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續清淨與上士道範疇

無明、煩惱與業果皆無始

我們已經確定了,我們每個人都各自有一心續,其無始無終,我們也會與它繼續轉生。無始以來,我們心續也跟著無明,或以簡單語言來說,就是困惑,總是互相混雜一起。這是指對於行為因果的無明:我們不知道不幸來自負面行為,而幸福來自正向行為的道理。它還指的是我們對於現實的基本無明:我們不知道自身、其他眾生與每件事物是如何存在的。基於我們的無明,我們產生惱人情緒和態度,然後我們做出負面或正向的強迫行為,並混雜著困惑。這在我們的心續中留下業果,包括業力傾向與正負業力。所以,我們的心續以及所有他者的心續,都混雜了無明、煩惱與業果,其皆無始。

心續中的業果如何被攜載

業力傾向和潛能既不是某種物理現象形式,亦非某種感知事物的方式。它們就只是存有於心續中。例如,如果我們今天喝咖啡、昨天喝咖啡、前天喝咖啡、大前天喝咖啡,那麼作為某種構組形式,我們便可以說這是一種喝咖啡的傾向。這種傾向不具備物理性質,也不是感知事物的方式,它只是一系列類似事件中的某種存有狀況。

我們的無明和惱人情緒及態度,也具有導致其連續性的傾向。雖然,就像我們不會每天無時無刻地都在喝咖啡,我們也不會無時無刻地都在生氣。但是當中確實存在著連續性,這就可以根據傾向來加以解釋。通過心續中存有的傾向方式,我們的無明、煩惱與業果都被心續攜載著,除非我們採取行動予以阻止,要不然的話將會一直持續下去。

抓緊真實存在

對現實的無明是我們惱人情緒與強迫業力行為的深層原因,其乃基於我們的心製造出事物以不可能方式存在的顯現。事實上,我們的心無時無刻都在做這件事。通過抓緊真實存在,我們感知這些欺瞞顯相,並且相信它們是與現實相互對應的。由於無明的關係,導致我們不知道這些並非真實。

抓緊真實存在,與無明、惱人情緒和態度、以及其依賴的業力傾向和潛能,共同構成情緒上的障礙。它們阻擾解脫。這種緊抓不放的習慣,不但引發要去抓緊,還引發真實存在的欺瞞顯現,也就是某種不可能的存在方式。它們不斷以此進行,進而成為「恆常習性」。它們構成認知障礙,阻擾遍知證悟。在解脫之前,這些習性引發了欺瞞的顯現製造與緊抓不放,兩者都感知到並相信這些顯現。然而在解脫後、證悟前的期間,它們依然會引發顯現製造,但卻只會抓緊對感知這些顯現有意義的部份。它們不再引發出相信這些顯現是與現實相應的。

所謂空性的非概念性認知,就是針對事物存在方式與其顯現對應相符而言,根本沒有這樣的東西,這會讓我們擺脫所有一切障礙,其取決於此種認知背後的動機力量:出離心或是出離心與菩提心之兩者。

真實存在的意義

對於存在的不可能方式,我們的心製造出許多細微層次。在最深層裡,也就是最細微的層次,其顯相即是我們稱為的「真實存在」[實有]。在不同的印度佛教義理系統中,出現各種方式定義著真實存在,但在這裡我們將以格魯傳統中的應成派定義加以審視。

「存在方式」一詞意味著是什麼建立事物存在。它實際上不是在說事物是怎麼存在的,儘管其間差異非常細微。「建立」一詞則意味著是什麼證明或解釋事物存在的事實。一個非常簡單的要點去論證事物之所以存在,從早期義理系統而言,就是其演繹了某種功能。因為能做出點什麼,所以事物的演繹部份便證明或論證其存在。這種說法屬於低階義理系統。

當應成派系統提及真實存在時,指的是因所緣或對境那方的某部份而建立其存在。它既可依著自身單獨力量而進行,也可以與概念心理標識的其他因素結合一起。

當我們瞭解空性,我們就會發現到,針對這些存在的不可能方式,它們實際上所指涉的對象,是缺席不在的;也就是根本沒有這樣的東西。為了理解這一點,讓我們舉個例子。我們可能會說:「我有一副健壯身軀」,因為我們的心讓它出現,也就是身軀那方的某種東西使之健壯,而無須依賴其他任何事物。因此造成「我強壯又健康」的所有成因,例如良好健康、完善飲食、運動等等,在我們看來全部都沒出現。當我們看著鏡子時,會認為此副健壯身軀似乎不是由前述成因中生發出來,而是從其自身處出現了一副真正健壯身軀。

如果這副健壯身軀是從身軀那方建立起來的話,那麼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即便與其他事物相較,它都應該是健壯的。可是,若相較於嬰兒身軀,成人身軀是健壯的,但若再相較於成年猩猩身軀,則不再是健壯,而是虛弱的。此外,力氣的增長亦取決於許多因素。它不但取決於飲食和運動,還取決於我們相互比較的其他對象。除此之外,這也取決於「健壯」這個字詞和概念為何。

我們會以某種方式指稱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在此基礎之上,我們便有了「健壯」這個字詞和概念。在史前時代,對於剛開始使用語言的人類來說,「健壯」只是一種沒有意義的聲音,然後出現了指名概念、類別以及符合此類之人的所有條目。唯一建立起來並視之為健壯的,就只是我們所稱的「指定命名」和「心理標識」而已,此外無它。所以我們只能說,之所以健壯,就僅是「健壯」這個字詞而已,其意味著以某事物為基礎而進行指定命名,以及該事物被心理標識為某一類別:也就是「健壯」的概念。所以,在基礎那方根本沒有東西建立起什麼是健壯的,在這當中是找不到任何東西的。

我們可能會問:「難道沒有健壯的定義特徵嗎?」若以所緣或對境那方而言,某人也許可以舉起100公斤,難道這不是健壯的定義特徵嗎?不是的,因為舉起重物的定義特徵,還是由人與心及其構思的「健壯」概念一同編造出來的。人們編造一個定義,放入字典中,並稱之為「健壯」,但這些實際上完全都是心理建構出來的。然而,我們的心卻製造出唯有身軀和其力量的顯現而已。「因為我剛剛做了100次的伏地挺身,所以我是健壯的!」好像我們的身軀力量獨自存在與健壯一樣。

基於這種顯現並且相信它,認為這就是現實的,然後我們誇大身軀特質,產生出依戀、傲慢與自大。我們看著那些我們認為是更加健壯的人,而出現忌妒心態。或者我們只能做出50次伏地挺身,而不是100次,然後我們便感到生氣與沮喪。就這樣,基於相信此等實際不可能的顯現,而產生出所有的惱人情緒。

但這並不意味著,以世俗慣例角度而言,根本沒有所謂「健壯」的東西。按照世俗慣例,若以我們的詞彙和概念來說,我們是健壯的,這部份沒有問題;我們不會說完全沒有東西存在。按照世俗慣例,我們的身軀的確有力量,並且依賴著詞彙和概念,我們便可以說若與嬰兒相較之下是健壯的,依此類推。但是在身軀力量那方,並沒有東西建立起我們是健壯的。在心理標識與指定命名的基礎那方,也沒有任何東西,無論按照世俗慣例或勝義究竟而言。

以上只是一段簡短解釋,但我們需要加以思考。如果在所緣或對境那方真有東西的話,也就是我們的力量依其自身與能力使我們變得健壯,那麼不論生病、老化或其他因素影響,我們應該都會是健壯的。一旦當我們運用邏輯時,我們便能瞭解這其實是荒謬的。

空性

當我們聚焦空性時,我們是專注於「根本沒有這樣的東西」之上。這個真實存在的顯現,其實際指稱的所緣或對境是全然缺席不在的。它的顯現模式不與任何現實相應,打從一開始,就未曾在那裏。關於此點的另一術語是「後援支撐」,根本沒有這樣的東西可以作為不可能顯現的後援支撐。例如某人的陰影照映在窗簾上,那麼這個人物就是陰影背面的後援支撐,因而造成陰影出現。可是在此處,即使像陰影這樣真實存在的顯現,若從它自身那方而言,其背後仍然沒有任何東西予以支撐。

當我們聚焦空性,並且完全融入其中,亦即出現圓滿禪定之際,那個時候心是不會製造出真實存在的顯現。我們談論的這種情況是以非概念的方式發生。如果是以概念方式的話,那麼就還是混雜著關於空性的類別與概念。這是相當複雜的。

情緒和認知障礙不是本質心性的部份

如前所述,情緒障礙[煩惱障]指的是無明與惱人情緒和態度以及它們的趨勢,並加上業力傾向和潛能。這些都會造成輪迴轉生,一如十二緣起連結所述。它們源自抓緊真實存在,並且阻饒解脫。認知障礙[所知障]則是指真實存在的顯現製造,其源自緊抓不放的恆常習性。當我們的心製造出真實存在的顯現時,它們會讓事物以完全獨立之姿出現,並與他者毫不相關。當我們感知到這些顯現時,我們便不能看清一切事物的互聯性,尤其針對行為因果方面而言。它們阻饒我們的遍知,所以不知道如何以最佳方式去幫助眾生。我們不能看清他們問題的所有無始成因,或是我們教導任何內容的無終結果為何。

我們的心續被這些無始的情緒與認知障礙所「汙染」,這就是為何我們無法從輪迴中解脫或證悟。但是這些情緒與認知障礙的汙染能夠被清除嗎?它們是本質心性的一部份嗎?還是它們是我們所謂的「短暫垢漬」?如果它們是心性的定義特質,那麼它們就會無時無刻地出現示之。然而,它們並不是這樣的。它們只屬偶爾情況,例如我們全然融入空性中時,當下它們就不會出現,這就表明它們不是心性的一部份。

情緒與認知障礙能夠永遠被清除

下一個問題是:如果這些是屬於短暫垢漬,而且不是本質心性部份的話,那麼它們能夠永遠被清除嗎?永遠意味著真正地阻止它們,也就是第三聖諦─滅諦。因為無明、煩惱和業力的各種傾向,以及抓緊真實存在的恆常習性,都仍存有於心中,即便心已經以無概念的方式融入空性當中,但一旦從此狀態中離開之後,這些緊抓不放等等又都還會再次復發。那我們應該如何擺脫它們,使它們永不復發呢?

傾向與習性乃存有於一系列的類似事件中。我們只能說,如果某一重複的事情在將來又再度發生的話,那麼在我們的心續中便有一種現時的發生傾向。如果將來沒有復發的情況出現,那麼我們就能說這是之前或過去的傾向或習性。例如,我的習慣是用右手寫字,這是現時當下發生的習慣 ,因為在將來我還是會用右手寫字。但是如果我在意外中失去右手,當下我還能保有這個習慣嗎?不能。雖然我之前有用右手書寫的習慣,但我無法再這麼做了,因為我沒有了右手。所以這只屬於過去習慣,而不是現時當下的習慣。如果我們能夠阻饒任何在未來復發之真實存在的顯現製造,以及制止感知與相信這些顯現的話,那麼習性就會永遠地消失,它便不會再回來。

以非概念式的方式融入空性,消除對真實存在的緊抓不放

我們越是保持以無概念的方式融入空性中,沒有真實存在的顯現,沒有對此緊抓不放,那麼傾向與習性也就會變得越脆弱。無明是基於相信顯現乃對應於現實,但只要融入專注空性中,我們便會體驗到越來越多的時刻,都是處在專注於根本沒有這樣的東西存在,以及現實中沒有與它們相對應的狀態之下。所以,我們越持續融入空性中,最終我們將會停止相信此種欺瞞顯現。這些顯現是出現於我們的全然融入空性之外,並感知著與某種現實相互對應。換句話說,對真實存在緊抓不放的習性,將會變得越來越脆弱,直到不再引發出這種相信為止。

至此,我們將清除情緒障礙並獲致解脫。這是因為我們已經永遠清除了無明與其傾向,並包括原先我們不知道這些顯現是不與現實相應一事。正是此種無明,最初帶給我們惱人情緒和強迫業力行為,並之後導致業果,以及正是這些惱人情緒,驅動激活此種業果,並帶至未來的輪迴轉生。當不再有無明,那麼就沒有什麼能驅動激活業果,也沒有什麼能種下更多業果,所以無法控制的重複輪迴轉生就會永遠終結。

如果我們能永遠處於專注在空性當中,如同佛所做的一樣,那麼就不會再出現更多真實存在的顯現製造。我們的心將不再生發出無意義,我們將會是遍知的,因為我們能夠感知一切事物的互聯性。這就是我們建立存在以及獲致解脫與證悟可能性的方式。

無造作出離心作為獲致解脫之空性理解的背後力量

理解空性的心需要一定力量方能達成。若我們理解空性,只是像在大學課堂中的某種智力練習,那根本不會有太大的作用力。事實上,這種認知方式還可能會導致許多自大。如果在此認知背後有著無造作出離心力量的話,也就是自然而然地生發出離心,而不需對其加以建構,那麼就會有足夠能量可以擺脫無明和惱人情緒的傾向,以及無明和惱人情緒自身。

為什麼?這是因為事實上我們所要出離的,就是惱人情緒和傾向的結果。我們要從輪迴轉生中出離,這就是我們決意要從中自由超脫,並自願放棄其成因之舉。我們要從這些蘊體無處不在的痛苦中出離,任何人都可以從苦痛中出離,因為沒有人想要有著更多苦痛。這不是什麼大成就,甚至連動物都是這樣。此外,其他宗教也會從世俗歡愉中出離,得以去到某些像似天堂的地方,所以這不是專屬於佛教徒所有。我們所要出離的乃是痛苦的第三種類型[行苦],它是輪迴的基礎。這一點非常重要。

出離輪迴:決意要自由超脫

輪迴的特徵是什麼?就是上下起伏。有時覺得很不錯又幸福,但有時覺得很糟糕又不幸,我們無法預測我們下一刻的感覺是怎樣的。即便感到不錯,也必會與之分開,或是接著不感到滿足,例如「我覺得不夠好。」這就是我們要出離的輪迴情況。我們不是要出離存在或生活。當然,心理阻礙或許也會出現,那時想著如果沒有「興奮」的上下起伏,我們的生活就變得空虛又無聊。但是如果進行深度分析,就會發現當我們獲致解脫時,仍然存有蘊體,構組著我們經驗的每一時刻,並且仍然會有感覺,但是它們將不再令人煩惱。我們將會擁有非惱人般的快樂與安寧,擁有關愛、慈悲、耐心、慷慨、親切等等,而不會產生任何惱人情緒。

簡言之,這些就是我們的致力之事,得以真正成為中士道範疇之人。我們相信我們的心續會永遠持續下去,但其本質不會受到情緒障礙而染上汙漬,所以它們可以永遠被阻止。對於我們出離對象也有著正確辨識。當所有這些都清楚之後,我們就會在道上而真正成為中士道範疇之人。

無造作菩提心作為獲致證悟之空性理解的背後力量

在上士道範疇中,當我們具備無造作菩提心目標的力量,並作為心靈之力去認識空性時,就可以持續永遠專注於空性中,並且擺脫認知障礙。

為什麼?因為我們擁有無始無終的心續,不受二障汙染,其他眾生也是如此。這是我們必須認識的第一件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以安寧之姿對待所有眾生。例如,當我們見到某一心續,因為業力之故,而當下與蟲子軀體有所連結,但這並非意味著此一心續是源自其身,而被建立成為一個蟲子心續,這只是我們心製造出這樣的顯現而已。根本沒有蟲子心續這樣的東西,當然也沒有男人或女人,或人類或墨西哥人等等之類的。關鍵是我們的心續並非以不可能的方式存在,也就是不以其身而存,或在四周築起高牆,獨立自主而存。所有我們的心續都是與每一他者彼此互動,並且在經驗過程中相互受到影響,而且沒有開始。

當我們把無始納入考量時,我們便會瞭解我們之前不僅彼此幫助,而且都曾是彼此的父母等等。關鍵的是,眾人都想快樂,沒人想要不悅。這就是針對一切心續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之上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彼此都相互聯繫一起,我們都擁有所謂的「佛性」,此即是心續的基本清淨,讓我們所有人得以獲致證悟。事實上,我們確信每個人皆能獲得解脫與證悟。一旦我們瞭解心續之空性,那麼就會瞭解是有可能去影響與幫助他人。在心續之間此種因果關係是有可能的,對其無須加以誇大亦或予以否定,要立基於真正認識因果之上。

通過認識所有人皆能平等地獲致解脫與證悟,我們對眾生便能絕對懷有極大慈悲。我們能夠看到一切事物的相互聯繫,也許不是很清楚,但至少理解這項原則。現在我們看到此種菩提心目標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以至於在無盡程度上,可以實現作為成因,得以真正獲得佛的遍知心靈。

菩提心目標乃基於此種慈悲,並承擔起責任,帶領眾生達至證悟,我們稱之為「勝解」。我們瞭解只有我們自身成佛,才有可能完整地幫助他人;所以我們必須要擺脫情緒與認知障礙。在這一點上,我們專注於我們尚未發生的各自證悟,指的就是第三與第四道諦。此即對治二障的滅諦,以及尚未出現但終將發生於我們心續中的道諦。

專注於我們各自尚未發生的證悟

在西方脈絡下,當我們談論「未來」時,它聽起來就像是某些東西正在某個地方發生著,如同一旦我們行進地比光速還快時,就可以旅行至未來,這些並非是佛教的認知。在佛教中,我們說的是不再發生、正在發生及尚未發生等事件。只有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才能說這尚未發生。我們的證悟現在還沒發生,但若基於心續清淨,以及所積累起來的成因,例如正向力量網絡與存有其中的深度自覺,也就是所謂「積集功德與智慧」資糧的話,那麼它便能發生。尚未發生的證悟乃存有於其成因中以及心性清淨的基礎上。

然後我們以菩提心為目標,擁有一個無邊無盡的廣闊心靈。此即為大乘,一種廣大的心靈載體。在這裡我們不是談論車子,而是關於一種認知其能夠帶領我們達至證悟。它是廣大的,因為我們為一切有情著想,以及其間所有的互聯性。我們也針對本身與他者之各自心續的全然清淨著想。這也會讓空性認識的力量,得以斷除對真實存在之緊抓不放的習性。換句話說,我們能夠永遠處於全然融入空性當中。

出離心不會撤銷世俗生活享受

至此就是中士道與上士道等範疇提要。我們想要改變自己,成為這兩種道中之人,並持續以無造作的方式進行著。作為中士道之人,不管在我們的輪迴存在中遭遇為何,我們都將視之為痛苦的一種形式。所以這是指我們不再享受,並一直處於嚴苛之下嗎?不,不是這樣的!道理很簡單,就是我們不被眼前所見而迷惑愚弄。雖然只是在表面初淺層次,但我們可以瞭解到每件事物都是從成因與條件中生發,一切都將會改變,一切都不會持久。我們只要享受當下而無需誇大。是的,我們需要吃,所以我們享受飲食餐點,但不要想著「喔,這太棒太好了,我想要吃的更多,更多,更多。」我們只需保持安定,享受事物的原樣即可。

對於己欲人身抱持實際態度

在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中,對象包括我們感到憤怒的人、我們感到不在乎的人,當然還有我們感到吸引的人。即使我們不能運用空性認識,但依然可以使用多種短暫臨時性的解毒劑方,像是觀想。我們可以想像我們擁有X射線視力,檢視讓我們感到吸引的人之骨骼,或是更有效的方式,即仿效寂天所建議一般,去想像剝下對方皮膚。我們可以想像此人,關注其肉、腸、胃、肺等等,進而認識到無論我們認為對方有多吸引人或多令人厭惡,他們都受到惱人情緒及年紀摧殘的影響,他們都將遇到腰酸背痛等等情況。此舉能幫助去分散吸引、厭惡和憤怒,因為其中很多都是立基於表相顯現。像這樣一直嘗試與觀想,真的很有幫助。

我們出離,也就是我們不想擁有這種吸引或厭惡,因為它造成我們的問題、不悅和痛苦。我們決意要從中自由超脫,指的就是我們需要運用某些對立方法予以擺脫。這並非是我們許個願望,然後什麼都不做,心想著「或許惱人情緒即將遠離,只需勤加努力祈請即可。」

當我們觀想某人身軀內部時,要做到我們所見即真的地步。這不是幻想。然而,涉及對方表相時亦同如是。我們不再否定外觀。最終我們將會到達某種程度,不再多受到慾望等等的影響。然後我們便能單純賞識某一人、一朵花、一頓餐的美感,而不被該對象所打擾,因為我們理解當中深義。結果,我們真正開始去看見美感,遠比我們之前所見更多。

簡要地說,中士道聚焦出離惱人情緒以及它們所帶來的整個輪迴情況。輕簡佛法是要去顧及此生;正規佛法則是要去設想著,如果我們不擺脫惱人情緒的話,那麼它們將會持續永存,並且無法控制地重複轉生。我們當然不想要這種情況!

總為他人著想

當我們成為上士道之人,我們聚焦於不只克服我們對眾生與一切的自我惱人情緒,而且透過理解我們都處於相同情況,而去擴展慈悲至所有他者之上。我們都是受到業力和煩惱的影響,並且在輪迴痛苦中上下起伏。每個人都和我們一樣處在如此糟糕的情況,這是多麼悽慘啊?!

若聚焦對方為過去母親、現在昆蟲、未來佛陀,我們便能在認識心性或佛性之清淨基礎的所有三個層次中,與之聯繫起來。這並非易事。我們不是只在談論當前人道眾生而已。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與一切有情皆是如此,並且同時果真如此的話!

摘要

我們的心續無始無終,將來必會轉生。我們不只關注當前發生的事情,也替尚未發生的情況著想。如果對此不做任何事的話,那麼當前正在發生的輪迴情況,就會永遠持續下去。即便從無始以來,我們的心續一直與情緒障礙混雜一起,但我們卻能永遠地清除它們。因為在我們的心續中仍存有尚未發生的解脫,同理可證於我們那個未被認知障礙汙染的本質。以我們的心續為基礎,我們能夠前瞻尚未發生的證悟。我們亦瞭解到,其他無數的心續,也跟我們一樣處在相同情況裡頭,我們可以見到彼此所有之間的互聯性。

考慮到這一點,我們轉移關注,不僅針對此生,亦設想未來。然後,我們再度轉移關注,從輪迴道界中的未來情況,展望至解脫境界。在此之後,我們更甚轉移關注,從解脫而至全心致力於我們尚未發生的證悟。每一階段都具備出離心,使我們轉移關注。至此,處於上士道之時,我們亦擁有菩提心。所有這些都是可能的,因為我們認識到心續的空性。

誠如宗喀巴所強調,在心靈途徑上有三種主要層面,也就是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正見。如果我們遵從道次第的步驟,真誠地致力逐漸成為三士道之人,雖然不是簡單任務,但毫無疑問地,我們可以在此道上取得進展,得以成佛並造福所有一切眾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