和情绪因素。情绪驱动我们的思想,而我们的思想驱动我们的行为。致使我们快乐的情绪是“正面的情绪”。从普世角度上,我们不能谈论“原罪”或者原这个原那个。我们需要以十分普世的方式来讨论。普遍来说,我们可以说,给我带来真正快乐的是正面情绪,而给我带来痛苦的是破坏性情绪。我们需要把这些作为心灵地图的一部分来学习和了解;我们需要用这种心灵地图来训练人们。
在学校系统中教普世伦理
我们如何能够使人们充满热忱地对个人和社会传授正念?有些人的伦理是基于对上帝的敬畏感。还有一些人不信上帝,但信业力,认为基于业力,他们做事应该谨慎而和善。但还有一些人,他们既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业。没有上帝和业力概念的话,我们又要如何说服人们伦理应该被接受呢?对于这一点,达赖喇嘛尊者提出了以下三点:
- 普通的经验
- 常识
- 科学发现。
基于这些,达赖喇嘛尊者对于在现代教育系统中教授普世伦理,提出了三个步骤。
无论对于有信仰者或是无信仰者来说,孩子被母亲母乳喂养,都是普遍经验的一个例子。这是一种无关乎宗教信仰或者哲学的普遍经验——这是我们从母亲那得到的单纯的爱和情感。这种爱和情感给予了母亲和孩子彼此之间信任和信心,在这里,其他一切都烟消云散。破坏性情绪消失了,而且世上所有的混乱也都消失了。只有爱和情感留下来。恐怖主义,性别歧视,以及贫富差距之所以存在,都是由于对他人缺乏爱和情感。
常识即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更爱他人的时候,他们有更多的朋友,让人有犹如在家的感觉,并且周围的人觉得就像是他们的兄弟姐妹。如果我们对他人没有这种爱和情感,那么,即使是在我们自己家里,我们也感受不到在家的感觉。甚至我们的兄弟姐妹也视作敌人。从常识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接受,爱和情感是普世伦理之锚。
最后,科学发现,比如说一项实验,把小猴子与母亲分开,导致小猴子没有受到母亲的关照。当牠们长大之后,变得很好斗。牠们不知道如何与其他猴子玩耍,而只知道捍卫自己以及跟其他猴子打架。反之,这些与母亲在一起的小猴子,牠们很快乐,也会嬉戏。
基于这三个概念,达赖喇嘛尊者认为,真正的爱和情感——普世伦理之锚——是所有人心中应该培养的东西。
人类持有的普世特征
我们持有的身份认同是介绍普世伦理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当我们觉得,“我是西藏人,我是中国人,我是佛教徒,我是印度教徒”时——出现了这种对自身身份的执念,对他人的厌恶之情就会产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上百种不同的身份认同。比如,我可以说,我是一个男人,基于这一点,男性沙文主义浮现了。相对于男性沙文主义,女权主义出现了。如果我觉得我是佛教徒,那么你就是非佛教徒。如果我是一名印度教徒或者是穆斯林,那么,你就是非印度教徒或者非穆斯林。除非某人是高度进展的,存在着将次要身份当成其最重要的身份的风险或趋势。原教旨主义者和激进主义者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把一个次要身份认同当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身份认同。
为什么我们不能只是把“人类”当做自己的身份认同呢?如果外星人来了,开始朝我们开枪,说是因为我们来自地球,那我们所有人都拥有“来自地球” 这样一个身份,那我们将会团结起来。为什么我们要等待一个第三者因素来创建我们的身份认同呢?为什么我们不现在就创建自己的身份认同呢?哪一种身份认同使得我们和世界更加快乐呢?持“作为人类”的身份认同,我们会看到我们更加快乐,我们会开始将每一个人都视为我们的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