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對任何一種無上瑜珈或瑜珈坦特羅體係而言,灌頂除了要發菩提心和坦特羅咒,還需要保證採取並持護一定的修持,從而讓我們與單個的佛部特徵(種性)產生密切聯繫(誓句、三昧耶)。正如常常被譯作“佛部”,這 些特徵指能夠讓我們獲得覺悟的佛性之諸方面 – 具體而言,指清淨光明的心識活動。正如同五蘊那樣,每一個都通過本尊以純淨化的形式得到表現,並與五種類型的深沉智慧(五智)之一相聯繫。
[關於咒和緊密的粘合修持,見: 輔助性的三昧耶戒。]
如同根本坦特羅咒,這些三昧耶戒有兩種 – 一種為所有無上瑜珈或瑜珈坦特羅體系所共有,另一種為時輪金剛法所特有。這裡,我們將觀照使我們與佛部特徵緊密維繫的十九種共同修持,就 像格魯派傳承中宗喀巴解釋的那樣。 17世紀,第一世班禪大師(班禪羅桑卻吉堅贊)為格魯派的修行者編纂了《六支瑜伽》,要求每天誦讀六次,幫助他們記念這十九種共同修持。其 它三種藏傳佛教傳承以類似的方式對此做了解釋,只是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