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一套幫助我們完全發展人類潛能以及了解事物實相的方法。
佛教在兩千五百年前於印度由悉達多瞿曇-即眾所周知的佛陀-所創。佛教在亞洲傳播,現在是世界第四大宗教。佛陀花了他人生大部份的時間傳授他所證悟的覺醒之道,好讓他人也能成為證悟的佛。他照見到,即使所有眾生都同等具有成佛的潛力,人們同時也具有非常不同的偏好、興趣、與特長。基於此,他教導了許多種不同方法,好讓每個人能克服自己的限制並徹底了悟自己的潛能。
在不同文化中,強調了佛教的不同面向。但即使佛教有許多形式,它們都有共通的教誨:
佛教基本教理—四聖諦
佛陀最基本的教授,就是四聖諦。它是諸聖者所見的四種真諦:
第一聖諦:苦諦
儘管生活中可能有許多快樂,一切眾生-從最小的昆蟲,到流浪漢,到億萬富翁- 都有各種困擾(苦)。從生到死,我們變老,生病,我們所愛的人事物逝去。我們面對著失望跟沮喪,得不到所求的,或必須跟我們不想要的人事物共處。
第二聖諦:集諦
我們的困擾(苦),起於複雜的起因與條件 (集),然而佛陀指出最根本的起因就是我們對實相的無知:我們的心把不合理的存在感投射在我們自己跟所有其他人事物上。
第三聖諦:滅諦
佛陀照見到,有辦法可以遠離所有的困擾,並且永遠不會再被困擾,那就是摧毀它們的根源:我們自己的無明。
第四聖諦:道諦
當我們藉由正確了解實相來消除無明,所有的困擾都會止息。了解實相就是了解所有人事物都互相連結與互相依存。基於此,我們對所有眾生升起平等的慈愛與悲憫。一旦我們消除了對於自己與他人實存的迷惑,我們才能利益自己與他人。
佛陀教法的範圍
達賴喇嘛把佛教分為三個層次
- 佛教心靈科學-概念、思想跟情緒如何在主觀經驗上運作。
- 佛教哲學-道德跟邏輯,以及佛教對實相的認識。
- 佛教宗教-相信過去生與來世、業力、儀軌跟祈禱。
佛教心靈科學藉由詳細描繪各種心的認知功能,包括感官概念、專心、注意、覺察與記憶,以及正面與負面的情緒,來對現代神經科學作出補充。藉由促進正向神經傳導,我們可以促進心靈的有益能力。
佛教思惟依靠研究分析多於信仰,所以科學發現對佛教思惟是很有幫助的。 — 十四世達賴喇嘛
在身體層面上,佛教科學也涵攝了複雜的醫學體系,包括治療許多疾病的方法。從外在角度,它也有著對物質跟能量的細微分析,與量子物理學有許多相似之處。它也討論到了宇宙的生、住、滅,斷定從無始以來有連續不斷的宇宙起滅,直到現在的宇宙。
佛教哲學處理緣起、相對性與因果關係等議題。它有著精細的邏輯體系,依靠集合論與演辯,幫助我們了解心的謬誤投射。
佛教的道德觀是基於分辨何者對自他有益或有害。
不論我們是信徒還是不可知論者,不管我們信奉上帝或業力,任何人都能追求倫理道德。 — 十四世達賴喇嘛
這意味著珍惜與培養人的基本價值:慈善、誠實、慷慨與忍耐,同時盡全力不去傷害他人。
佛教宗教處理業力、前後世、轉世、從輪迴轉世解脫,以及獲得證悟等議題。這包括了吟誦、禪修與祈禱等修法。佛教並沒有單一一本特定的聖典,如同聖經般;因為不同傳統都有自己基於原始教授所編集的經典。許多西藏傳統中流傳的佛教經典可在原典網頁找到。
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與任何地方祈禱,僅管許多人喜歡在寺廟或他們家裡的佛堂前為之。祈禱的目的不是為了心願滿足,而是令我們自己的內在力量、智慧跟悲憫覺醒。
[參見:如何培養悲憫?]
佛教並沒有特定的飲食規範,但許多大師鼓勵學生盡量素食,而佛陀本人也指示其追隨者不應飲酒或使用麻醉/興奮藥物。佛教修行的目的是培養覺察跟自律;當我們酒醉或嗑藥時通常會失去這些。
佛教有出家傳統的僧尼,他們持守百餘條戒律,包括完全獨身。他們剃頭,穿袈裟,與寺院僧團同住並致力於學習、禪修、祈禱與替在家信徒修儀軌。今日許多在家人在佛學中心學習佛教並練習禪修。
人人皆可學佛
佛陀,作為跟我們一樣的人類,照見了我們如何存在的實相,克服了所有的缺點,實現了全部的潛能。在佛教中,我們叫這個作「證悟」。[參見:什麼是證悟?] 佛陀不能只是揮揮手就讓我們免於所有人生的困擾。反之,他對我們開示了一條可以遵循的道路,讓我們可以從人生困擾中解脫,並培養我們心中的良好品質—慈愛、悲憫、慷慨、智慧等等。
每個人都可以去修學這些如何培養良善品質的教法,不管你是什麼文化背景或什麼宗教信仰。佛教不講信仰上帝或諸神,卻只要求我們自己檢視這些教法,如同我們買珍貴物品之前會好好檢查一樣。如此,我們能真正珍惜佛陀教法的精要:品德、悲憫與智慧,然後我們自然會放棄傷害他人的行為,並積極投入利益自他的正面行為,而這將必定帶來每個人都希求的快樂與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