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以及什么是罗汉?

以渐进顺序的方式遵循道次第

我们一直在讨论道次第,这是一种组织基本经论教授的方案。它提出发心的三种范畴[三士道],这些动机作为途径般的心灵模式,能够导向善道转生、从无法控制的重复转生中获得解脱,以及直至证悟。证悟是一种能力,得以帮助带领众生去克服他们无法控制的重复转生。此三士道是渐进式的,但不是呈现出梯子横档的样子,而比较像是一栋建筑的三层楼房。每一层楼都是依靠下一层楼的支撑。

道次第是建立在转生的假设之上,指的是个体心续之无始无终。在西方大多数人都遵循道次第的轻简佛法版,其间我们期待改善此生。尽管轻简佛法本身不会带给我们证悟,但却是一个重要开端。最终,我们将准备好去发展自身,透过三士道而致力证悟。这不是说只遵从轻简佛法是无用的,因为它绝对有用处。但是,如果我们视之为是迈向更高阶段之垫脚石的话,那么就实际佛法而言,它将变得更加强大。

我们也看到道次第是需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反覆修习的事情。随着我们逐渐了解更多相关的佛法教授,我们需要回过头来把每个要点都连结至道次第的各类重点之上,因为它们都彼此联系并相互加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与发展。此外,如果我们在每一进阶中纳入从更高士道里的关爱与慈悲之动机情感,并作为该士道教授中特别发心之补充的话,那么我们整个修行将会符合大乘法教修习的范围内容。

但是,我不会说这是某种「大悲心」。一般而言,所谓的悲是希望他者离苦与苦因。在这里的内容,就已经足够了。大悲心是我们希望众生都能从反覆蕴体之深层种类的痛苦中、无处不在的痛苦中而脱离出来。就某种意义来说,这是很棒的,它可以平等地扩展到绝对一切有情众生,如同一位慈母对其独子般的相等强度。但在这里若要包含于我们道次第发展当中的话,份量似乎有点过多。

开拓初级程度的发心

我们已经检视如何成为一位下士道之人。其不仅仅是研究教授内容,或甚至背诵与学习所有相关列表的事情而已。它实际上是意味着要完全把自己转变成为那样的人;我们可以从寂天《入菩萨行论》的所述内容里加以了解,文中他极力强调,一旦我们发展一种菩提心目标,那么无论日夜晨昏,即便当我们还在沉醉之际,我们的正向力量都能够越来越增长。

这不是指我们刚开始去发展菩提心的那一刻,而是说当我们已经具备了「无造作」菩提心时,也就是说,此时我们不必为了要生出这种心态而加紧用力,它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当然,在开始时我们需要经历建构菩提心的必要阶段,即通过七支因果禅修或是通过互平等舍与自他交换,此举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精力。若具备无造作菩提心,则前述过程都不是必须的了,因为它一直都在,我们不需经历任何阶段去加以建构。

同样地延伸而言,当目标是无造作时,我们便可以说我们其实已经是下士道之人,其旨在获得善道转生。我们不必经历所有步骤,例如宝贵人身、死亡、无常、下恶道、安全导向与业力等禅修过程;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以无造作的方式拥有它,即便处于没有意识的时候。

要完全整合这些发心动机是项不小的成就。此举不会排除要照料我们此生事务的部份,但这些世俗活动也不会成为我们的主要关心对象。为了达到下士道范畴,我们需要对转生全然确信毫无疑问。因为会有来生转世,而且受业力影响,所以我们最好还是为此加把努力!当然,我们需要确保我们可以为此做些什么。

这并不意味着在我们完成下士道范畴的整个层次之前,我们就不能在道上更进一步地努力。我们会在下士道范畴的发展过程中达到某种水准,并还须透过禅修等来加以建立,但是在我们完全相信转生之前,我们仍可继续前进。我们可能不是百分之百地确信,但我们的优柔寡断摇摆不定,将会朝此方向逐渐倾斜。我们从怀疑中获益,并且从那里持续下去。

如果我们正处于一个尚未完全整合的阶段,并还想要继续下一步骤时,这便意味着我们在下士道范畴中,还有很多工作有待进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回顾各个阶段。

放弃对永保珍贵人身的执着

中士道范畴要比下士道更加深刻与困难。在这里,我们的目标是完全克服无法控制的重复转生。如果我们当真属于下士道之人,那么便容易也自然的会对宝贵人身产生执着,因为我们总是在祈求着,「愿我具有宝贵人身;愿我伴随上师法友;愿我获得顺遂境遇」等等。所以要克服这种执着,以及了解何谓出离心─决意要去自由超脱,是相当艰困的。

通常,当我们想要在来生具有健康年轻的身体等等时,我们对于这样的转生期待,就会跟执着相互混杂一起。但所谓的中士道范畴,难道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想要一切事物了吗?嗯,在中士道的层次中,我们是想要变成已解脱的状态─罗汉。但这个词汇是指什么?是指我们不再去见朋友了吗?甚至对于何谓已经解脱的状态都难有一个概念。

所以,要超脱出对于继续获得善道转生与宝贵人身,得以拥有朋友、财富与良好境遇等众多期待,这是困难的。特别是当我们逐渐变老,却又出现再度年轻、再度恋爱等这类欢愉诱惑之际。在我们变得能够看得更好、听得更好、更有体力、更加动人的情况下,想要获得宝贵人身的愿望就会与想要再次年轻的期待相互混杂一起。达至此中士道阶段,实属困难不易,遑论具备菩提心,你能够想像真诚期冀解救每一只虫子吗?

成为罗汉是什么样子?

对于我们自身如何成为罗汉有个清楚概念是不错的。针对何谓罗汉,有许多不同的主张,但因为我们是遵从大乘法教之道,而不接受任何小乘言论─他们认为当我们成为罗汉后,我们的心续便终结了。这不是我们的罗汉概念。

根据发展菩提心之际,出现的两种罗汉类型

有两种罗汉─已达至解脱状态的类型。一种罗汉是其旨在成为罗汉,并在获得解脱之后发展菩提心,然后持续往菩萨道前进。另一种罗汉则是「具备明确传承的菩萨罗汉」,也就是他们在成为罗汉之前,就已发展出菩提心,并旨在成佛;即在成佛的道路上获得罗汉果位。

关于第一类罗汉,我们可称之为「小乘罗汉」。在他们死后,他们心续持续处于清净境界当中。而第二类那些具备明确传承的菩萨罗汉,则可以持续处于清净境界当中,或者在我们世俗生存层面上化现出来。不同于我们的「污浊」轮回道界,清净境界是没有痛苦的处所。但是,他们不是像其他宗教所述的天堂一般。此界中的环境条件,都是最利于更进一步的法义研究与禅定修习。

上述两种已获解脱状态皆克服轮回存在与无法控制的重复转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能够控制他们的转生。此处的「控制」可能不是最佳用词,而比较像是「驱动」之意。基本上,他们将永远不会再次于恼人情绪与业力的驱动下转生。

清净境界中的罗汉

当某人成为清净境界中的已获解脱状态,其将不再出现所谓的「取蕴」,即通过源自十二缘起机制的恼人情绪与业力之驱动力而获得取成的蕴体。在那里的罗汉仍具备身与心,但并非是从业力恼人情绪中获得取成。

罗汉之身是由细微元素组成。在此处,从佛教徒角度看来,这些元素包括土、水、火、风,而以西方术语而言,就是固体、液体、气体和能量。在清净境界中,这些细微元素在其它罗汉的眼中是可见的,但一般人却看不到。这种由细微元素组成之身的另一名称则为「意生身」,但不是只像梦或其它的样子。其与超凡「色界」中存在之身的类型更为类似。其无病、无老、无死,生命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它们可以停留在某种「自足极致」的状态下,期间他们能够对空性和源自四圣谛等其他主题持续禅修,或者他们能够发展菩提心,持续在清净境界里研究与修习大乘法教;或者他们也能够在我们的世俗境遇里化现而出。

对于那些遵从道次第─大乘法教之层次阶段的我们来说,不该只想着在净土中闲晃而已。当然,在密续中存有转识净土的修习,而且作为当中的菩萨,皆没有干扰阻碍。但这并非只是闲晃与开心而已,而是一天24小时都花在修习与研究之上。我们能够以罗汉或菩萨罗汉的角色来进行,或者我们也可以在现世中化现而出去尝试帮助他人。也许这部份涉及到个性意向或气质的问题。

世俗界中的罗汉身

当罗汉之身的细微元素化现于世俗界中时,所发生的状况就与父精母卵的和合元素相关,类似当佛化现于世的情况。这不是某种「灵魂」或物质性的细微形体出现并进入和合元素里头,也不是单独的某种东西正在使用、把持或支配这个和合形体。形体的和合元素与其存有基础,是生、病、老、死的对象,但不是罗汉或佛之身的细微元素。他们皆已从中获致解脱。

受污染与未受污染的蕴体

根据格鲁应成学说的定义,受污染的蕴体会产生真实存在的显现,而未受污染的蕴体则不会产生出此种显现。当罗汉全然融入空性当中时,其心识并不会产生真实存在的显现,当下之际罗汉的蕴体是未受污染的。然而在之后的获致果位期间,如果没有全然融入空性当中的话,那么心识就会产生出真实存在的显现。那时候,罗汉的蕴体便是受污染的。

所以一般而言,罗汉的蕴体有时候是受污染的,而有时候是未受污染的。但另一方面,佛只有未受污染的蕴体,因为祂们总是全然地融入空性当中。所以,在佛身之细微元素与罗汉身之细微元素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在世俗界中,两者皆为基于父精母卵之形体和合元素而存有。

一旦我们旨在成为获致解脱状态,当中会有许多讯息内容,所以若我们只想尝试弄清个中道理的话,那也很好。若欲成为获致解脱状态者,我们需要在菩萨道上持续前进并帮助利益他人。但这不像是有份预期父母的名单,我们有权能够选择我们即将投生之处。由于存在许多缘起因素,所以在罗汉细微元素与人类夫妻父精母卵的和合元素之间,必定还有着某些联系关系。

罗汉不经历痛苦

当然,和合元素亦会受制于无常等所有定律,因此会出现问题或疾病。接着于是精疲力尽最终结束,但却会有能力成为作为一名解脱者的心识基础。尽管和合元素受制于物理定律,但却不受业力法则影响。发生在罗汉身上的事情,并不受到恼人情绪和业力的驱动影响。重点是罗汉的细微身将不会遭遇病、老与死。

此外,针对三种痛苦而言,作为罗汉,不会经历与和合元素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不会有任何的苦苦、坏苦与行苦。罗汉体验到的一切皆为喜悦或安宁,两者都不会与抓紧实存和依恋执着相互混杂。作为罗汉,能够沉浸于某种精神稳定性的高度层次中,那里只有安宁。然而作为佛,却纯粹具有喜悦而不与任何恼人情绪相混,在密续中被称之为喜乐明觉。

我们已经花了一点时间检视这个主题,但如果我们想要放弃轮回的话,那么怎么办?如果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或目标为何的话,那么就很难会说出:「哇,我想要摆脱轮回转生!」

罗汉的细微身不同于佛之色身

还有一点需要澄清的是,罗汉的细微身不同于佛之细微身,即佛之化现身。我们不该混淆这两者。佛之细微身可区分称为「化身(Nirmanakaya)」与「报身(Sambhogakaya)」,其远超出罗汉之「意生身」。但若以父母和合元素存有的方式而言,则都是相同的。

慈悲与祈请,而非业力

成为获致解脱状态者之前,在轮回存在中任何发生于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大量因素的结果,包括我们心续中的各类业力因素,以及他人心续中的业力因素。例如,我们正在开车而某人却朝前而来,于是我们撞上对方。这件事情的发生是属于我们业力与对方业力的结果,不仅仅只是我们的业力而已。然而,当成为菩萨罗汉或成佛之时,对于遇到并尝试帮助他者来说,是属于我们慈悲与祈请的结果,得以利益一切众生。至于就对方而言,则是源自于他们的业力。这绝非是我们自身业力的结果,因为主要影响是我们期冀去利益他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采行大乘法教修习,观修无量众生环绕着我们,得以尝试与其一切有情建立连结。

当我们作为菩萨罗汉或成佛,与众生互动或相遇之际时,并不会朝着对方而出现恼人情绪。也不会出现欲望、敌意或任何其他感受。但以对方而言,因为他们的业力与其他因素关系,可能会对我们产生依恋与敌意。尽管相互往来的驱使动力可能里外皆不同,但我们还是要对众生充满慈悲与安宁。

摘要

很容易就会对宝贵人身的概念产生依恋执着,特别是一想到我们可能又会变得年轻、聪明与美丽!在中士道范畴中,我们实际上是想要实现比这还要高的目标─也就是从无法控制的重复转生中获致解脱。然而,就我们多数人而言,几乎是无法想像出这将会是什么样子。但一旦当我们正确理解其中涵义时,它便成为我们自身可以追求的目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