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菩萨咒

导读

次级菩萨咒用以克制四十六种错误行为(恶作)。这些错误行为可分为七组,每一组都对我们六种意义深远的态度(六波罗蜜多;六度)和饶益他人的训练具有危害。

六度是:

  1. 慷慨(布施),
  2. 道德自律(持戒),
  3. 忍耐(忍辱),
  4. 坚持不懈(精进),
  5. 心理稳定(专注)(禅定),
  6. 分别性意识(智慧)。

尽管错误行为与指向我们觉悟的前进之路相反、危害着我们的前进,但是犯了这些行为,即便四种制约因素(四烦恼缠)具备,也不会造成丧失菩萨咒。但是,这些因素越少,在我们菩萨道的灵修前进过程中损害就越少。如果碰巧犯了其中任何一种错误行为,我们就要认识到错误并施以对应的力量,如同在根本菩萨咒中那样。

[关于四种制约因素和对应的力量,更多细节见:根本菩萨戒(咒)。]

关于四十六种错误行为,有许多详情需要了解,做出这些行为时如果没有错误可言,还会有很多例外情况,但是,通常对六度和我们能够饶益他人之培养的损害在于隐藏在我们错误行为之后的动机。如果这种动机是一种烦恼的思维状态如执迷、愤怒、怨恨、或高傲,这种损害要远远大于一种非烦恼的思维状态如淡漠、懒惰、或健忘,尽管它们也是有害的。心怀淡漠,我们就会因为受到它的干扰而在训练中缺乏足够的信心或尊重。耽于懒惰,我们就会忽视修持,因为我们发现无所事事更加惬意轻松。缺乏正念,我们就会完全忘记帮助他人的行动。如果打算最终要将错误行为从我们的行为中清除,但是因为烦恼情绪及其态度仍然太过强大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四十六种错误行为中有很多并不为错。

以下的解释出自十五世纪格鲁派大师宗喀巴的《菩萨正道菩萨戒论》。

损害布施度的七种错误行为

布施(藏文:敬巴)定义为乐于付出的态度。它包括乐于付出物质的东西、乐于在可怕的情境下给予保护、以及乐于施教于人。

在对我们的培养布施度产生消极影响的七种错误行为中,两种行为危害我们给他人付出物质东西的意愿、两种行为危害我们给他人在可怕的情境下给予保护的意愿、两种行为属于给他人不提供培养并修持布施度的条件、一种危害我们培养施教于人的布施。

危害我们给他人付出物质东西之意愿的两种行为

(1)不通过身体(身)、语言(语)、思维(意)三种途径(门)向三宝供奉

因为心情糟糕例如被什么事给惹烦了,或者因为懒惰、淡漠,或者只是因为忘记了,从而未能向诸佛、佛法和僧伽做每日每夜各三次的供奉 – 至少以身行礼、以言语赞颂、以思维和心记念他们的优秀品质。如果我们每一昼夜至少对皈依三宝没有心甘情愿的供奉,我们如何能够完善(度)向众生付出一切的意愿呢?

(2)追随我们的欲念

因为强烈的欲望、执迷、或者贪婪、耽于五种形式的引起欲望的感官事物(五境)中的任何一种 – 色、声、香、味、或触。例如,因为迷恋美味,我们即便不饿也不停地吃冰箱里的蛋糕。这就会妨碍我们弃绝贪婪。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喜欢贮存蛋糕,甚至会把它藏在书架背后,这样就可以不与他人分享了。如果我们全心全意地想改掉这个坏习惯,但却因为对蛋糕的迷恋如此强烈而无法控制,那么吃一块蛋糕并不是一种错误行为。不过,我们要吃得少一些、吃的频率低一些,从而增强我们的自制能力。

危害我们给他人在可怕的情境下给予保护之意愿的两种行为

(3) 不尊重长者

这一行为的对象包括我们的父母、老师、那些品质优秀的人、以及所有长辈或年龄比我们大的人。如果我们因为高傲、愤怒、怨恨、懒惰、淡漠或健忘,在公交车上未能给他们让座、在机场未能招呼他们、未能帮他们拿行李等等,从而使他们处于一种难以应付的害怕或担忧的境地。

(4) 对向我们提问的人不做回应

因为高傲、愤怒、怨恨、懒惰、淡漠或健忘,对他人真诚的询问不予热情的回复。我们对他们的忽视将对方置于一种求助无门的窘境 – 这同样是一种可怕的、局促不安的情况。

在宗喀巴对这些戒咒的注疏中可以找到对这种细节的展示,让我们看一看对求助报以沉默或延宕并不会有错的情况。如果以自身为这一行为的基础,如果我们病的太重、或者发问者只是为了故意半夜唤醒我们,我们就无须回答。除非发生紧急情况,告诉对方等到我们身体好转或等到明天,这不会有什么错。

根据场合不同也有例外情况,例如,当我们正在教导别人、进行讲座、进行仪式、善言安慰他人、上课或听课时有人打断了我们。我们可以很有礼貌地让对方先把问题往后放一放。

有些情况要求保持沉默或拖延回答。例如在西方做佛教方面的公开演讲,如果我们深入回答有关地狱的问题,我们就会让很多人失去兴趣,对他们涉入佛法造成妨碍。如果一个心怀偏见的人对我们的道德基础质疑,我们可能会使他讨厌我们,因而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因此,对他的问题报以沉默更合宜。如果沉默能够使他人停止破坏性的行为、促进更有建设性的行为,这更加不错 – 例如,如果有人心理上依赖我们,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都要向我们讨教,我们也有着教导他们自己做决定、想办法的愿望。

此外,如果我们根据规定在沉默中进行闭关禅定,有人向我们提问,我们无需回答。最后,在一场演讲结束时最好进行一项问答时段,如果听众已经累了,时间也很迟了,我们仍然继续不辍,就会给自身招来怨恨和愤怒。

属于给他人不提供培养并修持布施度之条件的两种行为

(5) 受到作客邀请时不接受

如果出于高傲、愤怒、怨恨、懒惰、或淡漠而拒绝出访或参加宴会,那么我们就剥夺了他人通过款以盛情而积累正性力量(福;英文又作)的良机。除非有很正当的理由予以婉拒,不管主人多么卑微,我们都应当接受邀请。

(6) 不接受礼品

其理由同前。

危害我们培养施教于人的布施一种行为

(7) 对渴望学习佛法的人不予传授

这里指拒绝给别人传授佛教知识、拒绝借给他人佛法著作、拒绝借阅我们的笔记等等,这样拒绝的动机是愤怒、怨恨、嫉妒,唯恐其他人最终会超过我们,还有懒惰、或淡漠。在第二种根本菩萨咒中,我们因为执迷和贪婪而拒绝如此行事。

九种危害我们培养意持戒度的错误行为

持戒(道德自律)是克制不做负性行为的态度。它还包括积极从事正性行为和帮助他人的教诫。

在危害我们培养意义深远的道德自律的九种错误行为中,四种涉及到我们主要考虑他人这样一种情景,三种考虑自身所处情景,两种涉及自身以及他人。

涉及到我们主要考虑他人这样一种情景的四种错误行为

(1)忽视那些让人心烦意乱的道德

如果,因为愤怒、怨恨、懒惰、淡漠、或健忘,我们忽视、忽略、或贬损那些破戒者或甚至犯下十恶不赦的罪行的人,我们就削弱了积极从事正性行为和帮助他人的道德自律。上述这些人既然业已积累了当前和未来遭遇苦难和不快乐的因缘,他们尤其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关注。我们不要伪善或处于道德义愤而努力帮助他们,例如向监狱里感兴趣的人教授禅定。

(2) 因为他人的信仰而未坚持道德上的训练

佛陀禁止了很多行为,尽管它们并非天然具有破坏性,但危害我们的灵修进步 – 例如,居士和僧侣饮酒,或者僧侣和异性共用一房间。禁止这些行为是小乘修持者和菩萨等共有的训练。作为成长中的菩萨,我们可能因为对佛陀的道德教诲缺乏尊重或信仰,或者因为懒于进行自制而忽略了这些禁行,让他人因为看到我们的行为而失去了对佛教徒和佛教的信心。因此,要关切我们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印象,我们要克制不做,例如吸食消遣性毒品。

(3) 缺乏对他人快乐的关爱

佛陀为僧侣训练其行为给出了很多细微的规定,例如在睡觉的地方一直要配备三套僧袍。然而,有时候对其它事物的需要超过了对这种细微的训练的需要,例如,有人病了,我们必须要在那里过夜照料他。如果,因为对他人的愤怒或者怨恨,或者只是因为懒于熬夜而予以拒绝,我们就以随身没带三套僧袍为由而拒绝,这就犯了这一错误行为。我们因成为规则的倔强盲信者而阻碍了道德自律上的平衡发展。

(4)在慈爱与悲悯召唤时不为善行

有时候,会产生某种极端的情况:他人的快乐受到严重威胁,除了通过施以七种破坏性的肢体或语言行为外,没有别的办法能够阻止这一悲剧。这七种行为分别是:杀生、拿取并没有赋予我们的东西、耽于不正当的性行为、撒谎、言语挑起不和、说话用词粗暴残酷、无聊的闲言。如果我们在没有任何烦恼情绪 – 例如对因果的愤怒、贪婪、或愚昧 – 的情况下犯了上述行为,但是只受到阻止别人的苦难这一意愿的驱使 – 完全愿意自身遭遇可能降临的任何形式的负性结果、甚至是地狱般的痛苦 – 我们就没有破坏自身意义深远的道德自律。实际上,我们积累了巨大的正性力量,加快了我们在灵修之路上的步伐。

在需要的情况下拒绝做出这些破坏性行为是错误的,除非我们已经持守着纯洁的菩萨咒。我们为别人的福祉而不愿意交换自身的快乐阻碍我们完善道德自律以长久地帮助他人。如果我们只有肤浅的悲悯,不持守菩萨戒或不根据菩萨戒所列出的行为进行训练并没有错误。我们要认识到,既然我们的悲悯很软弱、不稳定,要体验的源于破坏性行为的最终结果可能很容易使我们难以舍弃菩萨行。我们可能甚至会放弃努力帮助他人的道路。如同这一训导 – 处于发展较低层次的菩萨如果试图进行高级阶段的菩萨修持 – 例如以身饲虎,只会损害自身以及帮助他人的能力,对我们来说,最好还是保持谨慎并有所克制。

既然对这种菩萨行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可能存在困惑,让我们看一看注疏文献中的相关案例。请记着它们是在减轻或阻止他人苦难的其它所有手段都已经失效的情况下最后才依靠的手段。作为成长中的菩萨,我们愿意取走一个要进行大规模屠杀的人的生命。在一个被战争蹂躏的国家,用于救助的药品却被人拿到黑市出售,我们会毫不犹豫加以没收;一个管理者管理混乱、肆意挥霍,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取消慈善基金。如果我们是男性,我们愿意和别人的妻子 – 或她的父母不容许有性生活的未婚女子、或任何一种并不合宜的伙伴 – 发生性关系,后者具有强烈的培养菩提心的愿望,却饱受与我们结合的欲望的困扰,若不如此就会失去生命,将会携嫉恨为本根直到来世。因此之故,她将对菩萨和菩萨道极度充满敌意。

在所有其它手段无法帮助一个人阻止发展针对利他主义的灵修之道的极端负性态度时,菩萨愿意涉及不合宜的性行为,这对已婚夫妇在菩萨道修持方面发出了一个需要加以思考的重要信息。有时候,一对夫妇修持佛法,当中一位,例如妻子,希望成为一名独行者(单身主义者),不与丈夫保持性关系,而丈夫却并无此心。他仍然迷恋性生活,并认为妻子的决定是一种个人的拒斥。有时候,妻子的这种狂热和缺乏敏感驱使丈夫将自己在性生活方面的挫折和不快乐归咎于佛法。他怀着深深的怨恨脱离了婚姻、背离了佛法。如果再没有其他办法避免他对灵修之道的这种敌意反应,而妻子仍然持守着菩萨咒,她应该充分估量自己的悲悯之心,看是否足够强大,容许她不会严重妨害帮助他人之能力的情况下和丈夫有一定的性生活。这与密咒的贞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成长中的菩萨,在能够拯救别人的生命或阻止他人遭受折磨和伤害时,我们愿意撒谎。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通过挑起不和的言语,把我们的孩子与他的糟糕的朋友或者误人子弟的老师教导下的学生当中分开来 – 他们对我的孩子们施加负性的影响、鼓动他们的有害态度及其行为。我们不会克制自己通过粗暴严厉的言辞斥唤我们的孩子不要以负性的方式行事,例如不做家庭作业、讲道理时不听话。当其他人对佛法感兴趣,却完全沉迷于闲聊、喝酒、开派对、唱歌、跳舞、开色情玩笑或讲暴力故事,如果拒绝参与上述行为会让这些人感到菩萨以及所有佛教徒永远没有乐趣、灵修之道对他们并不合适时,我们愿意参与其中。

涉及到我们自身情景的三种错误行为

(5) 通过不正当的谋生手段生活

这种谋生指通过不诚实、不正大光明的手段,主要有五种类型:

  • 吹嘘或伪善,
  • 通过奉承的话或花言巧语愚弄他人,
  • 敲诈、强取、利用他人的罪行获利,
  • 索贿或对不实的犯罪行为课以罚金,以及
  • 为追求更大的回报而行贿。

我们因为完全缺乏道德上的自律或为了积累财富而诉诸这些手段。

(6)因为一些琐碎无聊的行为而亢奋或狂怒

因为不满足、不安、无聊、或极度活跃、以及渴望某种刺激,迫不及待地奔向一些轻浮的娱乐 – 例如闲逛商店、不停地挑电视频道、玩电脑游戏等等。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失去了自控。如果为了平息他人的怒火、提升他们的消沉情绪,或者如果他们沉迷于此而打算帮助他们,或者觉得他们对我们有敌意而想得到对方信任,或者为了巩固传统友情,我们参与上述活动,就不会妨害我们的道德训练进行自律,行善及帮助他人。但是,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没有更好的事情可做而趋向这些活动,那么我们就是在自欺。总会有比这更好的事情来让我们做。但是有时候,当我们感到劳累或沮丧的时候,需要休息一下以恢复精力。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做不会有什么错。

(7) 想着只在六道中轮回

很多佛经解释到,菩萨更愿意待在六趣之中而不是自身获得解脱。对此,如果教条地认为我们不要努力去克服烦恼情绪和态度从而达到解脱,而只是守着我们的烦恼(惑),并据此帮助他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不同于放弃了十八种根本菩萨咒,即我们彻底决定不为解脱和觉悟进行努力。这里,我们只是认为远离严重削弱我们道德自律的烦恼情绪并不重要。尽管在菩萨道上,尤其是在需要进行无上瑜珈坦特罗的时候,我们通过对欲望的能量加以转变利用,增进灵修前进的步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限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且自己不做努力祛除它们。

两种涉及自身以及他人的错误行为

(8) 不祛除使我们堕入坏名声的行为

假设我们喜欢吃肉。如果处在遵行素食主义的佛教徒当中而坚持吃牛排,我们会招致他们的批评与不尊重。他们不会严肃对待我们关于佛法的言论,并会散播我们的事情,从而使其他人也不接受我们的帮助。作为成长中的菩萨,如果我们不去除此类行为,将会是个严重的错误。

(9) 对那些怀有烦恼情绪和态度行事的人不做纠正

如果我们在办公室、学校、寺院、或家里居于领导地位,因为对某些人的迷恋或为了得到对方垂青,他们怀着烦恼情绪和态度作出破坏性的行为时,我们却未能加以谴责或惩罚,从而破坏了整个团体的纪律和风气。

损害忍辱度的四种错误行为

忍辱(忍耐)指毫无怨恨地和那些行恶行者交往、毫无怨恨地处理佛法修持中的困厄、毫无怨恨地处理自身的困苦。

(1) 抛弃四种正性的训练

这些训练是不要在下列情况下予以报复:

  • 受到辱骂或批评、
  • 成为别人恼怒的目标、
  • 遭受打击、或
  • 遭羞辱时。

训练自己在上述四种令人厌恶的情况下不施以报复是我们增强耐心的一种因缘,如果我们置之不理,就破坏了对这种正性品质的发展。

(2)对我们生气的人置之不理

如果他人对我们很恼火并心怀嫉恨,如果我们因为高傲、怨恨、嫉妒、懒惰、淡漠或漠不关心而毫不作为,更不去努力平息他们的愤怒,我们就会因为纵容了耐心的对立面 – 愤怒毫不减弱地持续,从而妨碍了对耐心的完善。要避免这种错误行为,不管是否冒犯了他人或做错了什么,我们都要表达歉意。

(3) 拒绝他人的道歉

第三种根本菩萨咒堕行是,在我们正对他人生气时,当对方请求我们原谅时我们根本不听。这里,当我们心怀嫉恨时,事后也不接受他们的道歉。

(4) 沉湎于愤怒

一旦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变得愤怒,如果我们长久处于愤怒当中、心怀嫉恨,却不施以敌对的力量,那么我们的所为就与培养忍辱正好相悖。如果我们施以这些力量,例如对我们所厌恶的对象进行爱的禅观但却失败了,我们也没有什么错误。因为至少我们努力了,我们没有削弱对耐心的培养。

损害精进度的三种错误行为

精进(坚持不懈)就是在做建设性的事情当中得到乐趣。

(1) 因为渴望尊崇和礼敬而集结

集结朋友、仰慕者或学生的圈子,或者决定和某人结婚或一起生活,如果我们的动机是希望别人尊敬我们、给予我们爱与激情、送我们礼物、为我们服务、给我们揉背、为我们做日常工作,我们丧失了为自己做任何正性事项如帮助他人的热情。我们受到一种低级行为方式的吸引,即叫别人替我们做事。

(2) 因为懒惰等原因而无所事事

如果我们屈从于懒惰、淡漠、冷漠、情绪低落不愿意做任何事情、或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或者长时间耽于睡懒觉、成天躺在床上打盹、或者没事闲逛,我们沉湎于此,从而丧失帮助他人的所有热情。当然,如果我们病了或累了可以稍事休息,但是如果因为太过安逸而自我放纵,那就是大错了。

(3) 因为迷恋而把时间消磨在读故事上

第三种阻碍我们帮助他人的热情成长的障碍是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浪费时间。这里指讲述、听、读、或在电视或电影上看、或在网络上浏览有关性、暴力、名流、玩弄权术等等的东西。

损害禅定度的三种错误行为

心理稳定(禅定)就是不会因为烦恼情绪、狂乱的心思、或思维迟钝而失去心理的平静或转注。

(1)不寻求获致禅定的手段

如果我们因为高傲、怨恨、懒惰、或淡漠而不参加大师有关如何使我们的心识安住于禅定(三摩地)的教导,那么如何能够培养或增强心理的稳定性呢?如果我们病了,怀疑指导不正确,或者已经达到完满的禅定,我们可以不去。

(2)自己不清除妨害心理稳定的障碍

当我们修持观想以达到禅定时,会遭遇五种主要障碍。如果我们屈服退缩、不努力消除这些障碍,那么就会破坏心理稳定性的成长。如果我们努力去消除这些障碍,却未能成功,我们就不会有错。这五种障碍是

  • 追求五种感官享受之一的意愿,
  • 怨恨之想,思想混沌不清和倦怠,
  • 心思狂乱和懊悔,以及
  • 优柔踌躇或怀疑。

(3)将获得心理稳定的福乐感视作其主要利益

通常,我们很大一部分能量被紧张、担忧、犹豫、渴望或憎恨的思想等所占据,或者受到迟钝麻木和睡眠的压抑。随着思维日益专注集中,我们释放出的能量日益增多。我们对此的体验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福乐感。这种快乐感越强大,它使我们越发进入专注状态。因此之故,在无上瑜珈坦特罗中,为了达到最为微妙的清净明亮的心识活动,并使之专注于对空的理解,我们会生产并利用比仅仅通过完满的禅定所获得的更强烈的福乐的心理状态。在培养心理稳定性的任何一个阶段,如果我们迷恋所获得的福乐感,不管是否与密宗修持有关,视享受从福乐中得到的快感为修持的主要目标,那么就严重阻碍了我们对禅定度的培养。

损害智慧度的八种错误行为

智慧(分别性意识)是决定性地分别对与不对、适宜与不适宜、饶益与有害等的思维因素。

(1) 离弃声闻(听者)乘

第六种根本菩萨堕行宣称声闻(听者)乘的经典教义不是佛陀的言教,第十四种根本菩萨堕行认为声闻乘经典中的指导对消除执迷是无效的等等。第十三种根本菩萨堕行告诉持守居士或出家的别解脱道(波罗提木叉)戒咒 – 声闻乘之部分教义的菩萨,他们身为菩萨因而无需卫护这些戒咒。要完成这一根本堕行,听了我们言语的菩萨一定要切实放弃其别解脱道戒咒。这里,错误的行为仅仅是认为或者告诉他人菩萨无需听从声闻乘的教义 – 尤其是关于别解脱道戒咒的纪律 – 或者自己去持守或据此进行训练。没有人需要切实放弃他(她)的戒咒。

在研修和持守发誓尊奉的纪律的过程中,我们增强了对行为予以取舍的分辨能力。我们摈弃自身根据别解脱道戒咒进行训练的需要,弱化了自己对分辨能力(妙分别智)的培养。我们还不正确地视声闻乘教义为只对声闻者是绝对必要的,对菩萨没有什么价值。

(2) 运用自己的方法为之努力

如果倾全力一心研修和持守别解脱戒,从而忽略了研修和训练关于悲悯和智慧的菩萨乘教导,我们同样削弱了自身的般若心(妙观察智)。我们把精力放在声闻(听者)乘上时,同时也在修行菩萨乘。

(3) 未获成功时把精力放在非佛典的研修上

根据评述,非佛典指有关逻辑和语法的典籍。当然,还可以包括有关外语或任何现代教育课程的科目,例如数学、科学、心理学或哲学。这里的错误在于把我们的所有精力花在研究这些科目而忽略了大乘的研究和修持,结果我们将后者忘记殆净。如果我们绝顶聪明,敏于学习,根据逻辑和理智,对大乘教义有成熟和坚定的理解,并且能够保持这些教义在我们的记忆中持久不衰,如果我们每天同样保持着大乘的研究和修持,研修非佛典并没有什么过错。

非藏人的学佛者中,希望学习藏语的人记住这一方针会大有裨益。如果他们学起语言来又快又容易,在佛学方面的基础很坚实,学习语言和学习佛法都时间充裕,他们学习藏语将获益良多。他们可以利用藏语作为更加深入研究的工具。然而,如果他们觉得藏语难学,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对佛教并没有一个良好的理解或没有持恒的日常禅修,学习藏语是在损害和妨碍他们的灵修发展。认识何为首要至关重要。

(4) 即便能在其中投入精力,但却执迷其中无法自拔

如果我们有能力去学习非佛典材料,例如藏语,根据上述所有限制条件,如果我们迷恋非佛典材料,就可能会放弃精神修持而醉心于这些并不重要的东西当中。掌握藏语或数学并不能给使我们从烦恼的情绪或态度中解脱出来,也不会解决掉它们所带来的麻烦。它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最充分地帮助他人的能力。只有不断完善的菩提心和具德行为(度),特别是对空的分辨智慧,能够引领我们到达这一目标。因此,为了保证我们不执迷于非佛典的东西 – 它们可能一定利于学习,但并不是要关注的主要所在 – 我们要严肃对待,保持正确的眼光。这样,我们能够正确认识什么是核心的,确保我们自己不会沉湎于这些次要的东西。

(5) 放弃大乘

第六种菩萨咒根本堕行就是认为大乘经典不是佛陀的言教。这里,我们接受这些经典总体上是真实可信的,但对其中的一些持批判态度,特别是有关菩萨超乎想象的广泛种子和有关空的不可思议的精深教义。前者包括诸佛将自己同一时间内变化成无数形体以帮助大千世界中无以数计的众生,后者包括简练精辟、极难领会的经文。通过以下任何四种形式之一加以拒绝,就会破坏我们的般若智慧,即

  • 大乘经典低劣 – 全是一派胡言,
  • 其表达方式低劣 – 写作方式糟糕,从而无从理解,
  • 其作者低劣 – 因此,它们并不是觉者的言教,或者
  • 其用途低劣 – 它们对任何人没有饶益。

经过这样一种错误判断,再加上狭隘的心胸和发昏的头脑,我们就毁坏了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面对不理解的经典或教义时,我们要持开放心态。我们应该这样想,尽管现在不明白或无法理解,但诸佛和达到极高觉悟的诸菩萨明白他们自己的言教,他们通过外显其意义,以无数种方式来饶益他人。这样,我们培养坚定的决心(信解)努力在将来理解它们。如果我们缺乏这种坚定的决心,并不会有什么错,只要我们不诋毁贬低这些教义。我们至少保持一种平和,知道自己并不懂得这些教义。

(6) 自夸而贬低他人

第一种菩萨咒根本堕行就是受想攫取的贪婪之念或嫉妒等驱使而自夸却贬低他人。这里的驱使因素是高傲、自负、傲慢、或愤怒。当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优于他人时,这些动机就产生了。

(7) 不为佛法而行动

第二种菩萨咒根本堕行就是因为执迷和吝啬而不施舍佛法。这里,错误在于因为高傲、愤怒、怨恨、懒惰、或淡漠而不愿意去教授、不展示佛教仪式、不参加佛教纪念、不聆听佛教讲座。心怀这些动机,我们就不能够正确判断什么是值得去做的。但是,如果因为以下之故,就不犯什么错误:我们觉得自己不是教师或病重、或者因为我们怀疑所听受或接受的教义;或者我们知道听众反复听过、业已了解;或者我们自己已经完全听受过而且完全理解掌握了而无需再去聆听;或者我们已经专注于该教义、因此无需再加提醒,或者我们对此莫知其妙,听受它们只会使我们陷入迷惑。此外,如果我们去了老师并不因此而高兴 – 例如他(她)要我们去做别的事 – 我们当然不能去。

(8) 以言语贬损导师

如果通过言辞来评判上师,我们就会削弱自身正确判断的能力。尽管导师的解释是正确的,但我们因为他说话方音重、语法错误多而讥讽、排斥他,却追随那些言辞优雅但却信口雌黄的人们。

与饶益他人相矛盾的十二种错误行为

(1)对需要帮助的人不去帮助

因为恼怒、怨恨、懒惰、或淡漠而不愿意需要帮助的以下八种人之一:

  • 对一件积极的事作出决定,例如开会时,
  • 旅途中人,
  • 学习我们懂得的一门外语者,
  • 履行一项没有道德错误的任务,
  • 帮人看家、守护寺院或其财产,
  • 阻止打斗或论争,
  • 进行某种庆典如结婚典礼,或
  • 做善事。

但是,如果我们在病中、或已经答应另有帮助、或派能胜任的人去帮忙、或正在做一件更饶益更急迫的事情、或确实爱莫能助,那么拒绝去做并不有损我们饶益他人的努力。如果需要帮助的事有害他人、违反佛法或不可理喻、或者向我们寻求帮忙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或有自己能够找到值得信赖的人去解决,我们拒绝也不会有什么错。

(2) 疏于照料病人

因为恼怒、怨恨、懒惰、或淡漠而不看护病人。

(3) 不去减轻苦难

基于同样原因。有以下七种人被困难所困扰,需要特别的照看:

  • 失明者,
  • 失聪者,
  • 截肢者和残疾者,
  • 疲惫的旅行者,
  • 遭受五种妨碍心理稳定因素(五毒)之一困扰的人,
  • 心怀恶意和强烈的偏见者,以及
  • 倒台或地位急剧下降者。

(4) 不教导因为性格缘故而轻率者

轻率(放逸)者指那些不把行为果报法则放在心上的人,结果这些行为给他们此生或来生带来不快乐和麻烦。我们如果自以为是地为之愤怒并加以责难,就不会去帮助这些人。要接近他们,需要我们以圆熟的技巧,调整方法去适应他们的特殊情况。例如,如果邻居是一位贪婪的猎人,我们不能满腔愤怒地训诫说他将来要在火狱中被烧。这位邻居可能此后再也不与我们有所交往了。我们通过告诉他其狩猎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所需的肉类是什么样的一种服务行为,从而与他为友。一旦他接受了我们的建议,我们就慢慢给他建议更好的休闲方式,让他们不用杀生同样得到快乐。

(5) 得到帮助后不予回报

他人帮助我们,我们却不想同样以帮助作为回报,或者不想甚至不考虑作出任何回报。但是,如果努力以帮助作为回报,例如对方正在修车,而我们缺乏相应的知识或技能、或者太过弱小,这没什么过错。此外,如果帮助我们的人不求回报,我们也不可迫使对方接受我们的付出。

(6)不减轻别人心理的痛苦

如果我们出于怨恨、懒惰、或淡漠,而未能努力安慰那些失去所爱者、钱财、或者引以为豪的东西的人,我们就犯错了。那些沮丧失意的人需要我们真挚的爱心、同情、和理解,但绝非怜悯。

(7) 对需要施舍者不予付出

因为恼怒、怨恨、懒惰、或淡漠而不予付出。如果是因为冷酷而不予付出,就是一桩堕行。

(8) 不关心团体的所需

因为出于怨恨、懒惰、或淡漠而忽视我们的亲戚、朋友、同事、雇员、学生等圈子,特别是涉及到帮助他人的社会服务时,这种忽视就是一种大错。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所需的物质,关心他们的精神健康。如果我们对距离自身最近的人们都视而不见,那么

怎么可能装模作样去饶益一切有情众生呢?

(9)与他人喜好相左

只要他人希望我们去做的或他们所喜爱的事物对其自身或对别人没有害处,我们却不同意去做,就犯错误了。每个人行事各异、品位不同。如果我们出于怨恨、懒惰、或淡漠而不尊重这点,例如在哪里去就餐这样的问题上喋喋争论,或者对他们的喜好麻木不仁,点菜的时候就会引起他们的不快和恶感。

(10)对他人的才能或优秀品质吝于夸赞

如果我们出于怨恨、懒惰、或淡漠,我们未能在别人一件事做的不错时予以赞许,或者与别人对他们的夸赞相左,我们就削弱了让他们继续成长的兴趣与热情。如果对方不管在私下还是公开场合,受到表扬时感到尴尬,或者当面表扬会使他产生骄傲或对此无动于衷,我们就不要说了。

(11) 不根据情况施以惩罚

帮助别人时,如果对方行事不合规则,对其加以训导很重要。如果我们因为情绪问题、或者因为懒惰、淡漠或不关心而没这样去做,这就损害了我们有效指引他人的能力。

(12) 不利用超自然力或施咒

有些情况需要特殊的方式去帮助他人,例如运用超自然力量(神通)。如果我们拥有这些手段,在它们合适有效的时候却不加以利用,我们就损害了自己饶益他人的能力。我们要努力运用自身具有的一切智慧、能力和成就去饶益他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