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三昧耶?

藏文「damtsig」亦即梵文「samaya」,意思是「緊密聯繫」。有時候人們會翻譯成「聖言」、「發誓」或是類似字詞:如果以其用法的較大脈絡而言,這是非常具有誤導性的。此為一種緊密聯繫、緊密關聯。它在許多不同脈絡下被使用著。其中之一是與某位佛菩薩有所緊密聯繫,如同本尊(yidam)—「yi」指的是心性,而「dam」是「damtsig」的簡稱,所以也就是指對於心性的三昧耶(damtsig/samaya)—透過觀想自身、想像自身以其形象化現。

與我們的精神導師保持一種極致純粹三昧耶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與精神導師的緊密聯繫,有點像是心與心彼此間的關聯,讓你真正地感受非常強烈,你不會想要透過謊言、欺騙、撒謊或假裝你一直在修持或其他事情來玷汙它—這些行為舉止只會破壞這種緊密聯繫;你會想要保有它,它真是神聖的。在「damtsig」中的「dam」這個單字,具有「神聖」的涵義,所以這是真正具有神聖性的、非常特別的,而且你會想要讓它保有其神聖性。因此,這就是一種神聖的緊密聯繫、緊密關聯。

但是在各種不同誓言中—誓言與三昧耶之間還是有所不同。誓言是克制某種行為,不論是自發的破壞行為,或是出於某種目的而加以制止,例如受戒人士過午不食。當事者都想要予以避免。不是說這些行為舉止都是負面的,而是某些你想要避免的事情,從中節制自身,因為它可能是有害的,例如你如果想要在夜裡禪修,又想在晚間及清晨時段保持清晰心境的話,那麼吃晚餐消夜一事便有可能不太適當。因為飲食會讓你的心境過度負擔,所以你要加以避免。這就是一種誓言—對於某件事予以抑止與節制,而三昧耶則是一種緊密聯繫—強調你去做什麼而不是不做什麼—我認為有19種的緊密聯繫修行法要,也就是密乘最高等級中與五方佛相關的19種三昧耶。諸佛種性提及了佛性的不同面向。若以與寶生佛之寶部建立緊密聯繫為例,其強調佛性面向中的平等性智,也就是視一切眾生為平等,顧慮到「眾生皆欲離苦得樂,有情皆住大平等捨中。…」一切此種均等之性,就像是得以關照所有事物皆以平等方式聚集和合而成的樣貌。所以為了要與之產生緊密聯繫,就必須要進行四種布施,並平等地對待他者—包括財布施、法布施、慈心布施與無畏布施—這些即是三昧耶,也就是緊密聯繫的修持,讓你與佛性之平等性智緊密聯繫起來,進而持續發展。這就是三昧耶的意義所在。

打破修持承諾與三昧耶

若我們已行將就木,因為疾病苦痛無法修行,而造成毀損自身三昧耶,我們可能隨時面臨死亡,卻毫無機會淨化自身三昧耶之過犯。如果當下沒有上師親近我們,根本無人幫助我們。這種情況就會相當危急。又或許因為疾病苦痛關係,導致無法進行修持,而造成三昧耶過犯的話,那又該怎麼辦呢?

嗯,這是真的。在此取決於我們所說的三昧耶為何。我們需要留意不要把三昧耶與修持承諾相互混淆。修持承諾是指持續地進行修法、每日持誦一定數量的咒語,或者可能去從事閉關等等。所謂的藏式閉關,當然不是指那些週末住宿課程。那種不算是閉關。真正的閉關是要進行十萬次—或者更多,甚至超過十萬次—的咒語持誦,而且這還不是閉關重點所在;只是一種閉關時間長短的計量方法而已。閉關的重點是在於儀軌修持與培養專一注意力,而當你覺得疲累時,你就持誦咒語。但無論如何,上述這些都算是修持承諾。儘管有廣長版的儀軌,但是當你熟習該內容時,你也可以採行精簡版,只要你與上師討論過後即可。

打破修持承諾

舉例來說,當你進行閉關時,你絕不應該中斷閉關。所以你不能錯失任何一天。出於這個原因,所以會建議你在閉關的頭一晚—通常閉關是在傍晚開始—你就需要設定每天絕對至少要持誦的咒語數量。並且也會建議你在首夜當中僅念三遍咒語,因為日後即使你生病不適,仍然可以持維念誦三次咒語的數量。

例如在獲得金剛瑜伽母灌頂之後,你需要作出承諾—你必須對自己說出(不用向任何人表示)—每日要持誦多少次的咒語。有些人會過度激昂而承諾下不只持誦百遍,更甚兩百、三百遍等等,可是一旦他們生病不適時,就會遭遇很大的麻煩。所以我的老師們總是會建議說,你只要一天持誦三次咒語就好—是三遍,不是三百遍。當然如果你想要在一天中持誦三百遍或三萬遍的數量,那當然是喜見樂聞的。可是如果你生病的話,那三遍也就綽綽有餘了。

若以修持承諾而言,如果你真的病入膏肓的話—例如處於彌留之類的情況下—那顯然地你並沒有打破你的修持承諾,因為你是不能也,非不為也。我是想說,這不是一種盲從偏信:「因為你陷入彌留而無法修持,所以就會下地獄。」總是會有出現例外的狀況。

違犯三昧耶

但是當我們談論到三昧耶時,三昧耶的字面意思是指一種「緊密聯繫」。當中最重要的是與上師的緊密聯繫,以及不要把私密法教透露給那些尚未成熟的人。所以作為灌頂儀式中的一部份,你實際上要承諾私下進行修持(也就是對其保密),並且持有保留鈴杵—這不是說你必須隨時要把它們放入口袋裡—而是它們所代表的空性與大樂覺知。與上師的緊密聯繫則是指你必須尊敬上師、不鄙視上師、不對上師動怒或吼叫,或是指責上師愚笨不好等等之類。此種聯繫總是帶有尊敬之意。現存有一整套關於你如何對待密續上師的規範法教。這才是最重要的三昧耶所在。

順道提及,你必須要把《事師法五十頌》中的建言謹記在心。通常在領受灌頂之前,弟子必須研讀這個文本,而在給予灌頂之前,上師也應該給予相關教授。儘管依此進行的情況不常見,但此舉仍為適當規範。雖然文本中提到的一些事情非比尋常,例如「若足踏師影,獲罪如破塔」等等,但文本當中最為相關的,即是「若師所教誨,歡喜當聽受,自己或不能,則善言啟白。」你不要去怨恨上師,指責他們愚笨或糟糕,但你可以有禮貌地詢問上師:「您能夠好心向我解釋您為何這麼做嗎?這不是像經論中所述一般。」或者是「您要求我做這個,可是我不能。對我來說真的行不通。您可以解釋一下為何您要求我做這個?」或是你也可以簡單地說:「我很抱歉,恕難從命。」只要你以禮相待。

在時輪密續中提及,如果與上師相處有所困難,或者在領受灌頂之前沒有確實檢視上師,或是發現上師真的不夠資格的話,那麼就友善地保持距離,不要輕視詆毀上師。只要保持距離就好。總之,即便死亡或生病,無論臨終或患疾,這些都不會成為打破與上師維持緊密聯繫的原因,這就是三昧耶之意義所在。是你的態度破壞了它。

接下來說到,三昧耶,這種緊密聯繫,提及不該向尚未成熟者透露隱藏或秘密法教,這部份是不太容易去理解的。若只就表面意義而言,是說不要向未領受灌頂者宣講任何密續教材。此種預設前提是,每個領受灌頂者,都已經受到上師極盡的檢視並視之為合格—上師認定弟子已具足資格—在此之後上師才給予灌頂。但這在當今時下幾乎無能完成。也就是說,即便某人參加了灌頂法會,亦不代表其有資格進行密續修持,或對法教真感興趣(這些人其實只是想要為了獲得灌頂而參加法會而已)。所以,誰是成熟者?誰是未熟者?對我們來說都不易知曉。

其次,再怎麼說,現在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公開的。沒有什麼是真正的祕密了。所以對此,達賴喇嘛尊者開玩笑地說到,儘管有些法教提及其不該被撰寫或印刷出來,可是你不但能發現這些法教的印刷本已出版成冊,甚至人們還會在開頭寫下:「請勿翻印」的字樣,這真的令人啼笑皆非。所以尊者說到,既然資訊隨手可得的話,那最好是正確訊息,而非錯誤訊息。

所以我認為我們該如何把這種緊密聯繫付諸實現,這檔事真的不好理解。但我認為對此有條指導方針—至少我個人嘗試去遵循,可是若要下筆成文或放在網路上說明的話也是頗有困難的—以個人互動而言,這個指導方針是來自密乘支分戒中的一條誓言,即婉謝在毀謗密宗見行之聲聞外道者中居住滿七日。此處重點不是他們屬於上座部或小乘佛教派系的修行人士。這絕非重點所在。此處關鍵點是,如果對方是那種會阻擾你在密續大乘道上為了證悟而努力,並說出「這是愚蠢之舉」的嘲諷,還告訴你「只要為了自我解脫就好」之類的人,若你還花時間與他們相處的話,那麼你就會對密續修持生出退轉之心。

以此為基礎,我覺得針對這種三昧耶有幫助的修行方法,即是強調翻譯為「秘密(gsang)」字詞的一種方式。秘密可以意味著隱藏或私密。因此,至少我嘗試去遵循的一條指導方針就是—不要向那些僅會嘲笑或無法理解的人宣揚你的密續修行。侷限自身守持,只與其他密宗修行者討論。如果你告知那些對密乘沒興趣的人,他們可能會嘲笑你、阻擾你,認為這是瘋狂之舉。(同樣的道理可適用於你所擁有的唐卡,畫面上各式各樣的雙身或赤裸形象等等,若一旦讓任何人進入你的住所都可以見到時,對方可能會提出困難問題或產生誤解,特別是孩童。)所以你必須私藏守持。你可以置之於禪堂廳室或私人房間,這樣就不會每個人經過進屋時看見到它。

此外還要守持鈴杵,這也一種三昧耶。雖然擁有這類法器很好,但主要強調之處即須記住它們所代表的意義。鈴代表空性的辨明意識,杵則代表體悟空性的大樂自覺。

帶罪而死

如果我們臨終時帶著各種違犯過失等等的話,那麼假使我們還有時間與意識自覺,當然自生引發是最好的方式。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就需要應用四力:

  • 懺悔力—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並且對此感到後悔。
  • 決斷力—付出堅強決心或承諾在將來與來生,絕對不再重蹈覆轍。
  • 對治力—重申加強基礎部份,例如進行皈依與發菩提心。
  • 依止力—善用淨除之力,例如金剛薩埵咒語修持。

但是正如達賴喇嘛尊者所解釋的那樣,儘管在無上瑜伽續中,我們進行類似於死亡、法性與生有的中陰修持—順帶提及,這些法教都是屬於無上瑜伽續的特有部份(你不會在初階三乘次第中見到)—然而,當我們真正處於臨終當下時,對多數人來說,要試著去進行我們平時在儀軌修持裡的那些精細觀想過程,是不切實際的。那些步驟太複雜也太困難,甚至還會讓你處於壓力狀態,(因為:「天啊,我不能完全正確地做到!」)所以,無論你生前做過什麼樣的修持,那股力量都會繼續存在著。但是一旦你即將死亡,最好的思維就是抱持菩提心—「願我能持續努力邁向證悟,得以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此舉將會包括來世擁有寶貴人身、與師相遇,以及具備各種機會能夠持續修道前進。在死亡之際,這是一種更加穩定的心靈狀態。

明顯可見,如果當我們死亡時,無論是在睡夢裡、無意識中還是因突發狀況,我們當下的一切思維與心靈狀態,都將會對我們的來生產生巨大影響。同樣重要的,還有我們一生中最佔主導地位、出現最頻繁的那種心靈狀態。實際上,在道次第中進行的主要禪修之一,就是思惟投生下三道的情況,認真對待我們未來的生命將會是什麼樣子,在一天結束之際,藉此反思每日有多少次是持有良善心態,又有多少次是陷入惡劣心態。對於他人的慈悲念頭出現多少次?對於他人的憤怒、貪婪、忌妒與負面想法又出現多少次?其實就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每天我們都會發現到,所造投生惡趣之因要遠比善道更多。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禪修方式。所以,這就是要讓我們最頻繁出現的思維、最習以為常的想法,進而成為良善積極一面的重要之處。但這並非易事,因為在無數生世當中,我們大多沾染惡性而習以為常。

當你陷入車陣中時,你對其他車裡的人會出現多少次的關愛與慈悲念頭?你對他們與塞車情況,又會出現多少次的厭惡想法?最後得出的答案將會適切地表明我們死後的去向為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