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輪:一種佛教密續修持

需要一種現實的方法

成佛即一個人完全達到覺悟,指克服一切缺點、發揮出自己的一切潛能以饒益他人。世界上困苦眾多,我們急切需要找到一些最有效的方法來達到上述目標。時輪金剛灌頂為得到這類方法提供了佳機。藏語中表示灌頂的詞彙是wangdbang),意思是力量,更確切地說,灌頂就是授權,為了能夠盡可能完滿地饒益他人,給予(修習者)力量和能力進行某種禪觀修持以達到覺悟,從而成佛。

時輪金剛法是源自佛教密宗最高層次 – 無上瑜珈坦特羅的一種禪觀系統。有些人對密宗有著古怪的看法,懷著一種強烈的期望,想像所謂灌頂就是進入一個色情與超能的魔幻世界的門徑。但當了解了事實並非如此,密宗修持複雜而高深,需要嚴肅的承諾,持守諸多戒咒,他們害怕了、退縮了。上述兩種反應 – 興奮和恐懼 – 都不合適。我們需要用一種切合實際的方式走近密宗和時輪金剛灌頂。正如我主要的導師參查什貢仁波切所言,“如果你以迷幻的方法修持,得到的是迷幻的結果。如果你以現實的方法修持,得到的是現實的結果。”

何謂密宗?

密宗(梵文tantra)一詞指一個永無止盡的連續統。這個永無止盡的連續統在三個層次上發生作用:作為基礎、路徑和結果。在基礎的層次上,永無止盡的連續統就是我們的心識 – 特指其稱為原初明淨之光這一最精微層次 – 它為我們的生命輪迴提供了貫穿始終的延續性。它不受概念性思想或煩惱情緒粗鄙的震蕩之污染,如同一束明晰和覺悟的純淨激光,是每一時刻之體驗的基礎,不管我們清醒還是睡眠之中。如果心識是一台永遠在播放的收音機,這種最精微的層次和這一機械裝置在開啟狀態相類似。在挑台的過程中,在不斷從一個台到另一個台轉換的間隙,收音機依然開著。同樣,我們最精微的心識永遠不會關閉,我們關於死亡之體驗的基礎、中陰(轉生之間隙的狀態)和新生的概念,皆亦復如是。播音台、音量、甚至臨時的靜態都不會影響收音機開著這一事實。同樣,轉生狀態、體驗的強烈程度、甚至剛剛過去的思想或情緒的“轉迅即逝的印跡”同樣不會影響我們清淨明亮的心識。這種最精微的心識甚至直至佛性之中,為獲得覺悟提供基礎。

此外,不管它先於還是後於覺悟,每一種清淨明亮的連續統是單獨的。所有的收音機並非同一種收音機,儘管每一個接收器的工作是相同的。因此,不存在普遍的清淨明亮的心識或者一種我們的每一種心識都參與其中的基礎性密宗。

密宗的第二層次 – 永遠持續的路徑連續統,指成佛的某一特殊方法,即涉及到本尊的禪觀修持。這一方法有時候也稱之為“本尊瑜伽”。低三個層次 – 永遠持續的結果連續統,是我們獲得覺悟的佛身或佛之諸身的無盡連續統。完滿地饒益他人需要適合不同生眾和情境的知識、智慧、體驗及形式的各種形體或身體。簡言之,密宗涉及到一種永無止盡的修持本尊之連續統,以淨化掉我們永無止盡的心識連續統轉迅即逝的印跡,其目的為了在此基礎上獲得佛之諸身的無盡連續統。探討這些的主題的典籍也被稱為“密續”。

本尊瑜伽

有時候人們對密宗修持需要依賴本尊 – 有些語言中被譯為“神” – 感到困惑。其實,這些本尊並不是萬能的造物者或者充滿天園樂趣的有限轉生狀態。他們是特殊的形態 – 包括男性和女性,為了幫助不同禀賦的人克服自身缺點、發掘自身的潛能,諸佛通過此形態予以示現。其中每一個本尊代表了完全的覺悟狀態及其特徵之一,例如悲憫或智慧。例如,觀世音菩薩表現了悲憫,文殊菩薩是智慧的體現。時輪金剛象徵任何時候都可掌控任何局面的能力。禪觀修持就是以其中一位本尊而構建起來的,該本尊提供了一個明晰的專注所在和修持框架,從而能夠在覺悟之路上獲得較之無本尊的禪觀更快的進步。

要盡快減輕他人的困苦,需要有獲得佛之身、語、意的正覺之根器的最有效方法。達到目標的基礎就是從各種局限中解脫出來的強烈意願,不渝的慈愛與悲憫、道德自律、嚴格的專注、對現實以及通過多種方法幫助他人的技巧紮實的了解。對此一旦達到行動的層次,就需要我們將它們聯合起來使其完善,這樣它們就自負其結果。密宗就提供了這樣一種方法,即本尊瑜伽。恰如為一台戲劇做服飾彩排,我們想像自己像本尊一樣業已擁有上述正覺之根器的全部,同時擁有了一切。這種做法是一種整合這些品質、更快達到這一形式的有效動因。

這是一種高深的方法。我們無法想像同時能夠擁有一尊佛的所有資質,除非我們首先分別為此加以修持。我們在能上演整個劇目前,需要熟悉並彩排好每一幕。因此,在不經過相當的禪觀體驗之前就 去嘗試密宗修持既不合宜、也不明智。

訓練想像

密宗修持控制想像力 – 這是我們都擁有的一個有力工具。因此,反复想像達到了某一目的是一種儘早成就它的引人入勝的方法。例如,假設我們失業了。如果我們每天都想像找到了一份工作,要比我們糾結於對失業的沮喪和自怨自艾更為迅速地取得成功。這是因為我們對自身的處境保持了一種積極的態度。懷著消極的態度,我們就甚至缺乏自信去找工作。生活中的成功失敗取決於我們的自我意象。在密宗中,我們通過本尊努力提升自我意象。想像自身已然成佛就提供了極其強大的自我意象,以應對各種惡習(負性習慣)和匱乏感。

密修方法並不是僅僅涉及正性思考的能力。在運用想像力時,講求實際、在虛幻和現實之間保持清晰的區別至為關鍵。否則,就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每一位導師和每一部經典都強調,對空 – 虛幻的、已不可能的方式存在的存在 – 以及依緣而起 – 一切事物通過原因和條件而出現 – 的某種層次的穩定的理解是密宗修持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任何人都有能力獲得崗位,因為沒有一個人會以完全無能的“失利者”而存在,找一份工作依靠個人努力和經濟形勢。

有些人把本尊瑜伽看作是自我催眠。然而,想像自身業已成佛並非是一種自欺形式。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定的因子使我們自身達到這一目標 – 我們都具有“佛性”。換句話說,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思維(心識)、心、交際能力和體能,所以我們都擁有形成佛之正覺根器需要的所有原材料。只要認識到我們還未能真正處於該階段,沒有因妄自尊大的幻想而膨脹,我們就能夠通過這些本尊進行修持而無需擔心會有心理危險。

因此,我們可能在密宗中已經擁有了佛的形式、環境、能力和愉悅。一尊佛的軀體是由透明的明光形成的,能夠孜孜不倦地饒益他人,無論如何不會出現不足。但是,將我們自身想像成這樣一位具有無盡能量的本尊並不會使我們成為一名“工作狂”或一個無法說出“不”字的殉教者。密宗修持者在累的時候當然要休息。不過,堅持這一形式的自我意象能幫助我們擴展自我強加的局限。在危急關頭,每個人都能夠噴發出幾乎是無窮盡的能量積蓄。不會有人因為太累了跑不到跌倒或受傷的孩子跟前。

此外,修持密宗時我們感到周邊的環境完全純淨,對每個人的進步都富有饒益。如此想像並不意味著忽略了生物性和社會性的事項。但是,要幫助他人和自身克服失望和沮喪情 緒,我們不能糾纏在負性(惡)方面。不管所在何處,足夠強大的動機和轉換我們態度的有效方法會帶來靈修的進步。我們不是不停地抱怨或成為一名悲觀論者,而是努力為自身和這個世界帶來希望。

我們還可以想像自己像佛那樣行事,從而饒益他人。我們可以通過自身行為的方式感受到這些,我們孜孜不倦地向周圍的人施以積極的促成正覺的影響。如果我們曾親身面對一位偉大的精神存在如達賴喇嘛尊者或德蘭聖女,就能夠理解以上表述的意思。絕大多數人,即便有極其些微的領受能力者,會感到深受啟迪從而以一種更加高尚的方式行事。我們想像自身對他人具有相似的影響。我們的存在、甚至提到我們的名字,就能使他人平靜,給他們帶來心的平靜和愉悅,激發他們達到新的高度。

最後,我們想像自己能夠像佛那樣以一種純淨的方式享受事物。我們平時的快樂夾雜著迷惑,通常被譯作“受到污染的快樂”。我們總是吹毛求疵,永不饜足。我們聽音樂卻無法完全欣賞它,因為我們老想著自己的播放器不如鄰居家的設備音質好。但是,一位佛對任何事物感到欣喜,沒有一絲的迷惑。我們想像自己同樣如此,例如在不同的儀式場合同樣享受所供的燈、香、食物等。

通過視覺化擴展我們的能力

很多本尊有多 種色彩紛呈的物理特徵。例如時輪金剛有五顏六色的四張臉和二十四個手臂。初看起來可能很怪異,其實有著深刻的原因。密宗想像中的所有形式具有多重目的,其每一部分、每一種顏色具有多重象徵。它們的複雜性反映了成佛之目標的本質。諸佛需要在心識中積極保持完整的覺悟和品質,同時能夠運用它們來有效地幫助他人。此外,諸佛需要留意那些施與幫助者的各種具體的個人情況,這樣所做就能一直合宜。

這並非是一個無法企及的目標。我們已經能在心識中同時裝下很多東西。例如,如果我們開著車,我們清楚車速、需要到達或超車的距離、周邊車的位置和速度、開車的規則、我們駕車的目的和目標、路標等等。同時,我們要協調眼睛、雙手和雙腳,留意引擎是否有雜音,甚至能聽音樂或交談。密宗中的視覺化幫助我們拓展這種能力。

訓練我們自己同時記取二十四種正見和品質如無常、悲憫、忍耐等,不通過某種方法就會困難重重。輔助記憶的口頭性手段如一個列表中由首字母組成的短語有助於我們按序列記住它們。但是,以圖示的形式如一個本尊的二十四臂來象徵每種正見和品質使我們更容易馬上將它們全部記住或記憶變得更加容易。想一想一名老師班上有二十四個孩子的例子。對大多數人來說,在家裡備課時要記著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徵和個人需求是很困難的。回顧一下學生名單可能會有所幫助,但實際上在班上即時看著活蹦亂跳的學生會給我們腦海中帶來所有今天課程中需要改進的因素。

曼荼羅(壇城) – 本意是像徵化的宇宙,是一種進一步拓展我們的正念以及用純淨的方式觀照一切的輔助方法。在密宗語境中,曼荼羅指本尊生活其中的宮殿及其周邊環境。恰如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每一種建築特徵對應一種我們需要鮮活地銘記在心的正覺或正性品質。如同一座宮殿,曼荼羅實際上是一種三維結構。一個曼荼羅由彩色的粉末組成或像一座建築的藍圖那樣繪製在布上。在灌頂和隨後的禪修中,沒有人會對二維的繪畫進行想像(觀想),想像的是其表徵的結構。

生起和完全階段(次第)的修持

無上瑜伽密宗有兩個階段的修持。第一階段是生起,涉及到復雜的觀想。在日常的禪觀中,我們想像一系列發生之事項,包括我們自身作為一個或多個本尊在曼荼羅的象徵性世界裡生起,回憶對不同要點如空性和悲憫的理解或感受。為了幫著維持順序,我們通常讀 – 或者背誦 – 成就法,它在某種程度上如同這一日常劇目觀想的腳本。

修持的第二階段是完全階段,有時候譯作“圓滿次第”。作為前一步驟階段努力之結果,現在,接續真正達到成佛這一目標的一切都準備就緒了。因為已經練就了想像的力量,我們就以此為鑰匙打開我們的靈量系統 – 體內影響我們情緒和思維(心識)狀態的看不見的通道和力量(脈)。如果沒有進行前面生起次第的修持,這一系統仍然無法用於禪修。然而,一旦通暢可用,自覺運行的靈量通過其通道將我們清淨明亮的最精微心識帶到表面。這一心識層次的禪觀活動就會形成真正獲得佛的物質性身體和心識的直接原因。

在密宗中獲得成功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一樣遵循果報率。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最完滿的饒益所有人的能力。要完成結果性密宗的這一目標 – 佛之諸身的永無止盡的連續統 – 需要轉換我們的基礎性密宗,原初的清淨明亮的心識之永無止盡的連續統。我們需要使之作為一個智慧之身發揮作用,從而產生覺悟形式的廣大身。這需要一種密宗之途徑,一個關於圓滿和生起次第修持的永無止盡之連續統。根據前者,我們通過運用靈量系統進入清淨明亮的心識;而根據後者我們則通過訓練自身的專注和想像力獲得完成這一任務的工具。因此,密宗修持的每一個階段是其到達下一階段的動因。

接受灌頂和持戒咒的作用

作為基礎性密宗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由此而塑造佛身的工作材料。我們所需要的一切潛能都包含在我們清淨明亮的心識 – 佛性的主要方面、使我們每個人都能成佛的主要因子之中。但是,在使這些潛能轉化為現實之前,我們必須要激活它們。這就是接受灌頂的作用和必要性。一位完全具備資格的大師所做的加持首先是要清除阻止我們進入並運用佛之潛質的最初始障礙。接著,加持會喚醒這些能力並予以強化。這一雙重性的步驟稱為“接受淨化,播下種子。”但是,這一過程只有在我們想像或感覺到它正在發生的時候才發揮作用。灌頂需要導師和弟子雙方的積極參與。

靈脩大師在此過程中的作用至為緊要。閱讀書中的儀式或觀看表演儀式的影像不足以激活佛之潛質。我們需要親自置身於一場鮮活的體驗。這點不難理解。我們都清楚在家裡聽錄音和聽音樂會之間的差異。通過置身於一位完全具備資格的大師所做的加持,我們得到啟迪、信心、信任和指導之源以支撐隨後的一切密宗修持。同時,我們不僅和賦予加持的導師,也與整個修持之所出、並一直回溯到佛本身的師承建立了一種強大的關聯。人們通過這些方法不斷獲得靈修成功 – 知道這一點具有重要的心理意義,在修持中提供了巨大的信心。接受了灌頂,我們就不再去做一些瑣微的事情。我們不會幻想自己是迪斯尼樂園的米老鼠。我們正加入到一支綿長的嚴肅的修持者之列,數世紀以來他們有效驗證了這些密宗方法。

沒有葡萄架,葡萄藤永遠不會從地面長上去。同樣,一旦佛之潛質被激活,有一種明確的結構供其發展是及其重要的。這就是我們在無上瑜伽灌頂中持戒咒和誓言 – 它們為所有隨後的進程提供了必要的結構支撐。密宗修持不是一種休閒性的喜好,也並非囿於禪坐的團蒲上。我們通過密宗進行個人轉化包含了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沒有明確的指導,我們如何能夠前行呢?這些指導是由皈依的誓言和菩薩及密宗咒提供的。

皈依賦予生活一個安全而正性的方向。恰如諸佛之所為和那些高度覺悟者所正在做的,我們努力清除自身的缺點,發揮我們的潛能。我們通過菩薩咒約束自己不做有悖於這一目標的負性行為。我們作出保證,約束自己不以這樣 – 即破壞我們幫助他人的能力 – 的行為方式行事。持守密宗戒咒保證我們在復雜的密宗修持不會迷失。簡言之,佛陀給予的這些戒咒之指導以及訓練是一個奇妙的禮物而不是一種壓迫人的重負。為了達到覺悟以饒益一切,我們無需試錯性地去了解採取哪種行為或規避哪種行為。

通過一種優雅的儀式接受灌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考點,我們能夠將它銘記為開始進入密宗修持之道的正式誓言。當我們通過古老的儀式標記生命中的重大轉型時,較之我們假如只是讓它們隨便就過去,我們會把這些轉型看的嚴肅的多。乘上密宗之筏、邁入一個更為高級的佛教修持就是這樣一種重大轉型。灌頂 – 伴隨著與密宗大師相聯繫和持咒的步驟 – 就以一種值得紀念的方式標記了這一事件。

誓言

很多人害怕對任何東西發誓 – 不管對一個夥伴、一項事業或一種靈修之道。因為害怕自己會喪失自由,他們對發任何誓言都優柔寡斷、躊躇不定。另一些人認為誓言是一種道德義務,如果未能遵守,他們就不是好人。因為不想做出一個錯誤的決定、不想冒著成為壞人的危險,他們在生命中邁出任何重要的一步都困難重重。還有一些人視誓言為暫時的,除非附有逃脫的條款 – 如婚姻之獲准離婚,才開始介入。他們輕率地發出誓言,在遭際不便就隨便予以拋棄。

這種態度 – 尤其是發誓自己要獻身於密宗、一位靈脩大師或持咒 – 對靈修進步是一大障礙。需要一種中間道路。一方面,在未加嚴肅審視結果之前就 匆忙投身某事是不明智的。另一方面,生活中我們需要作出決定,否則永遠不會有所適從。克服優柔寡斷的方法是真誠估量我們的能力和對發出誓言的準備程度,清楚認識我們發誓要做什麼,深刻理解試驗和自由之間的關係。我們需要時間和智慧。

與不同層次的誓言相應,有兩種不同的參與加持方式。我既可以作為一名積極的參與者,也可以作為一名饒有興趣的觀察者。積極的參與者持守與修持有關的所有戒咒,盡最大努力進行觀想(視覺化),因此實際上在接受灌頂。隨後,他們根據戒咒的指導形塑自己的生活,從事至少是最初級層次的密宗禪修。例如,如果接受了格魯傳承的無上瑜伽灌頂,我們開始每日做稱之為六支(部)瑜伽的修持。那些自忖沒有做好準備以邁入這一步的人就以傍觀者身份參與,並不真正接受灌頂。

當一名觀察者並沒有什麼可慚愧或負疚的。以這樣一種方式參與,要比發出不成熟的誓言隨後又為之悔恨明智許多。但是,有興趣的觀察者需要的不僅僅是坐在後面將該儀式作為引人入勝的人類學場景而加以欣賞。這種體驗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使之獲益良多。這樣,在預先了解有關密宗的基本事實之前,參與者和觀察者都會因此而發現加持的更多意義。

選擇一種密宗系統

假設我們掌握了基本的佛教概觀,正見的運作基礎,以及對無上瑜伽的效果和必要性充滿信心的堅信。如果我們覺得為接受灌頂準備好了,或者我們為將來參與其中而建立而強大的關聯,因而作為一名有興趣的觀察者而參與一次灌頂,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選擇哪一種無上瑜伽系統呢?名單頗為龐大,因為語言差異,我們絕大多數人與可以尋求建議的上師缺乏密切的聯繫。然而有時候,我們沒有多少選擇餘地,因為具備資格的大師很少駐錫我們這裡,這種最高層級的灌頂更是少之又少。

接受加持前需要考慮的至為關緊的要點是導師的資質。如果一位不合格的人在做我們極富興趣的密宗系統之加持,我們參加就毫無作用。任何一名對儀式訓練有素的人能夠唪誦並完成一次加持儀式的所有動作,但是,因為缺乏正當的資質,一個冒牌貨什麼也不能給予我們。即便導師找對了,我們對密宗系統的選擇有時候受制於他人的要求和組織。但是,可得性並不是選擇一種禪修的密宗系統的最佳準則。有時候,我們的優先權是與導師建立密切的關係,而並非必然是導師進行灌頂的本尊。但是,最好是際遇正確的導師和正確的密宗體系。要判斷該體係是否是時輪金剛法,我們需要對此有所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