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的階段

世俗與勝義菩提心

對應於大乘佛教的二諦,有兩種菩提心:

  • 世俗菩提心 (kun-rdzob byang-sems, 相對的菩提心)
  • 勝義菩提心 (don-dam byang-sems, 究竟的菩提心).

發世俗菩提心時,我們的心專注於尚未發生的正覺,因為我們心相續中的佛性,故我們在緣分具足時就會證得。升起願證正覺的意欲同時,是要依正覺來利益所有眾生。特別論之,我們的心是要取得那尚未證得,但將會證得的智法身(Jnanadharmakaya),也就是佛陀的遍智。

發勝義菩提心時,我們的心在已經有世俗菩提心的基礎上,專注於空性。特論之,我們的心是要求取將會證得的自性身(Svabhavakaya),也就是空性跟尚未獲得的遍智所有的真實止息(滅諦)。

培養世俗菩提心的次第

發世俗菩提心,為了利益所有眾生而願得正覺,分兩個次第:

  • 願菩提心 (smon-sems)
  • 行菩提心 (‘jug-sems).

願菩提心是為了利益所有眾生而發願獲取正覺,這又有兩階段:

  • 惟發願之願菩提心 (smon-sems smon-pa-tsam) – 僅只是為了盡可能利益他人而發願成佛
  • 具誓言之願菩提心 (smon-sems dam-bca’-can) –發誓在成佛之前永不捨棄菩提心。這階段包括發誓要作特定行為來幫助自己在此生,或來世直到成佛之前都不失去菩提心。

行菩提心則是,在兩種願菩提心的基礎上,持菩薩戒並修持六波羅蜜以行菩薩行,這些能帶領我們前往正覺。

配合行菩提心的心理因素

在菩提道燈論難點自釋(Byang-chub lam-gyi sgron-me’i dka’-’grel)當中,阿底峽引述聖虛空庫所問經(‘Phags-pa nam-mkha’ mdzod-kyis zhus-pa'i mdo; 中譯注:漢譯為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說到佛陀講行菩提心需要包括兩種心理因素:

  • 意樂 (bsam-pa)
  • 增上意樂 (lhag-bsam).

意樂

意樂以二法所攝:

  • 無諂 (g.yo-med) –不隱藏己過
  • 無誑 (sgyu-med) –不偽裝有己所無之功德

無諂又以二法所攝:

  • 正直 (drang-po)
  • 正住 (gsal-ba).

無誑復以二法所攝:

  • 無虛假 (不造假) (bcos-ma ma-yin-pa)
  • 清淨意樂 (bsam-pa dag-pa),不與任何下劣動機混合

增上意樂

增上意樂在意樂所攝之諸種特質外,又以二法所攝:

  • 不雜心 (ma-chags-pa)
  • 勝進修行 (khyad-par-du ‘gro-ba).

不雜心以二法所攝:

  • 不退沒心,不因執著其他目標而失去菩提心目標 (sems ma-god-pa)
  • 不退精進,不因執著他事而失精進 (brtson-‘grus ma-god-pa).

勝進修行又以二法所攝:

  • 福德資糧 (bsod-nams-kyi tshogs)
  • 智慧資糧 (ye-shes-kyi tshogs).

僅管藏文當中的增上意樂(lhag bsam),與發菩提心必要七因緣當中的第六因緣同名,與這邊的意義有所不同。

 (第六因緣的)增上意樂,是真實受取幫助全宇宙眾生脫離痛苦獲得安樂的決志。作為發起世俗菩提心的一個因緣,這是發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都必須的。

(中譯注:以上行菩提心譯名採自不空譯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