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特别行止,可以用来训练我们真正把安全的方向:佛、法、僧放在我们的生命中。它们清楚地指出每天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实际应用皈依,以及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维持住这个方向。
首先,有两种学处清单。一个是由印度大师无着所写的摄抉择分 (gTan-la dbab-pa bsdu-ba, Skt. Vinishcaya-samgraha)。另一个是来自所谓精要教授。精要教授不是从哪一个特定典籍来,而是可以文字或口耳相传的方式存在。这两种清单都各有两部分:对三宝各别的指引,以及对三宝共通的指引。
无着(所写)的清单
首先,我们看看无着所写的指导当中的清单。其中每部分都有四种训练行止。
依止善知识
在皈依诸佛为安全方向的同时,我们全心全意依止灵性导师(善知识)。主要原因是,我们需要一个楷模,因此我们需要善知识。善知识不止是给我们知识的人,我们可以从书本或网络获得知识。善知识是能真正以他们的生命经验来激励我们,并且当然能解答问题,在我们犯错时纠正我们。
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善知识,我们就应该要努力找寻。这可能会非常困难,尤其是我们选择不多时。可能我们住的地方附近没有许多导师,或者就算有,他们也只待几天就往下一个教学旅程的目的地。也可能,他们有太多其他学生,所以没时间个别给予指导。但有许多不同层次的灵性导师。有些只是给我们信息或教我们怎么打坐之类的。有导师只跟我们讨论来帮助我们,也有真正的灵性导师会给我们誓言戒律,并给予灵性道途的指引。我们可以跟所有这些导师学习。
但我们这边谈的是能激励我们个人的导师。我们全心全意地依止这样的一位善知识。这个人也许无法激励任何其他人。其他人觉得某位导师很伟大,不代表我们也这样觉得。用西方人常讲的话来说,必须要有点个人的化学作用才行。用佛教术语,则是必须有宿业因缘。我们觉得很激励自己的导师,能给我们在道途上一路持续的能量。
我们的楷模不一定要是我们接受很多教授或个人指导的老师。他可以是像尊者达赖喇嘛一样,是一位我们从来没有一对一见过的人。当然啦,如果我们能参加尊者的教授,或是听他的录音乃至读他的书,会更好。
谈到皈依,有可以举行的正式仪式。藉由把皈依变成一个事件,我们正式感受到严肃地把安全方像放进生命里。我们要透过一位导师来作,但这并不表示这位导师就一定会变成我们的灵性导师。我们对他们要恭敬,因为某种程度上是他们为我们开启了大门,即使我们并不特别觉得他们激励我们。这也不表示我们就要加入这位导师所依循的佛教宗派传统。我们并没有加入这位老师的俱乐部,变成他佛法足球队的专属队员。我们是对佛、法、僧皈依,而不是对主持仪式的人。
再重复一次,当我们要往安全的方向时,有一位善知识来当激励我们的榜样是很重要的。根据传统典籍,善知识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让我们开始道途的鼓励跟能量,保持我们在道途上,以及给我们完成道途的力量。仅管理论上我们是可以从像释迦牟尼佛或证悟高上的圣者们获得激励,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祂们是很难去连结的,而我们肯定没办法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祂们!
学习佛陀的教诲
要保持佛法的方向在生命中,我们就需要练习跟学习佛陀的教诲。这是非常重要的。尊者达赖喇嘛一再强调,没有真正学习教法,我们就不会有所了解。我们可能会做仪轨之类的,但我们会在没有了解的情况下瞎作,不幸地那不会带来任何成果。要往安全的方向走,我们需要知道那个方向是什么。我们需要学(前进的)方法是什么。没有这种知识,我们怎么可能往那个方向走呢? 例如,如果我们想阅读,我们得先学怎么读。别无他法。
专注于克服烦恼的教授
第二项练习与法有关,就是专注于能克服烦恼的教授。这些教授包括了各种主题。学习六道各各不同的寿量,或许是好事,但它不能直接帮助我们克服愤怒、或是贪婪跟自私。要前往法宝的最深方向- 真正的息苦及真正道心- 那在所有教授中,我们需要强调那些能帮助我们克服烦恼情绪跟态度的方向。
追随高度证悟圣僧的榜样
接下来,保持皈依僧的方向- 僧指的是圣僧,高度了悟的修行人- 所要修学的是他们的榜样。我们不是在讨论出家僧的榜样,不是说我们要成为僧尼。毕竟,高度了悟的人可以是出家人或在家人。这边说的是我们要跟随他们的榜样,学习修行非常精勤,此所以他们获得这种高度证悟,对空性以及四圣谛等等的非概念性的了解,以及他们在那之后如何继续往解脱跟正觉前进。这是我们所要跟随的榜样。
这四种训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
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为何? 我们来检视一下。我们有了一个楷模,一位善知识,这个人在事情困难时鼓舞我们。我们学习佛法方便,专注于能帮助我们克服忿怒、贪婪,以及自私等等的方法。我们追随圣僧伽的模范,试着在一切时间都修习教法,不管什么样的困难出现。即使没有困难出现,我们也继续修持以防止困难出现。我们就是不持二元心这样去做。
在把我们的生命放在安全方向的修持底下,是我们不想让事情变糟的这种动机。我们了解到,如果我们往安全方向走,就能帮助我们变得更快乐且避免麻烦。此外,这样作感觉是对的。我们觉得更快乐,心灵更平静。我们不止是生命中所发生困境的受害者。我们致力于克服这些困难,而我们对佛、法、僧的皈依给我们力量与方法来达成这点。
远离对感官快乐的追求
关于把三宝作为一个整体的安全方向,首先,我们要把思想从追求感官的快乐中解放出来,这是我们生活中的首要任务,自己要致力于此。我的一位老师,格西阿旺达吉曾经说过:“我们不应该成为轮回的观光客。”体验轮回生活所能提供的所有各种可能性,并不是必须的。
追求感官享乐只会带来所谓的“变苦”。当我们分析这些快乐时,它们永远不会持续,也永远不会让我们满足。我们总是想要更多。如果我们一次拥有太多,那又会让我们感到恶心。例如,如果吃我们最喜欢的食物能带来真正的幸福,那么我们吃得越多,我们就会越幸福。但显然是有一个极限在。 反之,当我们将主要追求放在自己身上,并试图克服导致我们失去内心平静的原因时,结果我们会更加平静。事实上,我们将以一种更稳定的方式变得更快乐。它可能不像性爱那样戏剧化,但内心平静所带来的幸福更加稳定和安全。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完全放弃所有的娱乐、美食和性体验。我们不必捐出所有的钱之类的。这却意味着我们需要将这些感官享受放在另一个角度上。有时我们需要放松,才能更有效率地工作。但我们应该以一种近乎吃药的方式来接受这种放松。例如,我们吃饭时的祈祷文之一是:“我吃这食物不是出于贪婪,不是出于欲望,而是作为一种药物,能够给予我更多的力量,能够继续努力帮助他人。”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放松,也许是看电影,或者其他任何东西,看作某种恢复我们能量的药物,那就没问题了。
持有这个观点,我们对休闲的追求就会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会适度,我们也不会过度夸大我们可能从中获得的乐趣。 有一个笑话说,谁在生命的尽头积累了最多的玩具,最多的物质财富,谁就赢了。不是那样的。生活的意义并不是尽可能多地积累小东西和电子设备,或者比其他人看更多的电影,或者银行账户比别人多,或者我们吃过的异国食物比任何人都多。这都不是生活的意义,不是吗?这些都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持久的满足感,特别是如果我们考虑来生的话。 显然,当我们的主要关注点不是娱乐时,就确实会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定下整体基调。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仅仅是听越来越多的音乐之类的东西。有人沉迷于听音乐;无论是工作、通勤、四处走动,他们总是日日夜夜地听着他们的 iPod。如果我们要将安全方向放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用音乐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当然不会是朝着那个方向前进的方法。为了朝着这个安全的方向前进,我们生活中的首要任务是克服我们的执着、贪婪、自私等。但请记住,这并不意味着要以狂热、完美主义的方式追求这一点。我们仍然可以玩得开心。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什么是有趣的?让我讲一个我最喜欢的故事。有一次,当我和我的上师老色贡仁波切在荷兰时,我们住在一个富裕家庭的家里。他们有一艘很大的船,他们把它放在一个很小的湖里。有一天,他们带我们去他们的游艇兜风。我们在这个小湖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游艇,和他们一起排成一排,我们只是绕着湖很慢地绕了一圈,就像在游乐园里玩儿童游乐设施一样。仁波切转向我,用藏语说:“他们认为这很有趣吗?”再次,什么是有趣的? 寂天菩萨说,如果我们的佛法工作对我们来说很有趣,那么除非我们在做佛法工作,否则我们不会快乐。这包括帮助他人、为自己努力等等。这就是精进的意义所在:我们享受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可以享受我们所做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会继续做。 其实,提升自己,摆脱或减轻各种烦恼情绪及各种内心矛盾等等,都包含着很大的快乐。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随着我们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这也非常令人愉快。当然,这些结果会上下波动,这不是一个线性过程。但是,当我们看到我们正在取得一些进展时,那真是太棒了。我们觉得“我实际上有在做事。”
一个有用的模拟,可能是像某人在训练一项运动。一直游泳或一直跑步真的很辛苦。但当我们能够通过训练跑得更远或游得更快,我们的耐力变得更好时,我们真的感觉很棒,不是吗?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乐在其中。我们的佛法修行也是如此。我们正在训练,例如,我们能够和所有我们真心觉得烦人的亲戚一起去参加家庭聚餐,而且我们没有发脾气。我们耐心等待没关系。我们完美地完成了这顿饭。事实上,我们甚至有点喜欢它,尽管我们的父母说:“你为什么还不结婚?”或“你为什么不生孩子?”或“你为什么不赚更多的钱?”或“你为什么不经常给我打电话?”我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并处理它,这真的感觉很好。 总而言之,这个教导包括将我们的心从追求感官的快乐中抽离出来,要点是,实际上,佛法修行更令人愉快。
持守佛陀的道德规则
无着关于皈依三宝总体的训练清单中的下一个指示,是接受佛陀设定的道德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朝着安全的方向前进,意味着我们必须避免破坏性的行为,而要以建设性的方式行事。也就是遵循基本的佛教伦理。如果我们基于烦恼情绪做出破坏性的行为,只会产生更多的不快乐,尤其是对我们自己,也对他人。另一方面,当我们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时,它会带来更多的快乐。
佛教伦理不是以服从为基础的。这完全不是佛教伦理原则。在其他体系中有律法,要嘛是由某神圣权威制定的,要嘛是立法制定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意味着服从和遵守律法。佛教不是这样的。反之,佛教伦理学的重点是学会为自己区分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这很重要。完全是关于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而不是什么是好的,或什么是坏的,或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基于对有益和有害的区分,即所谓的“辨别慧”,我们决定要避免有害的东西。
有害的,自我破坏的东西,会让我们走向更糟糕的方向,比如,越来越沉迷于破坏性的习惯。例如,从健康角度来看,破坏性方向可能包括吸烟,但从社会角度来看,也有破坏性行为、破坏性情绪和破坏性态度。简言之,一个安全的方向,是有助于提高自己和提高我们帮助他人能力的方向。
要有慈悲心
下一个练习是要对他人尽可能地有同情心跟慈悲心。我不认为这需要太多解释。即使我们只追求自己的解脱,我们也一定须要对他人慈爱并且帮助他们的。
在佛陀的诸纪念日特别供养
最后的训练是在佛教的特殊日子,如佛陀成道纪念日,特别供奉水果、鲜花等。实际上这很有趣,因为我们可能有一种不必庆祝特殊节日的态度。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能已经被西方圣诞节商业化的例子给烦够了,然后想说,“我要这个做什么?这只是佛教版本的圣诞树,我们不在圣诞树上放灯,却在佛堂上的小碗里放小蜡烛?” 我认为,这里的重点只是表达对佛陀、传承、大师等的尊重。供养是一种尊重的象征。我们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等待某个佛教节日来表示尊重。这是我们每天都可以做的事情。我们不应该让它像星期天去教堂一样,然后这周剩下的时间我们想干嘛就干嘛。参加宗教节日也能让我们感到自己是更大社群的一份子;它有社会支持功能。
当我们看这些训练时,我们会发现有些听起来并不完全是佛教的东西。对他人富有同情心和同情心,遵守道德规范等等——这些都很普遍,不是吗? 但回顾本清单前面提到的具体佛教要点,首先,我们以伟大佛教大师的作为我们的榜样。接下来,我们学习教法,特别是那些旨在减轻我们烦恼的教法,并跟随伟大的高度证悟者的榜样。当然,我们真的需要为此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添加道德、善良和同情心,不过度追求感官欲望,而在我们的优先事项上保持专注和稳定,并表现出对传统的尊重。
精要教授当中的清单
到现在,我们已经介绍了无着菩萨的著作中提到的三宝各别以及总体的训练,同样地,精要教授也有针对每一宝的训练指引以及三宝一同的训练。对三宝各别的训练,每一宝都有需要避免的以及需要受取的事项。首先,需要避免的:
既皈依佛,不再另寻究竟皈依处
当我们从佛陀那里获得安全的方向,并将其置于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需要避免的是从其他地方获得我们的主要方向。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我们真的感觉很糟糕,心情不好并且事情在传统意义上并不顺利时,我们会找什么来寻求庇护和安慰?是巧克力吗?我们真的感觉很糟糕,所以我们出去用一大块巧克力塞满嘴巴,不知何故有点快感,然后似乎还不错?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我们需要和朋友谈谈吗?我们去寻找性爱吗?我们找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就像只需要拍头就会摇尾巴的狗? 这里的关键是,如果我们感到有点沮丧或悲伤,吃点巧克力是可以的,但它并不是我们生活的最终方向。显然,方向不会是巧克力。
如何用佛法方法来处理困难的情况? 我觉得有些怪的是,那些被认为对佛法非常感兴趣的人,包括一些西方的佛法导师,当他们的婚姻或其他方面遇到了困难,他们去心理治疗而不是试着应用佛法。我总是觉得这有点奇怪,因为如果我们真诚地把佛法作为我们生活的方向,那据说这表示我们相信佛法可以解决我们遇到的任何问题。显然,这并不意味着如果我们得了癌症,我们去打坐,佛法也会治愈我们的癌症。那叫作愚蠢。我们该去看医生。但是佛法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因患癌症而产生的任何忧郁。 如果我们觉得我们需要去看治疗师以便能够讨论我们的问题,并获得另一个观点,那很好。但就实际尝试应用佛法方法而言,这只是一个附加的、额外的东西。主要的皈依、主要的方向和修行以帮助克服我们的缺点,是佛教的方法。也许我们需要进一步接受指导如何来应用它们,但我们相信佛陀了解该如何摆脱所有问题。 关于不从佛、法、僧外的别处接受我们最高或终极的方向这一点,指导是叫我们不能从世俗的神那里得到终极皈依。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其他宗教的神都是世俗的神。显然,其他各种宗教都不认为这是真的。
色贡仁波切曾在意大利被问及这一点。一个人问,他如果成为佛教徒,他还能去教堂吗?仁波切回答:“基督教关于爱的教义是否与佛教关于爱的教义相矛盾?”显然不是。如果我们想去教堂,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生活的最终方向是什么?我们必须做出某种决定。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删除其他所有内容,而是要确定我们采取的方向。我们可以从其他传统中学到一些积极的东西,这很好,没问题。 但是,谈到实践和方法时,我们不应该把所有东西都混在一起。例如,我们不会去教堂做礼拜,或者在进行某些仪式时,我们不会坐在那里偷偷地念诵六字大明咒。去教堂和我们的佛教实践,可以在自己的地方和环境中单独和彼此尊重地进行。
更具体地说,这个教授在佛教当中所指的,不是把护法神或世俗精灵当作最终的皈依处。这些都不可靠,他们会让我们失望的。我们不想崇拜鬼神。也许这些对西藏或印度群众来说更有意义,但有些西方人也对这些不同的神灵和保护者着迷,并开始相关的修行。 “护法神”这个词听起来好像他们要保护我们。当然,在藏传佛教的一些传统中,据说有些护法是佛的化身。我们需要小心留意这点。讨论每个护法的级别,最后会需要建立不同类别的神灵和护法的分类学。最后会变得有点像生物学课。
我们需要认识到什么是主要的事情,能让我们获得保护、免受痛苦。首要的事情是我们的业力。换言之,在佛、法、僧的启迪和榜样的指引下,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无论我们如何行动,都会影响和决定我们未来的经验。护法神可以帮忙带来某些环境或条件,使我们能够通过现在以较轻微的方式经受(困难),来烧掉一些负面潜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积极潜力可以更快地成熟。这与修药师佛仪轨的过程相同。如果我们已经建立了这些潜力,仪式可以提供环境或条件来成熟克服疾病的积极潜力。关键是,如果我们以前的行为没有种下积极的潜力,那我们不管对护法或药师佛多依赖都不重要,我们根本没有基础来体验更好的情况。
因此,我们的佛教修行不该成为护法崇拜,甚至是佛陀崇拜,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取决于我们如何行动、如何沟通以及如何思考。同样,我们有楷模,我们有教义,我们有我们可以实现的目标。但我们必须实际去做;我们必须朝着那个方向前进。简单重复,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最终方向,虽然我们可以暂时转向其他事情以获得一点帮助,但我们需要保持我们的主要轨道清晰。
既皈依法,不再伤害众生
就法的安全方向而言,我们需要避免的是对人类、动物和一切众生造成伤害或恶作剧。 我们显然是要试图帮助他人,而不是试图伤害他们,但这可能非常困难。 例如,我们可能会怀着最好的意图对某人说什么,并没有任何讨厌或不尊重的意思; 然而出于某种原因,他们对我们所说的话感到非常生气,误解它并变得非常沮丧或生气。 当我们在地上行走时,不可避免地会踩到什么。 这规则的目的是尽量减少我们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以及绝对不企图伤害。 但由于我们所拥有的普通身体的限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生命造成伤害,即使是无意的。 同样,我们要尝试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
既皈依僧,不再与负面的人亲近
关于从僧伽那里获得安全的方向,我们所要避免的是与负面的人密切联系。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主题。当我们还没有牢牢扎根于我们的精神道路时,我们所拥有的同伴很容易以或此或彼的方式影响我们。这里我们要避免的是,与总是从事消极、破坏性活动的人在一起。例如,这些人可能是涉及轻微犯罪的街头帮派,或一群总是吸毒或喝醉的朋友。
在我们发展的这个阶段,很难不受我们所拥有的同伴的影响。我们希望被接受,不想冒犯我们的朋友。因此,我们可能也会喝酒、吸毒、四处刮汽车或在建筑物上涂鸦。一段时间后,我们自己也对这些活动上瘾了。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告诉我们的朋友他们是可怕的人。关键是不要花太多时间与这些人在一起,因为他们真的会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我们真的很弱,最好完全避免它们。
例如,如果我们想克服酗酒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停止与酗酒的朋友共度。我们加入了另一个团体,酗酒者支持协会,然后我们与其他像我们一样致力于戒酒的人一起努力。我们得到他们的支持和他们的榜样。有点像那样。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点如何相互关联。我们可以从检查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开始。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被一群有负面习惯的朋友接受和喜欢吗?这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吗?这会带来长久的幸福吗?还是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人更为重要、更有意义?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关心或爱那些我们需要远离的人。当然,我们希望他们幸福;而且,我们需要在这里注意:一方面,我们不想受到他们的影响而陷入负面模式。但另一方面,我们不想走极端,傲慢地认为我们是佛教徒,比他们好得多。也不是最终我们得要把这些低等人从罪恶的生活中拯救出来。这样想显然是一种可怕的态度。
人们确实疏远了。这是生活中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在不给任何人一种我们不赞成或对方不好的感觉的情况下,当我们可能受到某些人的负面影响时,最好避免他们。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生活在一个“神而又圣的”佛教小区,或者穿上所有的白衣服,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不是这样的。但我们需要注意我们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并尽量避免有害影响。这种有害影响不一定来自人。它也可以来自电视、网络上的色情内容,也可以来自暴力电影和电子游戏。所有这些类型的事情都会通过增加我们的欲望或攻击性,来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
持三种尊重之行
关于皈依的精要教授,包括三种尊重表征的行为。对于佛陀,我们尊重佛像、绘画和其他艺术塑造的佛形像。在佛法方面,我们尊重所有的典籍,尤其是佛法书籍。在僧方面,我们尊重持有佛教戒律的人,甚至连僧袍也尊重。
作为尊重的表征,我们希望避免表现出不敬。我们不会在厕所里挂佛画。我们不会坐在佛法书本上,也不会把它们垫在桌子长短不合的桌脚下以避免桌子摇晃。当我们的佛法中心有僧尼时,我们不会把他们当作该为我们提供设施的仆人,好像我们是多伟大的圣行者。他们不该只是来给我们泡茶,在门口收钱,然后打扫卫生。不幸的是,这现象发生在许多佛法中心。出家人该是最有兴趣接受教法的人,但他们并不总是能够参加这些活动,因为他们也必须是管理者和组织者。这一点都不适当。
要澄清一下,我们并不是崇拜这些雕像。也不是我们崇拜书籍或崇拜僧尼或他们的袈裟。重点是尊重他们,因为他们代表佛、法和僧。
把这些训练用于生活中
再次回顾一下我们刚刚介绍的内容,我们希望将安全的方向放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到底该做什么?
- 我们避免让我们的生活的主要方向来自其他事物。
- 我们不对他人造成伤害。
- 我们避免他人的负面影响。
- 我们尊重我们前进方向的表征。
这些都是有道理的,它是我们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东西。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是吗?我们尊重某些事情,我们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保持坚定。我们要注意可能使我们偏离这个生活方向的负面影响,我们还试图找出有助于我们朝着这个重要方向前进的有利条件。
尊重佛画、法典和僧侣是外在的标志。但在内心,我们也需要尊重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这很重要,因为我们可能处于不能让别人看到我们的佛法修行的情况。也许,我们在军队,或监狱,甚至与其他人一起在医院病房。我们不能总是烧香、设置佛像之类的。 想象一下和你的父母在一个单间别墅里度过周末,显然在你父母面前做大礼拜不太合适。他们可能会认为这很奇怪,并开始问各种令人不愉快的问题。我们不必这样做。根据我们所处的条件保持灵活是非常重要的,但也要保持我们的方向和优先事项极为明确。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我们尊重自己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态度。
六种共通的训练
接下来,根据精要教授,是三宝总体共享的六种训练。
(1) 首先,我们通过不断提醒自己佛、法、僧的优良质量来重申我们的安全方向。如果只是诵皈依文,采取安全方向可能会变得有点机械性,因此通过提醒自己佛法僧的良好质量以及这个安全方向的好处,来重申我们的动机,这很重要。这有助于保留我们皈依背后的“感觉”。
(2) 接下来,为了感谢他们的仁慈、精神寄托和能量,以及他们为我们提供的所有帮助,我们将每天的第一分热饮和饭食供养给佛、法、僧。我们可以将早上第一杯茶或咖啡的一小部分倒入一个小杯子中,然后放在我们的祭坛上,或者我们可以在那里放一片水果。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在我们的想象中供养也没关系。但是,如果我们确实放了一些东西,不要让它在那里腐烂,或者像在印度一样等老鼠来吃它。我们满怀感激地供奉,显然佛陀不需要我们的一小杯茶或一块水果。祂们不会喝或吃它。它只是一个象征,过了一会儿,我们想象祂们把它还给我们,我们就可以喝或吃它。如果是茶供或类似的东西,我们不该把它冲进马桶,这不太尊重。最好是喝掉它。 当然,现在可能会出现一个实际问题,就是该如何处理我们许多人每天在佛堂上供的七个水碗中的水。这么多的水,我们每天都要喝吗?我们必须每天用它浇我们的植物吗?它们可能会因为每天所有的水而淹死。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把它倒在水槽里,而不是倒在马桶。我在想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例子,他们会把它扔到窗外。在这里可能也不行。
无论如何,当我们供养我们的茶或食物时,没必要用我们不懂的外语背诵一段特殊的经文。最近宗萨钦哲仁波切在柏林教学时说,藏人每次供养时都必须背诵他们听不懂的德文偈颂吗?他们当然不会那样做。重要的是提供某种形式的供品。正如色贡仁波切曾经建议的那样,我们可以只说:“诸佛,请享用这个。”这就是我们需要说的,我们甚至不必大声说出来。我通常说:“我把这个供养给佛、法、僧和一切众生。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如此美妙的食物。”我们不必刻意表现,比如用低沉的声音背诵“嗡嗡嗡”,然后坐在那里奉献食物五分钟,而餐桌上的其他人都迫不及待地等着我们结束。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做出奉献。没有人必须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如果在座的其他人也在献供,就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节奏做。 我们不需要炫耀我们的佛法修行,尤其是如果它会让其他人不舒服,或者他们会开始取笑我们。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想让自己受到嘲笑。当其他人取笑我们的修行时,它会消耗掉所有的能量。我们的佛法修行确实需要保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我们来说也是神圣的。
(3) 第三条准则是通过间接地鼓励他人朝着他们的方向前进,而忆念佛、法、僧的慈悲。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传教士,试图通过让人皈依佛教来拯救每个人。当然不是那样的。但是如果其他人接受,如果其他人有兴趣,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些鼓励。最好的鼓励来自我们自己的经验。我们可以解释,佛教的方法对我们有好处,但对别人有没有好处,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它帮助了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间接鼓励其他人自己尝试。
(4) 第四条准则是记住拥有安全方向的好处,然后正式重申它,白天三次,晚上三次。我们通常在早上醒来和睡觉前这样做。我们不只是盲目地重复“我从佛、法、僧那里得到安全的方向”这句话,而是明确地提醒自己这个方向。通常,我们伴随着做三个大礼拜,但我们不一定要包括礼拜。
(5) 第五条指示是,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依靠安全的方向来指导。在发生危机等事件时,这是我们所要依靠的。不仅是祈祷,“佛陀救救我”,而是我们问自己,“佛陀对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有什么建议?”然后我们尝试实现它。 朋友可能会给我们同情和帮助,他们可能会帮助我们处理计算器或汽车之类的机械问题。但由于生活中的个人问题,朋友是有限制的。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不幸的是,朋友不可避免地会让我们失望。我们不切实际地希望他们能帮助减轻我们的痛苦或麻烦,而我们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并不是他们生活中唯一发生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成为他们投入所有时间和精力的最重要的事情?这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不是吗?不可避免地,带着这种期望,他们会让我们失望。他们有其他事情要做,有其他顾虑,还有其他问题。
我们的老师可能很忙,可能没有时间。他们可能在其他国家或其他什么的,但老师的激励总是有用的。教义本身,我们可以应用的东西——这些总是有用的。如果我们真的接受这种激励,并且我们真的尝试将这些方法付诸实践,它们不会让我们失望。
(6) 指导中的最终承诺,是永远不会放弃这个生活方向,无论发生什么。轮回的本质,生命的本质,就是上下起伏。我们可以看看西藏这些伟大的佛教大师的经历。他们一辈子都是这么好的修行者,最后在中国的牢里待了二十年。他们大可以放弃,觉得他们的佛法修行没有用,但他们没有。另一个例子是有人在他们的生活中修行了这么多,然后患上了可怕的痛苦癌症。即使如此他们也不会放弃他们的佛法修行。 正如一位西藏大师非常简洁地说,我们对轮回能有什么期望?我们能期望一切都会顺利,或者事情只会变得更好吗?轮回的本质就是上下起伏。有时它会下降,我们会经历非常不愉快的事情,不管我们以前做过什么积极的事情。我们尽量不要因此而气馁,无论发生什么,继续朝着这个积极的方向前进。
有时藏人喜欢使用动物界的例子。色贡仁波切总是喜欢去马戏团或水族馆,在那里他们训练海豹或海豚。当我们修行并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时,我们是否期望我们会像一只训练有素的海豹或海豚,而佛陀会扔给我们一条鱼? 我们是否认为每次我们以积极的方式行事时,我们都会得到奖励?显然,这不该是我们作这些训练的方式。
这给我们一些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只是用杂耍的心态做佛法修行吗?就像受过训练的动物一样,我们是否只是为了获得奖励而做正面的事情?还是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并最终为他人提供最好的帮助?无论事情进展顺利与否,我们都相信,从长远来看事情会变得更好。所以我们从不放弃。
结语
以上完成了我们对无着所写的,以及精要教授中所指示的各种类型训练的简短介绍,以及我们该如何训练自己真正将佛、法、僧的安全方向置于我们生活中。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指示,说明在生活中拥有这个方向的实际应用,我们每天实际要做的事情,以及在我们的生活中拥有这方向的每日指导方针。 皈依不只是做一个好人,还包括学习教义,学习并尊重我们的精神道路和遵循此道的其他人,以及其他具体要点。 这是一个能为我们的生活赋予积极意义的完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