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意识到与他者的互联与相依时,我们便视自身为人类一份子,抱持普世关爱,希望众生幸福。
Meditations broadening love 1

说明

佛教中的关爱是希望众生能够得乐及乐因,还包括尽可能地帮助实现此种幸福的意愿,而不仅只是坐在一旁观望,期待别人给予协助。它是周遍的,延伸至一切有情,而不只是那些我们喜欢或亲近的对象而已,亦触及陌生甚至是那些我们不喜欢的对象之上。因此,此种周遍关爱是不具偏见的:其无依恋、排斥和冷漠。这是因为其奠基于众生皆同的认知,即大家都想要得乐无忧。他们可能会以负面方式做出举止和思考,而导致自身不快乐。但这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处于困惑中,根本不知道什么会带给自身幸福。

所以,我们的关爱乃是基于设想一切众生都想得乐,就如同我们自己一样。我们的关爱不基于对方的一般行为举止,亦非在于对方是否善待或回报我们。因为我们没有期待,没有偏见,所以我们的无条件关爱是一种平静心态;它不会因为执着引起的任何不理性思想或行为,而笼罩我们的心智。

我们关爱的情绪基调,是一种与众生有所联系的感受,是一种感激之情。这种联系与感激是来自认知到我们消费或使用的一切事物,都是源出于他人的工作结果。如果不是别人的辛勤工作,我们使用的产品从哪来?制造这些产品的原料从哪来?所吃食物从哪来?所穿衣服从哪来?居家水电从哪来?网路资讯从哪来?诸如此类等等。人们甚至透过创造市场机制,激励其他人制造我们购买产品的方式,进而间接地帮助我们。

我们越能感到这种联系与感激的话,就越能感到安全与快乐。这些都与催产素相关─此种激素涉及到母亲与婴孩之间的连结。一旦我们产生这种温暖快乐的感受,我们就可以在禅修中加以扩展,首先是我们自身,因为如果我们不想要自身幸福的话,那为什么就想要其他人幸福呢?然后,我们将其扩展至越来越广泛的群体之上,直到涵盖周遍一切众生。

在每一步骤中,我们的关爱都包括三种思考:

  • 如果对方得乐及乐因的话,那该有多美好。
  • 希望对方快乐,即意味着「我真的祝你幸福。」
  • 「愿我能带给你幸福快乐。」 

当我们想要带给别人乐因之时,我们需要首先找出导致对方不快乐的原因。如果他们感到饥饿,我们不仅希望对方有得吃;还要认知到即使在饱食之后感到快乐,但假使吃了太多的垃圾食物,就会变成过胖超重。所以,我们也要希望对方能够在饮食习惯上保持情绪平衡、心满意足与自我节制。在金钱、物品等方面亦是如此。我们考虑的是长期永续的幸福快乐,而非短暂物质的需求满足。

禅修

  • 透过专注呼吸而冷静下来。
  • 思考你所消费和使用的一切事物是如何奠基于他人之上。
  • 专注于与众生的联系感以及深刻的感激之情。
  • 注意到此举是如何让你感到更温暖、更安全与更幸福。
  • 专注自身,体察那些你经常感到不悦的部份。 
  • 思考着:如果我具有乐及乐因的话,那该有多美好;愿我幸福;愿发展乐因,带来更多幸福,但这并非只是表面肤浅短视近利的快感而已,而是长期的幸福。你甚至可以想着某些特别事物,其能够让你成为一个更快乐的人─情绪平衡与稳定安详、冷静明晰的心智、更能体谅、更能与他人有所联系等等。
  • 「亦或是:想像自身被温暖黄光充满着,代表温暖幸福感。」
  • 然后针对你喜欢的对象进行相同步骤,接着扩展至部份你喜欢的群体。
  • 「亦或是:想像温暖黄光从你身上照射出来充满对方。」
  • 然后延伸至生活里接触不久且关系不大的对象之上,例如商店结帐柜台的工作人员,或是公车司机。
  • 然后是你不喜欢的对象。
  • 然后是上述三组群体对象。
  • 然后把此种关爱扩展到所居城市、国家、全世界的一切众生之上。

摘要

不具偏见的周遍关爱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结合了与众生的联系感受,以及生活中对你的福祉直接或间接地做出贡献的感激之情。这是一种平静温暖的情绪状态,不含依恋、排斥或冷漠,亦无亲疏远近之别。它是无条件的,而且扩展至一切众生,无论对方的行为为何,因为它亦是基于众生平等的认识,而相同地希望皆能得乐无忧。它亦不期望任何回报。这不是一种被动感受,而是要尽一切可能地帮助他人,不只使对方获得纾困物资需求的短暂快乐,亦要获得摆脱恼人情绪和无明思虑的长期永续幸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