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的主要特徵

密續的意義

密續(梵文:tantra)一詞指一個永無止盡的連續統。這樣一種連續統有以下三個層次:

  1. 基礎的永無止盡的連續統是每一個有限生命(有情眾生)個體的思維連續統(意識流,心相續),包括它能夠達到覺悟的全部佛性因子(如來藏);
  2. 路徑的永無止盡的連續統是擁有本尊的大乘修持的持續性,它能夠沒有窮盡地延續下來,因為佛性永遠不會衰竭或老化、永遠不會死亡;
  3. 結果的永無止盡的連續統是佛之覺悟諸身的無所窮盡的延續。

路徑連續統之修持可以淨化一個人基礎連續統的暫時的污跡,這樣它就轉化成結果連續統。討論這些主題的文本同樣屬於密宗。

密宗的分級

新譯期(後宏期)的三派藏傳佛教傳承 – 薩迦、噶舉、和格魯 – 將密宗分為四級:

  1. 事部(儀式的本尊修持),強調外在的儀式修持如淨身、吃飯、和齋戒;
  2. 行部(行為的本尊修持),平等地強調外部的行為和內在的方法;
  3. 瑜伽部(綜合的本尊修持),強調瑜伽的內在方法;
  4. 無上瑜伽(無與倫比的綜合性本尊修持),教授特殊的、更高級的內在修持的方法。

源自舊譯期(前宏期)的寧瑪傳承流傳了六級密宗,前三者相同,後三者與無上瑜伽漸次更為高級的階段對應:

  • 4. 大瑜伽(高度綜合的本尊修持,生起次第),強調觀想(視覺化);
  • 5. 無比瑜伽(隨後的綜合的本尊修持,圓滿次第),強調根據靈量系統行事;
  • 6. 無上瑜伽(至高綜合的本尊修持)或佐欽(大圓滿),強調思維活動(心識)最精微的層次。

加行

所有級別的密宗要求通過加行修持(前行)達到一定層次的靈修成就,以此為踏上各級密宗之道前所做的準備工作。這包括通過加行獲得一定層次的穩定性,這些加行與菩薩(顯宗)修持所共享,也包括完成一定數量的、不與顯宗共享的特別修行。

共享的加行

與菩薩(顯宗)修持所共享的加行需要獲得使心識轉向佛法的四種思想(四種反省)。它們是對以下的理解:

  1. 難能可貴的為人之轉生,
  2. 死與無常,
  3. 行為的因果報應法則(梵文:羯磨,業力),
  4. 無法控制、反復發生的轉生之弊端(梵文:輪迴)。

所有級別的密宗還要求在其它的菩薩(顯宗)修持中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實際上,密宗是將它們在聯接的同時予以修持的一種方法。顯宗修持包括:

  • 安全的方向(皈依),
  • 解脫的決心(出離心),
  • 道德自律,
  • 專注,
  • 對空性的分別意識(分別智,般若),
  • 慈愛與悲憫 ,
  • 菩提心(一顆獻身於覺悟和幫助他人的心),
  • 其它意義深遠的態度(波羅蜜多,度),包括慷慨、耐心、樂觀的堅持不懈。

非共享的加行

要淨化內在的負性力量(罪業,惡,負性的潛能)並積累正性力量(善業,善,正負性的潛能,德),密宗修持還至少需要一定數量的、不與顯宗共享的特別修行。最通常見的情況下,它們需要重複十萬遍:

  1. 磕頭,與此同時念誦皈依和不斷肯定菩提心的韻文;
  2. 用以淨化(清心)的金剛薩埵(金剛心)百字密宗咒;
  3. 曼荼羅供養,針對達到覺悟和饒益他人的象徵性付出;
  4. 上師瑜伽的一句韻文或密宗經咒,來將我們的身體(身)、語言(語)、思維(意)和作為我們的諸佛的靈脩大師相整合。

密咒(曼陀羅)是重複的梵語語彙和音節。密咒作為所暗含的梵語語彙的變化,用來“保護心識”不受負性影響。曼荼羅(壇城)是宇宙的一種象徵。在其他幾種非共享的加行修持中同樣需要十萬次或更多的重複。例如,格魯派把磕頭和皈依及有關菩提心的韻文分別算作兩種加行,通常還會再加上四種,從而一共形成九種加行:

  1. 三昧耶金剛咒(達姆奇特魯袺),用來淨化我們和靈脩大師之間的密切關係(藏三昧耶);
  2. 向能食空行母上供芝麻籽,使之燃燒呈火狀,從我們的意識流(心相續)中燒掉負性力量;
  3. 上供水碗;
  4. 製作供奉的泥版(擦擦),上面印有本尊或傳承大師。

所有的藏人傳承要求基本的顯宗加行,例如皈依、格魯派的所謂“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以及對空的正確理解。我們需要能夠至少通過人為(假法)產生這些心識的途徑,即意思是通過依據一個有效的推理線索,通過自身努力而對此達到一種正確的概念形態。途徑之心識並不需要非概念性的,因為要求它真實,要求在一種情緒的層次上讓我們感受到它。

格魯派要求在接受加持之前至少對每一種特殊加行開始進行十萬遍修持,還規定我們此後還要繼續如此。非格魯傳承要求在接受加持前完成至少完成一組十萬遍的一種特殊加行。但是,所有傳承都強調對這些特殊加行作為不輟的日常修持之一部分要進行持續不斷的修持。

三種類型的開初儀式

完成了一定數量的加行修持,真正進入密宗修持需要開初儀式。它有三種類型:

  1. 灌頂(加持),
  2. 隨許(結緣灌頂),
  3. 密咒集。

灌頂

將我們自身觀想(視覺化)為本尊需要提前接受灌頂。灌頂使我們能夠在修持中獲得成果,通過如下:

  • 確立和作為啟發(加持)的鮮活源泉的密宗大師之間的密切聯繫;
  • 將我們與現存的傳承相聯繫,這一傳承一直追溯到佛陀;
  • 授予咒戒,我們要純真地加以持守,正確引導我們的行為和修持;
  • 進一步淨化各種內在的負性力量;
  • 激活我們的佛性因子;
  • 在儀式期間對具體心識狀態有意識的體驗和內觀(正見) – 例如格魯派無上瑜伽中對性空的愉悅認知,或非格魯派中對我們佛性的愉悅認知,從而通過在我們的思維連續統(心相續)中留下財富(薩苯,播下“種子”)來加強這些因子。

我們實際上並沒有接受一次灌頂,除非我們:

  • 通過最佳的方式對密宗方法擁有很好的理解,對密宗方法懷有敬意和信心;
  • 擁有完全的信心,根據無可爭辯的證據,表明我們的密宗大師擁有在密宗之道上正確引領我們的能力;
  • 感到深受我們密宗大師的啟發;
  • 接受並純潔地持守所授予的咒戒;
  • 盡我們所能,積極參與內觀(視覺化)過程;
  • 不管當時我們處於何種能力層次,在儀式期間對密宗大師所描述的具體心識狀態或內觀(正見)獲得有意識的體驗。

成就法,供養,和資糧(薈供)

接受灌頂之後,我們接下來可以修持成就法。成就法(梵文:sadhana)一詞的意思是實現的方法,即我們自身作為所接受灌頂之本尊的現實化。成就法還有另外的名字“自生起”,在無上瑜伽中稱“對成就的先行修持”(現觀)。

進行成就法需要唪誦儀式性的禪觀經典,它描述了自我觀想(視覺化)過程和基於該自生起的一系列複雜的進一步修持,例如唪誦密咒和作供養。在成就法中經歷整個觀想和禪修系列類似於經歷武術或球類運動中艱苦的體能訓練。

成就法和上師瑜伽都不同於供養。供養是一種供奉的儀式,期間,我們視我們的密宗大師和本尊密不可分並向大師們給出供奉。如果我們已經接受了灌頂,在供養時我們同樣將自己觀想為本尊;否則不可如此。如果沒有接受灌頂,我們可以只出席和觀察儀式,而不能作為貢獻一輪儀式性的豐盛宴會(聚集輪)之一員而參與其中。

我們在供養中貢獻薈供 – 一輪儀式性的盛宴,通常其中包括朵瑪(食子) – 一種雕刻的大麥麵和酥油烤製的錐形體 – 作為真實的資糧奉獻給密宗大師。在無上瑜伽中,盛宴還包括特地神聖化了的酒和肉類,代表轉化和使用我們體內用以獲得成就的五蘊、各種元素、以及靈量。密宗大師和其他參加者品嚐供奉、酒、和肉之後,每個人將剩下的一小部分予以回饋,大師的助手將它們收集在一個盤子裡,供奉給外圍的地方性保護神。在儀式的最後,參與者吃掉剩餘的東西,或者把它攜帶到家裡。參與者喝掉剩餘的酒是修持的一種墮落,就像視 一次薈供是喝酒的藉口。

隨許

接受了具體本尊的灌頂之後,我們還可以接受這一本尊的隨許:

  • 進一步加強此前業已激活的佛性因子,
  • “澆灌”此前播下的種子,
  • 重申我們的咒戒。

絕大多數隨許至少包括三部分:

  1. 身體(身)的提升(加持),
  2. 言語(語)的提升,
  3. 思維(意)的提升。

通常,我們可以通過儀式中所用的禮儀條款對隨許和灌頂作出區分。灌頂通常展示曼荼羅(本尊的居所) – 放置在沙地上宮殿一樣的構造體中。在儀式的部分階段,參加者接過紅色的帶狀眼罩綁在額頭上,將繩子綁在胳膊上,將兩片香茅(梵文:kusha,吉祥草)放在枕頭和床墊底下,以查驗他們第一夜的睡夢。

隨許不用上述任何礼儀條款。尤其是在格魯、噶舉、和寧瑪傳承中,他們所使用的顯示裝置是密宗大師旁邊的桌子上的一個多瑪(食子)。戴在多瑪頂上的是繪有本尊的圖畫,圖畫串在一枚小棍子上,圖畫上方有一把小傘。在儀式階段,密宗大師在搖動儀式的杵鈴時,用多瑪觸摸學生的頭頂。

如果我們在沒有做過任何灌頂的情況下接受隨許,我們可能只在面前或頭頂親見(視覺化)本尊。我們可能無法將自己親見為本尊。但是,如果我們接受了密宗某一特定級別的一個本尊的灌頂 – 例如事部的千手千眼觀世音或無上瑜伽的時輪金剛 – 在只是做了該本尊的隨許的情況下,我們就可能親見自己為該級別或低於該級別中的任何一個本尊,例如白度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需要做白度母的完全灌頂。

密咒集

接受了某一特定本尊的灌頂後,我們還可以接受該本尊的密咒集,而不管我們是否已經它的隨許。在一個密咒集儀式上,在金屬鏡子的表面上用彩色的粉末寫上梵語字母的元音和輔音,通常,每個字母佔據表格中的一個方格。在儀式期間,密宗大師逐個讀出本尊的主要密咒的每一音節元音和輔音的表格位置 – 例如,字母所在的方格的垂直和水平坐標。讀出每一音節之後,助手從鏡子上取一些彩色粉末,用它將該音節書寫在另一面金屬鏡子的表面。通過這種儀式,我們獲得對密咒的正確性的堅定信心。

咒戒

咒戒確立邊界,我們承諾不會越過這些邊界。根據我們承諾要規避的兩種類型的“不值得稱讚的行為”(過惡),它們的構成如下:

  1. 自然不值得稱讚的行為(性罪)是自然具有破壞性的(自性惡),例如殺生。
  2. 禁止的不值得稱讚的行為(遮罪藏)是倫理上中性的(無記)行為,佛陀禁止這些行為,因為它們對一定類型的修持者俱有削弱作用。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午後進食,禁止僧人或僧尼午後進食,因為如此會使傍晚的禪觀思維易於遲鈍。

在格魯傳承中,希望接受灌頂或隨許的修持者需要提前接受並純潔地持守一定層次的居士或別解脫(個體的解脫)戒。如果他們沒有這樣做,就需要在儀式上接受一定層次的居士別解脫戒。非格魯傳承要求至少接受並純潔地持守皈依戒,也可以在儀式中第一次接受該戒。

每一灌頂、隨許、以及密咒集都需要接受菩薩戒。菩薩戒用以約束我們不錯誤行事(罪),這些錯誤行事可能阻止我們最大程度地幫助他人。例如,假設因為執迷於獲取錢財、愛、名聲、或關注,我們為了吸引學生而自我標榜、誹謗他人。我們發誓約束自己不這樣錯誤行為,因為這會阻礙我們能夠有效幫助他人。這是因為我們看重的是自私。

關於兩種較高級別密宗的灌頂、隨許、以及密咒集同樣需要接受密宗咒戒,這些咒戒約束我們不做出 阻礙我們成功進行密宗修持的錯誤行為。例如,假設我們把我們的導師看得很低下,覺得他們裝腔作勢、虛假偽善、毫無能力。這樣一種態度會對遵循他們所教給我們的修持造成障礙。這是因為如果這樣想,我們就對他們給予的指導缺乏信心。如果沒有信心,我們就不能有效修持並獲得覺悟。這種信心來源於導師那裡接受開初儀式之前對他的資質的徹底審查,這樣我們就不會猶豫不決和懷疑。

我們並不僅僅參加一次灌頂或隨許儀式就第一次性接受咒戒。要接受咒戒,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接受它,並儘可能純潔地加以持守。我們承諾此生至此以後持守別解脫戒。另一方面,我們承諾為我們的一切生命持守菩薩戒和密宗戒,直到我們達成覺悟。

三昧耶修持和繼續修持的承諾

灌頂還需要進行一定係列的三昧耶修持(誓言)。三昧耶修持是我們承諾要採用的修持,它由建設性的或倫理上中性的行為構成,有利於靈修。

下述三昧耶修持使我們密切聯繫:

  • 一定級別的密宗,如無上瑜伽,
  • 無上瑜伽的某一部分,如母續,或者,
  • 佛部(佛種姓)之一。

母續強調對空的最精微的非概念性的認知方法。佛部是佛性的一個方面,由一個主要的男性本尊 – 西方語言中所謂的“禪定佛”。佛部還包括其他的形象,包括女性諸佛以及男性和女性諸菩薩。

灌頂和隨許通常也需要承諾(開許)以及至此之後畢生的持續修持。其中可能包括下列一點或幾點:

  • 承諾每天反复唪誦一定數量的密咒;
  • 承諾每天唪誦成就法;
  • 承諾每兩月做一次薈供(特別對母續);
  • 承諾靜修(閉關) 。

密宗靜修和火供

承諾靜修通常需要做一次維護性閉關。完成這樣一次閉關,與其最後的火供一起,使我們的心識服務於(適用於)本尊及其修持。這裡,服務於的意思是能夠進行自我灌頂(自我加持)以淨化和重申我們的咒戒,能有資格進行有關本尊的其它儀式,如果我們滿足了額外的要求,還可以將三種開初儀式之一授予他人。

在維護性閉關期間,我們根據修持及其密咒的音節數,每次重複數十萬次主要本尊的密咒。我們每次還重複一萬次與曼荼羅有關的形象(本尊)的密咒。我們每天可以分為四次、三次、兩次、或一次進行。每一次,我們唪誦成就法,在特定的階段省略某一小部分。

如果我們一天修持四次,就要把自己的活動限制在家附近的有限範圍內,我們也要限制閉關期間可能會見的人數。如果我們每天修持少於四次,我們大可不必限制我們的活動或與他人的接觸。我們只需要每次都在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座位上進行。

火供是在一個複雜的儀式期間將多種特定物質拋入火中,這樣一種供奉。我們將自身觀想(視覺化)為本尊的形式,將火觀想為阿耆尼 – 佛教和印度教中常見的火神,我們修持的本尊處於阿耆尼之心中。火供燒掉或者淨化我們閉關期間所犯的任何錯誤,甚至讓我們和本尊的聯繫更為緊密。

口傳和密宗口訣

除了三種開初儀式,在進入精深的修持或進行維護性閉關之前,我們需要接受成就法的口傳和密宗口訣。

口傳時,我們的密宗大師大聲宣讀成就法或解釋性的語篇,通常語速極快。依次接受的人將誦讀的內容傳給我們,接續無間直至回到其初源。

口傳的傳統源於佛陀時代。佛陀示寂後的四個世紀,他的教義都沒有付諸文字。不同的僧人群體記憶著不同的教義,如此代代傳承,即通過共同反復大聲唪誦,直到他們的弟子毫無錯謬地銘記在心。群體性的唪誦保證了個體僧人的錯誤記憶不至損害文本。

唪誦的僧人或聆聽的學僧是否理解其意義,並不取決於口傳是否成功。唯一有關的所在是唪誦正確,避免對內容有遺漏、添加、或者錯誤。在研究或修持任何佛法教義時,保持其內容不受污染的信心很重要。只有對教義文本懷有信心,我們才能正確地考察其意義。如果對有些地方無法理解,我們就知道問題出在我們缺乏知識或經驗而不是文辭字句。因此,即便今天,藏族僧人、尼姑和普通修持者在開始研究或修持其內容前,通過大聲的重複唪誦,記憶主要的經文。此外,他們仍然在集會中大家一起默誦這些經典。

如今,所有的教義有其文字形式,憑藉記憶唪誦或群體唪誦給予口傳很罕見。通常,一個人通過大聲誦讀經典授予教義。有時候,在傳述中會比照不同的版本來檢驗,以消除無形中可能出現的任何形式的誤讀。

口傳的傳統並非僅僅囿於密宗材料。這是任何佛教經典遵循的傳統。此外,它也並非囿於佛陀之言教。後來的印度、西藏、和蒙古的著述者也有從他本人開始的口傳師承。

三年的閉關

在非格魯派的傳承中,修持者通常進行為期三年的閉關靜修,期間,他們要:

  • 重複特殊的加行,
  • 對有些普通的菩薩經修持做出更為集中的訓練,例如滌淨態度(修心),
  • 學習如何表現儀式,包括如何演奏儀式上的樂器,
  • 完成主要本尊譜系的維護性閉關。

格魯派的修持者在訓練期間,一個接一個地完成同樣的修持。他們不在一個為期三年的閉關情況下連續地去做這些。

經過足夠的密宗訓練,任何傳承的修持者可以進行為期三年的關於某一特定本尊的“大近修”,期間他們重複數億遍密咒,進行為數龐大、極其複雜的火供。其目的是使我們接近並自我實現為特定的本尊(趨近與成就),從而達到現實的成就(悉地)。

本尊、佛母、和護法

本尊是男性或者女性的佛像圖,我們將自身的身、語、意與此緊密聯繫,以此作為達到覺悟的方法。我們通過觀想(視覺化)自己為這些形象、做供養、唪誦密咒、進行火供,形成密切關係(三昧耶)。

佛母和空行母(坎卓瑪)分別是男性或者女性的形象,代表並幫助增強我們愉悅地認識空的體驗。在成就法期間,我們想像,他們作為所謂的供養女和諸神而產生,並想像對佛、一切有情眾生 – 在格魯派中對自己作為本尊 – 做出各種供養。在無上瑜伽修持中,我們同樣在我們靈量系統的關鍵之處想像他們。

視頻: 康卓仁波切 — 「什麼是空行母?」
請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圖樣以開啟字幕。要更改字幕語言,請點擊「設定」圖樣,然後點擊「字幕」選擇想要的語言。

空行母的另一種稱呼是吠拉(勇者),佛母的另外的稱呼是吠銳尼(勇母)和瑜伽母。術語佛母和瑜伽母在曼荼羅中常常很不嚴謹地指女性修持者和所有的女性形象。有時候,我們以其形式 – 例如金剛瑜伽母觀想自己時,佛母也作為本尊。

護法是幫助我們遮擋修持中的干擾的男性或女性形象。在最深沉的層次上,護法代表我們以強大的能量形式愉悅地認識空 – 免受干擾的最佳保護。我們以自身作為本尊,在我們的曼荼羅周邊或內部的每個方向觀想(親見)一定的保護者。

在具體的本尊修持中,我們還邀請一定的其它類型的護法 – 例如大黑天(瑪哈嘎拉)或吉祥天母(班達拉姆) – 進入我們的曼荼羅,給他們以供奉,給他們以指令,在我們的覺悟修持活動中幫助我們。這最後一類護法中很多起初是強大的神靈,非佛教傳統的惡鬼或者神物。其中有些是有害的,另一些僅僅是山峰或地區的守護者。過去的大師們降服他們,讓他們發誓保護佛法和佛法修持者。我們作為本尊,我們就如同大師,我們所部屬的護法就像我們凶悍的看家犬。除非我們有能力控制它們、經常飼養牠們,否則它們可能敵對我們。因此,我們特地邀請進入我們曼荼羅的護法的護法修持是極其高級的,而不是針對初學者的。進入其修持通常要求接受特定的對他們的隨許。

護法修持包括複雜的“完滿和恢復”儀式(酬補儀軌),在此當中,我們作為本尊,提念護法完全履行他們所作的誓言,通過特定的供奉恢復和他們的密切聯繫。另一個常見的儀式是傾注金色酒(金津),期間我們向護法供奉酒或紅茶,但自己不加品嚐。我們也可以只是邀請護法進入我們的曼荼羅進行供奉,尤其是供奉多瑪,然後提出請求(祈願)。在西方,人們非正式地將這些修持稱為“護法供”。

要形成與一名護法更為密切的聯繫,我們還可以做護法閉關,期間,我們唪誦數十萬次相關的密咒,做一次結束性的火供。

作為本尊,我們可能會喚起某些護法如吉祥天母,在通過骰子或數珠進行預測時來相助。完成護法閉關要求這樣一種修持。

在某些藏傳佛教傳承中,有些護法也被作為本尊,例如噶舉派之於大黑天。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會把自己觀想為護法。

密宗的快速性

前三個級別的密宗比顯宗的方法要快很多,因為我們能夠通過這些密宗修持延長壽命,有了壽命延續就能夠達到覺悟。但是,延循無上瑜伽諸方法,我們能夠在正常的壽數內達到覺悟。實際上,我們能夠在三年內甚至在月亮的三個不同階段 – 月亮 的一個階段指從新月到滿月或從滿月到新月 – 達到覺悟。

我們不能對為期三年內或月亮的三個不同階段之說持本本主義或用之於虛假的廣告或市場宣傳,誘騙人們進行無上瑜伽修持。它源於時輪金剛中對壽數為一百年中一個特殊類型的靈量風之呼吸(氣,蒲拉那,風大)的計量呈現,只代表很短的一段時間。為了吉祥的緣故,大近修持續這樣一個時段,在非格魯傳承中,基本的無上瑜伽訓練閉關也是如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