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续清净与上士道范畴

无明、烦恼与业果皆无始

我们已经确定了,我们每个人都各自有一心续,其无始无终,我们也会与它继续转生。无始以来,我们心续也跟着无明,或以简单语言来说,就是困惑,总是互相混杂一起。这是指对于行为因果的无明:我们不知道不幸来自负面行为,而幸福来自正向行为的道理。它还指的是我们对于现实的基本无明:我们不知道自身、其他众生与每件事物是如何存在的。基于我们的无明,我们产生恼人情绪和态度,然后我们做出负面或正向的强迫行为,并混杂着困惑。这在我们的心续中留下业果,包括业力倾向与正负业力。所以,我们的心续以及所有他者的心续,都混杂了无明、烦恼与业果,其皆无始。

心续中的业果如何被携载

业力倾向和潜能既不是某种物理现象形式,亦非某种感知事物的方式。它们就只是存有于心续中。例如,如果我们今天喝咖啡、昨天喝咖啡、前天喝咖啡、大前天喝咖啡,那么作为某种构组形式,我们便可以说这是一种喝咖啡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具备物理性质,也不是感知事物的方式,它只是一系列类似事件中的某种存有状况。

我们的无明和恼人情绪及态度,也具有导致其连续性的倾向。虽然,就像我们不会每天无时无刻地都在喝咖啡,我们也不会无时无刻地都在生气。但是当中确实存在着连续性,这就可以根据倾向来加以解释。通过心续中存有的倾向方式,我们的无明、烦恼与业果都被心续携载着,除非我们采取行动予以阻止,要不然的话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抓紧真实存在

对现实的无明是我们恼人情绪与强迫业力行为的深层原因,其乃基于我们的心制造出事物以不可能方式存在的显现。事实上,我们的心无时无刻都在做这件事。通过抓紧真实存在,我们感知这些欺瞒显相,并且相信它们是与现实相互对应的。由于无明的关系,导致我们不知道这些并非真实。

抓紧真实存在,与无明、恼人情绪和态度、以及其依赖的业力倾向和潜能,共同构成情绪上的障碍。它们阻扰解脱。这种紧抓不放的习惯,不但引发要去抓紧,还引发真实存在的欺瞒显现,也就是某种不可能的存在方式。它们不断以此进行,进而成为「恒常习性」。它们构成认知障碍,阻扰遍知证悟。在解脱之前,这些习性引发了欺瞒的显现制造与紧抓不放,两者都感知到并相信这些显现。然而在解脱后、证悟前的期间,它们依然会引发显现制造,但却只会抓紧对感知这些显现有意义的部份。它们不再引发出相信这些显现是与现实相应的。

所谓空性的非概念性认知,就是针对事物存在方式与其显现对应相符而言,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这会让我们摆脱所有一切障碍,其取决于此种认知背后的动机力量:出离心或是出离心与菩提心之两者。

真实存在的意义

对于存在的不可能方式,我们的心制造出许多细微层次。在最深层里,也就是最细微的层次,其显相即是我们称为的「真实存在」[实有]。在不同的印度佛教义理系统中,出现各种方式定义着真实存在,但在这里我们将以格鲁传统中的应成派定义加以审视。

「存在方式」一词意味着是什么建立事物存在。它实际上不是在说事物是怎么存在的,尽管其间差异非常细微。「建立」一词则意味着是什么证明或解释事物存在的事实。一个非常简单的要点去论证事物之所以存在,从早期义理系统而言,就是其演绎了某种功能。因为能做出点什么,所以事物的演绎部份便证明或论证其存在。这种说法属于低阶义理系统。

当应成派系统提及真实存在时,指的是因所缘或对境那方的某部份而建立其存在。它既可依着自身单独力量而进行,也可以与概念心理标识的其他因素结合一起。

当我们了解空性,我们就会发现到,针对这些存在的不可能方式,它们实际上所指涉的对象,是缺席不在的;也就是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为了理解这一点,让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可能会说:「我有一副健壮身躯」,因为我们的心让它出现,也就是身躯那方的某种东西使之健壮,而无须依赖其他任何事物。因此造成「我强壮又健康」的所有成因,例如良好健康、完善饮食、运动等等,在我们看来全部都没出现。当我们看着镜子时,会认为此副健壮身躯似乎不是由前述成因中生发出来,而是从其自身处出现了一副真正健壮身躯。

如果这副健壮身躯是从身躯那方建立起来的话,那么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即便与其他事物相较,它都应该是健壮的。可是,若相较于婴儿身躯,成人身躯是健壮的,但若再相较于成年猩猩身躯,则不再是健壮,而是虚弱的。此外,力气的增长亦取决于许多因素。它不但取决于饮食和运动,还取决于我们相互比较的其他对象。除此之外,这也取决于「健壮」这个字词和概念为何。

我们会以某种方式指称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便有了「健壮」这个字词和概念。在史前时代,对于刚开始使用语言的人类来说,「健壮」只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声音,然后出现了指名概念、类别以及符合此类之人的所有条目。唯一建立起来并视之为健壮的,就只是我们所称的「指定命名」和「心理标识」而已,此外无它。所以我们只能说,之所以健壮,就仅是「健壮」这个字词而已,其意味着以某事物为基础而进行指定命名,以及该事物被心理标识为某一类别:也就是「健壮」的概念。所以,在基础那方根本没有东西建立起什么是健壮的,在这当中是找不到任何东西的。

我们可能会问:「难道没有健壮的定义特徵吗?」若以所缘或对境那方而言,某人也许可以举起100公斤,难道这不是健壮的定义特徵吗?不是的,因为举起重物的定义特徵,还是由人与心及其构思的「健壮」概念一同编造出来的。人们编造一个定义,放入字典中,并称之为「健壮」,但这些实际上完全都是心理建构出来的。然而,我们的心却制造出唯有身躯和其力量的显现而已。「因为我刚刚做了100次的伏地挺身,所以我是健壮的!」好像我们的身躯力量独自存在与健壮一样。

基于这种显现并且相信它,认为这就是现实的,然后我们夸大身躯特质,产生出依恋、傲慢与自大。我们看着那些我们认为是更加健壮的人,而出现忌妒心态。或者我们只能做出50次伏地挺身,而不是100次,然后我们便感到生气与沮丧。就这样,基于相信此等实际不可能的显现,而产生出所有的恼人情绪。

但这并不意味着,以世俗惯例角度而言,根本没有所谓「健壮」的东西。按照世俗惯例,若以我们的词汇和概念来说,我们是健壮的,这部份没有问题;我们不会说完全没有东西存在。按照世俗惯例,我们的身躯的确有力量,并且依赖着词汇和概念,我们便可以说若与婴儿相较之下是健壮的,依此类推。但是在身躯力量那方,并没有东西建立起我们是健壮的。在心理标识与指定命名的基础那方,也没有任何东西,无论按照世俗惯例或胜义究竟而言。

以上只是一段简短解释,但我们需要加以思考。如果在所缘或对境那方真有东西的话,也就是我们的力量依其自身与能力使我们变得健壮,那么不论生病、老化或其他因素影响,我们应该都会是健壮的。一旦当我们运用逻辑时,我们便能了解这其实是荒谬的。

空性

当我们聚焦空性时,我们是专注于「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之上。这个真实存在的显现,其实际指称的所缘或对境是全然缺席不在的。它的显现模式不与任何现实相应,打从一开始,就未曾在那里。关于此点的另一术语是「后援支撑」,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可以作为不可能显现的后援支撑。例如某人的阴影照映在窗帘上,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阴影背面的后援支撑,因而造成阴影出现。可是在此处,即使像阴影这样真实存在的显现,若从它自身那方而言,其背后仍然没有任何东西予以支撑。

当我们聚焦空性,并且完全融入其中,亦即出现圆满禅定之际,那个时候心是不会制造出真实存在的显现。我们谈论的这种情况是以非概念的方式发生。如果是以概念方式的话,那么就还是混杂着关于空性的类别与概念。这是相当复杂的。

情绪和认知障碍不是本质心性的部份

如前所述,情绪障碍[烦恼障]指的是无明与恼人情绪和态度以及它们的趋势,并加上业力倾向和潜能。这些都会造成轮回转生,一如十二缘起连结所述。它们源自抓紧真实存在,并且阻饶解脱。认知障碍[所知障]则是指真实存在的显现制造,其源自紧抓不放的恒常习性。当我们的心制造出真实存在的显现时,它们会让事物以完全独立之姿出现,并与他者毫不相关。当我们感知到这些显现时,我们便不能看清一切事物的互联性,尤其针对行为因果方面而言。它们阻饶我们的遍知,所以不知道如何以最佳方式去帮助众生。我们不能看清他们问题的所有无始成因,或是我们教导任何内容的无终结果为何。

我们的心续被这些无始的情绪与认知障碍所「污染」,这就是为何我们无法从轮回中解脱或证悟。但是这些情绪与认知障碍的污染能够被清除吗?它们是本质心性的一部份吗?还是它们是我们所谓的「短暂垢渍」?如果它们是心性的定义特质,那么它们就会无时无刻地出现示之。然而,它们并不是这样的。它们只属偶尔情况,例如我们全然融入空性中时,当下它们就不会出现,这就表明它们不是心性的一部份。

情绪与认知障碍能够永远被清除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这些是属于短暂垢渍,而且不是本质心性部份的话,那么它们能够永远被清除吗?永远意味着真正地阻止它们,也就是第三圣谛─灭谛。因为无明、烦恼和业力的各种倾向,以及抓紧真实存在的恒常习性,都仍存有于心中,即便心已经以无概念的方式融入空性当中,但一旦从此状态中离开之后,这些紧抓不放等等又都还会再次复发。那我们应该如何摆脱它们,使它们永不复发呢?

倾向与习性乃存有于一系列的类似事件中。我们只能说,如果某一重复的事情在将来又再度发生的话,那么在我们的心续中便有一种现时的发生倾向。如果将来没有复发的情况出现,那么我们就能说这是之前或过去的倾向或习性。例如,我的习惯是用右手写字,这是现时当下发生的习惯 ,因为在将来我还是会用右手写字。但是如果我在意外中失去右手,当下我还能保有这个习惯吗?不能。虽然我之前有用右手书写的习惯,但我无法再这么做了,因为我没有了右手。所以这只属于过去习惯,而不是现时当下的习惯。如果我们能够阻饶任何在未来复发之真实存在的显现制造,以及制止感知与相信这些显现的话,那么习性就会永远地消失,它便不会再回来。

以非概念式的方式融入空性,消除对真实存在的紧抓不放

我们越是保持以无概念的方式融入空性中,没有真实存在的显现,没有对此紧抓不放,那么倾向与习性也就会变得越脆弱。无明是基于相信显现乃对应于现实,但只要融入专注空性中,我们便会体验到越来越多的时刻,都是处在专注于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存在,以及现实中没有与它们相对应的状态之下。所以,我们越持续融入空性中,最终我们将会停止相信此种欺瞒显现。这些显现是出现于我们的全然融入空性之外,并感知着与某种现实相互对应。换句话说,对真实存在紧抓不放的习性,将会变得越来越脆弱,直到不再引发出这种相信为止。

至此,我们将清除情绪障碍并获致解脱。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永远清除了无明与其倾向,并包括原先我们不知道这些显现是不与现实相应一事。正是此种无明,最初带给我们恼人情绪和强迫业力行为,并之后导致业果,以及正是这些恼人情绪,驱动激活此种业果,并带至未来的轮回转生。当不再有无明,那么就没有什么能驱动激活业果,也没有什么能种下更多业果,所以无法控制的重复轮回转生就会永远终结。

如果我们能永远处于专注在空性当中,如同佛所做的一样,那么就不会再出现更多真实存在的显现制造。我们的心将不再生发出无意义,我们将会是遍知的,因为我们能够感知一切事物的互联性。这就是我们建立存在以及获致解脱与证悟可能性的方式。

无造作出离心作为获致解脱之空性理解的背后力量

理解空性的心需要一定力量方能达成。若我们理解空性,只是像在大学课堂中的某种智力练习,那根本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力。事实上,这种认知方式还可能会导致许多自大。如果在此认知背后有着无造作出离心力量的话,也就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离心,而不需对其加以建构,那么就会有足够能量可以摆脱无明和恼人情绪的倾向,以及无明和恼人情绪自身。

为什么?这是因为事实上我们所要出离的,就是恼人情绪和倾向的结果。我们要从轮回转生中出离,这就是我们决意要从中自由超脱,并自愿放弃其成因之举。我们要从这些蕴体无处不在的痛苦中出离,任何人都可以从苦痛中出离,因为没有人想要有着更多苦痛。这不是什么大成就,甚至连动物都是这样。此外,其他宗教也会从世俗欢愉中出离,得以去到某些像似天堂的地方,所以这不是专属于佛教徒所有。我们所要出离的乃是痛苦的第三种类型[行苦],它是轮回的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

出离轮回:决意要自由超脱

轮回的特徵是什么?就是上下起伏。有时觉得很不错又幸福,但有时觉得很糟糕又不幸,我们无法预测我们下一刻的感觉是怎样的。即便感到不错,也必会与之分开,或是接着不感到满足,例如「我觉得不够好。」这就是我们要出离的轮回情况。我们不是要出离存在或生活。当然,心理阻碍或许也会出现,那时想着如果没有「兴奋」的上下起伏,我们的生活就变得空虚又无聊。但是如果进行深度分析,就会发现当我们获致解脱时,仍然存有蕴体,构组着我们经验的每一时刻,并且仍然会有感觉,但是它们将不再令人烦恼。我们将会拥有非恼人般的快乐与安宁,拥有关爱、慈悲、耐心、慷慨、亲切等等,而不会产生任何恼人情绪。

简言之,这些就是我们的致力之事,得以真正成为中士道范畴之人。我们相信我们的心续会永远持续下去,但其本质不会受到情绪障碍而染上污渍,所以它们可以永远被阻止。对于我们出离对象也有着正确辨识。当所有这些都清楚之后,我们就会在道上而真正成为中士道范畴之人。

无造作菩提心作为获致证悟之空性理解的背后力量

在上士道范畴中,当我们具备无造作菩提心目标的力量,并作为心灵之力去认识空性时,就可以持续永远专注于空性中,并且摆脱认知障碍。

为什么?因为我们拥有无始无终的心续,不受二障污染,其他众生也是如此。这是我们必须认识的第一件事,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以安宁之姿对待所有众生。例如,当我们见到某一心续,因为业力之故,而当下与虫子躯体有所连结,但这并非意味着此一心续是源自其身,而被建立成为一个虫子心续,这只是我们心制造出这样的显现而已。根本没有虫子心续这样的东西,当然也没有男人或女人,或人类或墨西哥人等等之类的。关键是我们的心续并非以不可能的方式存在,也就是不以其身而存,或在四周筑起高墙,独立自主而存。所有我们的心续都是与每一他者彼此互动,并且在经验过程中相互受到影响,而且没有开始。

当我们把无始纳入考量时,我们便会了解我们之前不仅彼此帮助,而且都曾是彼此的父母等等。关键的是,众人都想快乐,没人想要不悦。这就是针对一切心续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彼此都相互联系一起,我们都拥有所谓的「佛性」,此即是心续的基本清净,让我们所有人得以获致证悟。事实上,我们确信每个人皆能获得解脱与证悟。一旦我们了解心续之空性,那么就会了解是有可能去影响与帮助他人。在心续之间此种因果关系是有可能的,对其无须加以夸大亦或予以否定,要立基于真正认识因果之上。

通过认识所有人皆能平等地获致解脱与证悟,我们对众生便能绝对怀有极大慈悲。我们能够看到一切事物的相互联系,也许不是很清楚,但至少理解这项原则。现在我们看到此种菩提心目标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在无尽程度上,可以实现作为成因,得以真正获得佛的遍知心灵。

菩提心目标乃基于此种慈悲,并承担起责任,带领众生达至证悟,我们称之为「胜解」。我们了解只有我们自身成佛,才有可能完整地帮助他人;所以我们必须要摆脱情绪与认知障碍。在这一点上,我们专注于我们尚未发生的各自证悟,指的就是第三与第四道谛。此即对治二障的灭谛,以及尚未出现但终将发生于我们心续中的道谛。

专注于我们各自尚未发生的证悟

在西方脉络下,当我们谈论「未来」时,它听起来就像是某些东西正在某个地方发生着,如同一旦我们行进地比光速还快时,就可以旅行至未来,这些并非是佛教的认知。在佛教中,我们说的是不再发生、正在发生及尚未发生等事件。只有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说这尚未发生。我们的证悟现在还没发生,但若基于心续清净,以及所积累起来的成因,例如正向力量网络与存有其中的深度自觉,也就是所谓「积集功德与智慧」资粮的话,那么它便能发生。尚未发生的证悟乃存有于其成因中以及心性清净的基础上。

然后我们以菩提心为目标,拥有一个无边无尽的广阔心灵。此即为大乘,一种广大的心灵载体。在这里我们不是谈论车子,而是关于一种认知其能够带领我们达至证悟。它是广大的,因为我们为一切有情着想,以及其间所有的互联性。我们也针对本身与他者之各自心续的全然清净着想。这也会让空性认识的力量,得以断除对真实存在之紧抓不放的习性。换句话说,我们能够永远处于全然融入空性当中。

出离心不会撤销世俗生活享受

至此就是中士道与上士道等范畴提要。我们想要改变自己,成为这两种道中之人,并持续以无造作的方式进行着。作为中士道之人,不管在我们的轮回存在中遭遇为何,我们都将视之为痛苦的一种形式。所以这是指我们不再享受,并一直处于严苛之下吗?不,不是这样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我们不被眼前所见而迷惑愚弄。虽然只是在表面初浅层次,但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件事物都是从成因与条件中生发,一切都将会改变,一切都不会持久。我们只要享受当下而无需夸大。是的,我们需要吃,所以我们享受饮食餐点,但不要想着「喔,这太棒太好了,我想要吃的更多,更多,更多。」我们只需保持安定,享受事物的原样即可。

对于己欲人身抱持实际态度

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中,对象包括我们感到愤怒的人、我们感到不在乎的人,当然还有我们感到吸引的人。即使我们不能运用空性认识,但依然可以使用多种短暂临时性的解毒剂方,像是观想。我们可以想像我们拥有X射线视力,检视让我们感到吸引的人之骨骼,或是更有效的方式,即仿效寂天所建议一般,去想像剥下对方皮肤。我们可以想像此人,关注其肉、肠、胃、肺等等,进而认识到无论我们认为对方有多吸引人或多令人厌恶,他们都受到恼人情绪及年纪摧残的影响,他们都将遇到腰酸背痛等等情况。此举能帮助去分散吸引、厌恶和愤怒,因为其中很多都是立基于表相显现。像这样一直尝试与观想,真的很有帮助。

我们出离,也就是我们不想拥有这种吸引或厌恶,因为它造成我们的问题、不悦和痛苦。我们决意要从中自由超脱,指的就是我们需要运用某些对立方法予以摆脱。这并非是我们许个愿望,然后什么都不做,心想着「或许恼人情绪即将远离,只需勤加努力祈请即可。」

当我们观想某人身躯内部时,要做到我们所见即真的地步。这不是幻想。然而,涉及对方表相时亦同如是。我们不再否定外观。最终我们将会到达某种程度,不再多受到欲望等等的影响。然后我们便能单纯赏识某一人、一朵花、一顿餐的美感,而不被该对象所打扰,因为我们理解当中深义。结果,我们真正开始去看见美感,远比我们之前所见更多。

简要地说,中士道聚焦出离恼人情绪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整个轮回情况。轻简佛法是要去顾及此生;正规佛法则是要去设想着,如果我们不摆脱恼人情绪的话,那么它们将会持续永存,并且无法控制地重复转生。我们当然不想要这种情况!

总为他人着想

当我们成为上士道之人,我们聚焦于不只克服我们对众生与一切的自我恼人情绪,而且透过理解我们都处于相同情况,而去扩展慈悲至所有他者之上。我们都是受到业力和烦恼的影响,并且在轮回痛苦中上下起伏。每个人都和我们一样处在如此糟糕的情况,这是多么凄惨啊?!

若聚焦对方为过去母亲、现在昆虫、未来佛陀,我们便能在认识心性或佛性之清净基础的所有三个层次中,与之联系起来。这并非易事。我们不是只在谈论当前人道众生而已。想像一下,如果我们与一切有情皆是如此,并且同时果真如此的话!

摘要

我们的心续无始无终,将来必会转生。我们不只关注当前发生的事情,也替尚未发生的情况着想。如果对此不做任何事的话,那么当前正在发生的轮回情况,就会永远持续下去。即便从无始以来,我们的心续一直与情绪障碍混杂一起,但我们却能永远地清除它们。因为在我们的心续中仍存有尚未发生的解脱,同理可证于我们那个未被认知障碍污染的本质。以我们的心续为基础,我们能够前瞻尚未发生的证悟。我们亦了解到,其他无数的心续,也跟我们一样处在相同情况里头,我们可以见到彼此所有之间的互联性。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转移关注,不仅针对此生,亦设想未来。然后,我们再度转移关注,从轮回道界中的未来情况,展望至解脱境界。在此之后,我们更甚转移关注,从解脱而至全心致力于我们尚未发生的证悟。每一阶段都具备出离心,使我们转移关注。至此,处于上士道之时,我们亦拥有菩提心。所有这些都是可能的,因为我们认识到心续的空性。

诚如宗喀巴所强调,在心灵途径上有三种主要层面,也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正见。如果我们遵从道次第的步骤,真诚地致力逐渐成为三士道之人,虽然不是简单任务,但毫无疑问地,我们可以在此道上取得进展,得以成佛并造福所有一切众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