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教逻辑来协助工作

佛陀说不要只是基于信仰来接受他的教导,而是要利用逻辑与验证加以测试,就像是检验黄金。

佛教中使用了两种逻辑形式。一种是依靠推论理路来证明或建立关于某种属性是否适用于某类事物的论点。例如,此种论点为:我正在进行的计划是非静态的 (它会有所变化),因为它会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如同我的身躯。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指出如果适用的话就会得到荒谬结论,来藉此反驳关于某种属性是否适用于某类事物的论点。例如,此种论点为:我正在进行的计划是静态的 (固定不动,它永远不会改变)。这两种逻辑的目的都是通过使用基于理性的实际策略,来克服失败并确保成功。

首先:我正在进行的计划是非静态的 (它会有所变化),因为它会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如同我的身躯。证明此论点的合理原由需要满足三项特徵。这里的理由是「因为它会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如同我的身躯。」

  • 理由必须适用于论点主题 – 我在工作上的问题是否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是的,如果财务状况有所改变的话,如果计划中的某些员工生病的话,如果我的身体感到不适的话,这些都会影响计划。
  • 理由必须适用于一切具有待证明性质之现象的类似部份 – 是的,即所有现象都会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如同我的身躯。我的身躯就是一个类似例子。所以你也会想到其他案例,例如我与伴侣、双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 他们都会改变,他们都会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譬如衰老。然后你就必须排除当中的任何例外。
  • 理由必须不适用于一切缺乏证明性质之现象的相反部份 – 是的,即所有现象都会维持静态且永不改变,不会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就像是地球上一天只有24小时的事实。这些事实属于反例,它们不受任何影响 – 无论我们雇用多少员工,一天也只有24小时能把工作完成而已。

基于上述这条推论理路的有效性,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也就是我正在进行的计划是非静态的,因为它会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因此而有所改变。这给了我们一种策略。即随着条件的变化,例如用户测试表明功能故障,那就会影响计划,因此我们便可以相应地进行修改。

针对第二种佛教逻辑,若认为我正在进行的计划是静态的 – 它是固定不动且永远不变,一旦跟随这种思维的话,我们就会得出荒谬结论。试想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打从一开始的时候,就不会出现生发,因为不受因果关系影响,所以被设计成为无须满足的状态。此外,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例如员工离职需要徵招,也不会受到丝毫影响。像这样进行分析能帮助我们放弃荒谬想法,即认定我们的计划是固动不动的,非灵活流动的,也不能因应条件改变而有所调整,毕竟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