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
我們已經看過如何處理態度訓練或心的訓練,根據我們每天生活的經驗。我們過我們的生活,自己體驗每分每秒。即使我們把我們所作的一切都在臉書或推特上廣播,我們還是唯一一個體驗那些的人。
這年頭,看起來很多人幾乎對傳簡訊或把感覺或活動貼在臉書或推特上面上癮了。閱讀這些別人的日常生活,跟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顯然那跟我們自己的生活體驗有一段距離,而別人所體驗的,是他們的生活,尤其是那些只是以很簡短的文字描述。
儘管我們可以同理他人以及發生在他們生活中的事情,這還是跟我們自己所體驗的快樂、不快樂、平庸等感受不太相同。在最基本的層面上,這是我們自己要在日常生活中去處理的;有時候我們快樂,有時候不快樂,有時候好像沒什麼感覺。儘管我們都很想一直快樂,我們的心情高高低低,而且不總是符合我們在做的事情。常常好像我們也不能控制我們的心情似的。藉由態度訓練,我們找出如何在每個狀況下,經驗我們人生中所發生所做的最好方式。
我們看了兩個主要非常重要的,如何處理生活的要點:我們誇大了我們感覺以及我們自己的重要性。例如,我們把感到不快樂當作大事,結果只是把事情弄得更糟。當我們快樂時,我們感到不安全,結果毀掉快樂。當我們感覺中庸,我們害怕,因為我們覺得自己需要隨時被娛樂。我們不滿足於感覺平靜跟輕鬆,卻希望隨時都有什麼發生,不管是電視或音樂或什麼。總是需要點刺激,因為這讓我們感到活著。
我有個阿姨,總是開電視睡覺。實際上她電視廿四小時開機。她說因為要是她晚上醒來一下,電視還是開的。她非常害怕安靜。這不只有點怪異,我覺得也有點悲哀。
我正在感覺的並不特別
我們需要看到的第一件事情是,為了增進我們對生活中高低起伏的態度,要知道那沒什麼特別。我們有時候不感到快樂、有時候還好、有時候平靜,這一點都不特別或奇怪。這完全正常。就像海上的波浪,有時候浪很大,有時候你可以通過波浪,有時候完全平靜無波。那就是海洋的本質不是嗎? 沒什麼。有時候可能會有很大的暴風,帶來巨大的浪濤,但你想到整個從底層到表層的海洋,海洋的底層並不會被擾動,對吧? 這只不過是在海面上因為許多因緣,例如天氣等所造成的。沒什麼好驚訝的。
我們的心就像海洋一樣。表面上它好像高高低低,快樂、不快樂、這個情緒、那個情緒,但在深層我們並不會受到擾動。這樣想是很有用的。這不表示我們不需要去試著尋求更平靜、更快樂的心境,因為那總是比風暴好。但當極端情緒的風暴來襲,我們不要把它變成超級颶風。我們只是就其所是地處理它。
許多人多年來修學佛教方法,而且看到了成效:不再那麼愛生氣或嫉妒了,不再對別人這麼惡劣,等等。但在多年後,可能遇到了一件什麼事情,變得非常憤怒或戀愛了,因而感到很強大的執著跟情緒紛擾,於是他們就退縮了。這種退縮就是來自於他們忘記了這個「沒什麼特別」的方法。我們的習氣深深地種在內心,需要巨大的時間跟努力來克服。我們可以表面地處理它,但除非我們深入為什麼我們會發怒等的根源上,它還是會一次次重新發生。所以當它又發生,我們必須想「沒什麼特別的」。我們還沒有得到解脫,所以當然貪執跟忿怒會再出現。如果我們把它當成大事,那我們就被絆住了。
如果我們了解並且承許我們所體驗或感受的並沒有什麼特別,那麼不論發生什麼,即使是很極端的狀況,我們也能處理。你在黑暗中讓腳趾踢到桌腳,很痛。但難道有第二種可能嗎? 你踢到腳趾當然會痛。我們看看有沒有傷到骨頭,但那之後你就讓它過去。沒什麼大不了。不需要上竄下跳,期待你媽來給你秀秀。我們試著讓生活過得簡單放鬆。這讓我們保持冷靜,不管發生什麼或感到什麼。
我沒有什麼特別
第二部分,再一次是跟誇大有關。這次,不是我們的感覺而已,我們誇大了我們自己的重要性。這實際上是態度訓練(修心)的主題,因為我們的問題跟困難等等,都從一件事情來:我愛執。這是說我們偏執於,而且總是只專注於「我」,而這個我是我們所惟一真正關心的。這包括了利己主義跟自我中心,也包括了自私跟自我優先。有很多方法可以描述這種態度以及它所帶來的東西。
當我們把自己變成某件特別的事情或人,就真的是我們問題的來源。我們想著:「我好特別。因此我怎麼想真的好重要。」如果我們如此地關心我、我、我,那麼當然我們就會擔憂這個我快樂或不快樂,或感覺不到任何事。
我們為什麼在社群網絡上分享我們的感受?
佛教總是談到避免兩種極端,認為最好是遵守中道。一個極端是把所有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都放大,覺得需要跟全世界廣播,因為每個人都很想知道。實際上,沒有人關心我今天早上吃了什麼,或是我喜歡早餐與否。但出於某種原因我們仍然覺得那很重要。然後人們給我們的貼文按讚。可是為什麼我們關心多少人喜歡我們今天早上吃的東西呢? 那能證明什麼呢? 想想這個問題,很有趣的。
也許人們缺乏真實生活中的對話,所以想要跟別人分享? 嗯,沒錯,我想是有某種的孤獨在。但某種程度上這只是讓你更孤立,因為與其跟別人有真實的互動,你寧可在一種你覺得更保護的環境中,像你的電腦或手機。
我真的想建議的是,看看為什麼我們覺得需要分享我們的感受? 一方面,因為我們覺得每個人都關心,而讓別人知道我們吃了什麼早餐,我們喜不喜歡,是重要的。當然,這是一個有點傻的例子,但如果沒有夠多的人按讚,我們就覺得低落。我們把它變得過度重要了-- 「我」,我在做什麼,我在想什麼—而且尤其是別人怎麼想。與其自信地過生活,我們卻似乎想要對全世界廣播,好像我們重要到別人都會丟下手邊的事情來讀我們的訊息。這難道不是對自我重要性的誇大嗎? 在此之上,我們還有不安全感,這可不是什麼平和的心境。然後我們不斷查看別人,確保我們沒有漏掉什麼。
總之,我們必須避免兩種極端,一種是覺得自己最最重要,一種是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要嘛每個人都得知道我的感覺,不管他們實際上在不在乎,要嘛我們完全忽視自己的感覺。
當然有時候溝通我們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好比說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卻不滿意時。告訴對方,而不要藏在心裡是很要緊的,例如:「你剛才講的話真的傷到我」之類的。但我們可以用比較平衡的方式,而不是過度誇張的,或否定它的方式。當然如果我們談到親密關係,那就有兩個人,所以對方怎麼感受同等重要(但不是誇大的重要)。
當我們談到態度訓練,這不只是我的態度,也是所有牽涉在狀況中的人的態度。也就是說,我的觀點不是唯一的觀點,對吧? 這是家族治療中的一個主要原理,每個成員都要跟他在家中所體驗到的作連結。所以如果父母互相爭鬥,他們得從小孩身上學習這對小孩有何影響。不然他們自己可能感覺不到。他們自身的觀點並不是在整個家庭組成中的唯一角度。
克服我愛執的方法
在傳統態度訓練或修心當中,主要著重的點在於克服這種自我優先態度,我們通常稱為「我愛執」,並且讓自己想到他人藉此打開自己。我們之前看了依些可行的方法,例如想像我們在一邊而所有人都在另外一邊,並且思考:「哪邊更重要? 我一個人,還是所有其他人加起來?」我們也用堵車作例子:「我比所有其他堵在車陣裡面的人更重要,所以我要去我的目的地,不管其他人嗎?」
重要的是,當我們藉由想著其他堵在車陣中的人而打開自己時,我們是根據真實狀況。事實是,每個人都堵在車陣裡面。我們不是唯一在裡面的人,對吧? 所以當我們談到改進我們的態度,我們是基於事實來做的,我們看到真實狀況是什麼,並且依之調整我們的態度。我的一個朋友是佛教老師,他說你可以用一個字來總結佛教的法門:「真實主義」。
因為佛教有些時候的表現手法,人們常覺得佛教跟神奇的觀想跟儀軌有關,有點像佛教的迪士尼樂園這樣。但那一點都不是佛教的主要推動力。不可否認,確實是有那些東西沒錯,但那些是讓你更貼近真實的方法。當你使用這些方法,你會了解真實跟幻想之間的差別,以及想像力的威力。
我們是人類,所以我們跟動物有什麼差別? 我們可以舉出許多點,但主要是我們有智力跟想像力。我們可以學習這兩個。舉例說,當你對某人有很大的性慾,這可以很擾人。我們可以藉由智力跟想像力兩者來改變之。
偉大的印度佛教大師聖天在中觀四百頌(梵:Catuhshataka-shastra-karika) 第三品第四頌當中寫道:
誰於誰悅意,彼由彼生喜,犬等亦所共,惡慧汝何貪?
也就是說,如果一隻狗或豬看到交配對象也會覺得很被吸引,那我們有什麼不同? 性吸引力的特質是它完全來自於個體的心,它並不是掛在對境的身上。否則,豬也會覺得我們的對象很美很吸引牠,而我們則會受到豬的配偶的吸引。從智力分析上說,這是完全正確的。用想像力去想像一下豬的狀況,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此事。所以覺得某人很吸引人,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我覺得甲很吸引人,那個人覺得乙很吸引人,就像在餐廳點菜一樣,有人點這個,有人點那個。那又如何? 沒什麼特別的。
當你能把這種思考推廣,事情就變得很有趣了。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喜歡照我的做事方法走? 當然是因為這種想法背後是我愛執:「我做的方法才是對的」。然後我們就會覺得別人安排他們桌面或電腦檔案的方法很討厭:「那很不對!」能去認識到有很多種不同方法把事情做好,是很好的,就跟有各種不同的性吸引力一樣。
當我們讀到或聽到這種態度訓練,著重在停止我愛執,並且開始想到他人,我們暫時還不必想著要利益全宇宙的眾生這麼全面。當然,我們可以如前面說過的想,「我是這個地球上七十億人口之一,加上無數的動物跟昆蟲。每一個都正在感受快樂、或不快樂、或中庸。所以我並沒有什麼特別。」我們從每個個體的角度去想我們的感受,那我們的心就會更開放,而不是如常地「我、我、我」。就像地球暖化,你必須考慮到這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因為它不只跟一個人有關。
不過,我們不必推那麼遠,從愛自己到愛別人,才能真實獲得有益的改變。我們可以用比較溫和漸進的方法,看看我們現在的周遭-- 「我不是在這段親密關係中的唯一一個人」或「我不是這個家庭中唯一的一個人」。這樣我們慢慢就會更能關心比較大的團體。也許我們還不能把宇宙中的每個眾生都包括,但我們可以從小規模開始,不是只在臉書按讚這種表面層次,而是真正地跟其他人有個人互動。
沒錯,這是有限的,因為我們在社群網絡上能比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更多人。但當虛擬的社群網絡取代了真實的人際接觸與關係,那就開始產生問題。你可能跟某人在一起,但其實你的人並不真的在,因為你在傳簡訊給其他人。這現在已經成為常見的景象,不止是青少年,連孩童都有報告說覺得被忽略,因為父母老是傳簡訊卻不注意他們。
修心訓練的不同方法
修心訓練可以有許多不同層次。並不一定需要任何的異國情調修行,我們只需要運用我們的智力想什麼是真實。事實是,我們不是這個宇宙中唯一的人,而且我們不是最重要的那個人,但同時我們也不是啥都不是。我們是宇宙中許多眾生當中的一個,我們是全體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運用我們的想像力產生同理心,去了解他人的處境以及感受,以及他們體驗事情的方式。
我們的智力跟想像力是我們可以運用的兩大工具。我們用邏輯訓練智力,用例如觀想等方法訓練想像力。不是要用智力讓自己變得像電腦,或是為了要得到觀想比賽金牌而想出所有神奇的細節,我們是要用來克服我們自己生命當中的困難跟問題。推而廣之,我們也用此來幫助他人做同樣的練習。能有這種廣大的視野是很好的,你能了解與同理每個人所經驗的每件事,現在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而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這同時需要很棒的智慧跟想像力!
我們可以用許多方法把它帶進日常生活。最簡單的層次就是持有這種「沒什麼特別」的感覺,能讓你了解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好的、壞的、中庸的,都沒什麼特別。在歷史上,至少從古希臘到現代,每個人都在說:「這是最壞的時代:年輕世代完全墮落、可怕、腐敗。」如果你看古來的文獻,每個人都這樣講,但那並不是真的。現在發生的並沒有什麼特別,我沒有什麼特別,我所感覺到的也沒什麼特別。那些只是不停地流動,被無數的互相作用的因跟緣所推動。我們只需要盡量用有益的方法去處理,運用我們的智力跟想像力去同理自己跟他人。
總結
我們任一個人都是地球上七十億人口之一,但沒有誰比其他人差異很大。當我們試著克服我門的我愛執態度,我們自然變得更實際了:我們看到我們是站在一起,而不是每個人都站在我的對立面。我們並沒有多特別,了解這點能帶給我們情緒健康跟與他人互動時品質很大的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