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菲主义,已经写得够多了。然而不幸的是,这却提供了足够让人困惑的一种状况,对那些已经亲密接触其真正的教义和实践的人,这一点很难解释。这一篇简短的论述努力驱散一些误解,满怀希望地呈现一定层次的明晰,并呈现一些常用的词汇。正如所有概要性的介绍,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对苏菲主义的全面描述。这里介绍的词汇是波斯语口语和书面语中完整的一部分,而非苏菲主义所独有。
苏菲主义的概念
“苏菲”一词在西方语言中用来指“艾尔方”(erfân,认知),也发音作irfân。这个波斯语汇派生于阿拉伯语词根ARF,借入到波斯语中,同样还有词根ma’refat,具体意思是“认知、得到完全理解的知识、意识和觉悟”。这后面的表述指最终的结果和追寻者(sâlek)经历灵修之道(tariq,塔里格,道乘)时的目标。灵修之道本身可以被描述为个人的训练规范,通过直接启迪和修行进行净化,以获致完全的潜能和觉悟。
正如“启迪”(initiation,实习、实践训练)一词所暗示,苏菲教义不会通过教科书或者其它记忆性的知识而形成。反之,通过赞念(zekr,则克尔恢复安适)和凝念(tamarkoz,专注与沉思)而心怀渴慕(talab,不屈不挠的渴求、渴望),它通过灵修之道上的个人经验而获致。对“艾尔方”的启迪主要是个人的,追寻者投身于赛热和苏路尅(seyr-o soluk,本意是解决和寻觅,指沉思和转化的阶段,感知上的动)。追寻者这个时候在灵修之道即塔里格上得到导师(pir,皮尔,本意是年长,象征着智慧,用于灵修老师、引领者或者导师的匿名头衔)的指引。这些导师在别的老师的指引下,自身业已经历了这些体验,在这条延绵不断的传承链条上,将根本知识或者真理传递给追寻者,代代相传,形成一个历史世系。
苏菲启迪和灵修之道
教导方法是“启迪(实践训练)和直接功修”。它的教导材料基于苏菲主义的基要原则,这是经过数世纪的人类体验形成的,为了达到神智(ma’refat,麻勒法特,觉悟):“对纯粹知识的认识”。沉思和改变通过对真正自我的发现而开始,通过在包含一切、遍知一切、绝对知识和纯粹属性、或者“与主合一”(towhid,认主独一,独一性)的泯灭(fanâ,法纳)而终结。绝对知识被理解为对宇宙现象的认识,它包括共同的语言和关于“纯粹的内里的存在”,即存在(hasti)、纯粹永生不灭的存在(al hay)、真理(al haq,真实)、安拉(Allah,真主)的本质::《古兰经》(第二章,第二百二十五節)說:“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永生不灭的,是维护万物的”。
苏菲教义基于人类历史上所有宗教潜藏的概念和公共性以及灵修之道之上。1400年前,它的官方教义是公元七世纪在伊斯兰教之下开始的,但是它的基要原理为伊斯兰教前所有时代的世界诸宗教所共享。对这些原理的共享和对人类高尚价值的包容、苏菲主义中“纯粹的内里的存在”的意义和神圣属性,是其被信奉者称为“宗教之现实”的原因。因此,所有先知的教义,包括摩西、佛陀、耶稣、以及穆罕默德,在苏菲主义的基要原理方面,都被认可、尊重、追随。
灵修之道上通往觉悟的第一步是认识自我之“我”,因为伊斯兰教的先知宣称:“真正认识的自我者,认识真主”(man arafa nafsohu faqad arafa rabbohu)。真正的自我之“我”,没有因为习得的层层自我中心感所造成的痼疾,乃是神圣的,寻道者对的“纯粹的内里的存在”认识,怀着真正的心的呈现(hozur-e qalb,内在究里的知识),能够通过完全的屈从而获致。伊斯兰教的先知宣称:“你的心是什么,你就是什么。(aleyka be qalbeka)”。于是,“心的在场”指的是,为了达到“与主合一”(towhid,独一性)和正如在“万物非主、唯有真主”(lâ elâha‘ellallâh)所表述的“人神不分”的状态,充分聚焦和关注那个内在的知识,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认识状态。所有阻碍人类属性法纳(泯灭)的阶段、以及屈从于神圣属性的冷光,将导致“与主合一”,与真主的“独一性”,就像一滴水变成大海的一部分。
要达到觉悟,苏菲之道漫长而艰辛。为了在对神圣品质的纯粹的认知中融入平静与和谐,寻道者在迈步离开俗世价值的时候要步伐坚定以及不屈不挠,坚持驱散自我中心和个人属性。对寻道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是在一个不停运转的世界中持续的功干,这个世界包括那些受到强烈的自私态度和负性痼疾影响的人。对寻道者而言,任务在于不要忙于“行动/反应”和认识误导人的感觉;认识一个人自身和他人的局限;在纠正个人的自我中心感时无私地为服务他人操劳,这种自我中心感是绝大多数痼疾的根源,例如嫉妒、贪婪、愤怒、自大、自以为义、诸如此类。寻道者坚持诚挚地渴求自知自觉,自我纠正,以及发掘自己的潜能,为社会、乃至最终为人类更好地服务。这样,苏菲就在与神圣属性的纯粹性相和谐的道路上,这当中还有其它的:无私的爱和奉献、慷慨和慈悲、宽容和饶恕、为他人服务。
灵修之道的阶段
如上所述,苏非之道漫长而艰辛。它的目标和目的(hadaf,靶标)不仅是达到觉悟(认识纯粹的知识),还有根据传道做修行(功干)。修行就是离开尘世的物质价值,消除一切自私和自我中心的特性,在对被称为“神圣的属性”的纯粹认知的范围内融汇在和平与和谐当中。修行要求寻道者经历如下,最常被称为瓦迪(vâdi,阶段,相互交织的路径)。每个阶段都能够形成卷帙浩繁的解释,这里仅仅通过名字来指称:
- 渴慕的阶段(vâdi-ye talab)和获致内心平静的强烈意愿。为了冥思、专注和功干,坚持必要的训练talab(坚定不移的渴望、渴慕)是基要性的。
- 爱的阶段(vâdi-ye eshq)和奉献、渴望达到认识和“认主独一”,与神合一。
- 心怀真诚而内心满足的阶段(vâdi-ye esteqnâ),独立于、并脱离物质的价值,对神圣属性的依赖和信任状态。
- 完全从物质世界脱离的状态(vâdi-ye tajrid),远离尘世的存在和对酬劳的期待 ,浸入到对更高层次的灵性的投入中。
- 无所占有(vâdi-ye faqr),节制、满足、接收的状态。
- 泯灭(vâdi-ye fanâ),为了神圣的合一而全部自我中心感泯灭。
- 合一(vâdi-ye towhid,唯一性),与神圣的属性相合。
苏菲中的神秘主义
在苏菲主义中,当所指是真主或真理(haq) – 伊斯兰教中真主的另一个称谓 – 时,苏菲指的是“神圣的属性”,这等同于真理或真主。这些连同与“认主独一”(独一性的教义)、“纯粹的内里的存在”(hasti)、冥思、和其它的功干及概念相关的其它苏菲概念的描述,在有史以来的绝大多数典籍中处于含糊状态。它们出于这样一种情形,如同包裹在需要通过层层揭示的层层面纱之下,只有被那些真正投身于功干、而不仅仅是出于好奇的人,经过个人体验的冥思和挖掘才能被发现。
不同时代穆斯林统治阶级对苏菲大师们的对待方式同样解释了这种层次的秘密性的必要性。例如,著名的波斯苏菲大师曼苏尔·哈拉智(859 – 922年)被正统的穆斯林处以死刑,控告他亵渎神明,说了“我即真理(ana al haq)”。
这种保护性的秘密层和启迪功干联系着个体训练和学习的时而矛盾的多种方式,可能是西方学者们指苏菲乃是“伊斯兰教中的神秘教义”的原因所在。“神秘”(mystic)一词源于希腊词语mystikos(闭着眼睛观照)或者“用内心的眼睛去看”,用来指通过内在的感知来交流。
今天,关于苏菲如何观照自己的一个更为准确的意指可能是“诸宗教之精华” 。基于所有先知和宗教带来的共同的价值和基要原理,在“自我发现”、“自我纠正”以及“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苏菲训练并指导着个体。在由内在达到绝对认识的同时,通过对神圣属性的冥思和专注,寻道者经过训练,成为谦虚、献身和慈悲的服务团体。苏菲训练的这一方面让他们获得“社会的社团主导的”这样一种称呼。尽管这是真的,但这只是他们启迪(实践训练)的一个方面,他们对觉悟的渴求、由内在的认知、以及达到“认主独一”(与神圣合一)的一个方面:神圣的《古兰经》(第五十章,第十六节)说:“我比他的命脉还近于他”。
别搞错,这条路足够艰难,很多人受到感觉和欲望更加强烈地影响而误入歧途。他们未能获致净化的最终任务,他们只成为最好的演说家,但却败于功干。真正的寻道者保持着永恒的功干,通过行为而非言辞,来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