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要是对于自己态度的净化与调练作衡量:
所有修法都归为一个要点。
这边的动机是要消除我爱执。 整个修心七要文本的所有各个方面,以及所有其他修心文本的目的,都是为了克服自私和自我关注。我们知道我们是否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的修行是否成功实现以下目标:减少我们的我爱执。如果减少了,那么我们就有进步。
但我们所说的进步是什么意思? 当我们讨论修道的进展时,我们必须明白它不是直线的。我们是生活在有机世界中的有机生物,事情不会以直线方式发生,例如事情每天都会越来越好。我们有系统地介绍道次第、五道、十菩萨地等等,所以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我们的进步也该是如此。当然,我们确实能从一个阶段进展到下一阶段,但并不是说我们每天都会取得稳定的进展。有时我们的练习会进行得很顺利,有时则不然。要明白这是完全正常的,我们不应该灰心,也不应该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所有禅修指导都强调这一点。我们要看长期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我们做什么练习都会减少我们的自私,即使可能每天都会上下波动。这是我们修行正确的标志。
因此,我们在日常修行时的主要愿望必须是克服自我中心的考虑和自私。如果我们修寂止是为了培养稳定的心态,那么目标必须是要获得专注力和正念以免自己变得自私。 仅仅专注于呼吸以获得完全的专注并不是目的。非佛教徒一般都是这样修寂止的,虽然它确实有很多额外的好处,但最主要的作用是让我们能够保持注意力,所以当我们陷入“我,我,我”的想法时,我们能拉回来关心他人。
从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梵文:Bodhisattvacharya-avatara)的结构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有关改变对自我和他人态度的教言,是包含在禅定章当中。禅定应该要更好地翻译成“稳固菩提心与珍爱他人的心”,因为这就是我们想要专注的目的。 如果我们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寂止修习是否正确—换句话说,我们会越来越关心他人。 我们可以将这项原则应用到我们所有的实践中。 如果这些实践中的自我转变是让我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更专注于帮助他人,那么我们就做得很好了。
法本继续说道:
在(自他)两种证人当中,我是主要证人。
要知道我们是否有进步,我们可以有的两种见证人是其他人和我们自己。我们主要是靠我们自己。其实,我们不需要问老师或周围的人修得是否正确。 我们了解自己,因为我们可以从内在的迹象看到,所以论述里说我们自己可以见证我们是否已经实现了五个伟大的迹象。
伟大的第一个标志是心胸宽广,通常被翻译为“伟大的心灵”,它指的是心。 梵语是摩诃萨埵(mahasattva),我们可以在《心经》中看到它。我们是否是个以他人而非自己为中心的人,一个有着伟大心胸的人? 其他人无法真正告诉我们内心发生了什么,我们必须审视自己,看我们是否主要都是考虑他人。如果有一个美味的蛋糕当甜点,我们会想房间里的其他人能享用它该有多好,还是在想我们有多喜欢那个蛋糕,希望没有人来要。当商店或电影院排队时,我们是希望前面的人能得到好座位,还是想走到前面为自己争座位?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我们不能欺骗自己,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状况。
这边不要产生罪恶感或评判。我们不是要想,“我的行为很自私,所以我是个坏人”,或者,“我做得不对,我太蠢了。”不要作道德判断,没有人说我们应该考虑别人而不是自己。佛教中没有「应该」的概念。 为他人想会更有益; 它造成的问题和痛苦更少,就这么简单。
在修施受法之前的阶段,我们要思惟我爱执的过患、以及珍惜他人的利益。它基于这样的认知:自私的行为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问题。当我们感到沮丧并为自己感到难过时,那只会放大我们的痛苦。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打电话给某人或尝试帮助别人,那肯定会让我们感觉好一点。看到利弊得失然后决定我们要哪一个,这很简单。当我们训练我们的态度时,我们需要摆脱的是罪恶感和道德论断,否则整个过程可能会变得相当扭曲。这是伟大的第一个标志。
伟大的第二个标志是接受正面行为的训练。再一次,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是否正在以任何负面的方式行事。我们对于十种负面行为的理解需要相当广的视野。 不仅是去杀人;以任何方式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上粗暴的作法都是具有破坏性的。与老人一起走得太快以致他们跟不上,也是一种负面行为,这种行为是基于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如果我们采取正面行动,不伤害他人,这就是进步的标志。
第三个伟大征兆是能够忍受困难,尤其是当我们试图克服烦恼时所出现的困难。 我们自己最清楚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如何。我们是否真的努力去克服所有困难,而非在愤怒和贪婪的影响下行事?当我们在这些精神毒素的影响下行事时,我们会考虑自己而非他人。如果我们真的想为他人着想,那么我们确实需要努力去克服烦恼。
第四种伟大,就是大持戒人,基本上就是持守戒律的人。有各类别解脱戒,无论是出家戒还是在家戒,都要求我们不可夺取他人的生命、偷窃、撒谎、沉迷于不适当的性行为、以及饮酒和其他麻醉品。然后我们又有菩萨戒,它使我们避免做出妨碍我们帮助他人的各种行为。最后,我们有密宗戒,要避免那些为透过密宗之道证悟产生障碍的行为。理解这个意图很重要,因为并不是有个上帝说“你不可这样做”,我们只是在服从它,不能提出任何问题。那不是佛教,佛教不讲义务发誓。但是,如果我们希望能够获得佛果以利益他人,那么我们可以采取这些建设性的行动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思考一下负面行为以及它们将如何阻止我们帮助他人。然后,如果我们发誓,我们也需要成为自己的见证人,看看我们是否遵守誓言。
第五种伟大是大瑜珈士,或者说完全与菩提心合一的人。 这是一个在心灵、心绪和行为都完全与菩提心结合的人。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知道我们是否是这样。 我们需要特别小心,训练时不可感到骄傲,心想:「我正在帮助别人。 我在医院度过了很多时间。 我真是菩萨啊!」认为帮助别人因此我们有多伟大,这是一个明显表示我们做得不对的迹象。 确实,这都是由于我们的老师和伟大的传承上师们的启发,但这也不表示我们该想,「我什么都不是,只是一条虫子」。 我们需要保持平衡。以平衡的方式努力且不骄傲,这是进步的标志。
还有许多其他进展迹象。一种是思惟我们宝贵的人身,并感到若浪费了这个帮助他人的机会会是灾难。同样,当我们不那么热衷于今生追求财富和财产,而是寻求使我们的未来生活有利于帮助他人的条件,那这是一个好征兆。当然,我们今生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质条件和有利的环境才能帮助他人,但我们绝不能将这些本身视为目的。我们需要有长远的眼光,着眼于所有通往正觉的生生世世。在所有这些过程中,如果我们想要帮助他人,我们需要适当的环境。我们的目标应该与帮助他人的想法交织在一起,例如有足够的钱来帮助穷人,或拥有够大的房子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住宿的地方。
如果我们确实对物质追求感到厌倦,主要目标都是从烦恼中解脱出来,那这肯定是一个好征兆。这意味着我们并不执着住在某个地方或要与某些人在一起,因为我们看到无论我们在哪里或与谁在一起,都有类似的优点和缺点。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或与谁在一起,总是存在着陷入执着和排斥的危险,这会阻止我们真正帮助他人。这并不是说我们与人或环境没有联系,只是说我们的联系是基于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而不是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
见到没有人是特别的,实际上让我们见到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没有人比其他人更好。 这有助于我们保持一种平等、平静的态度,这样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或与谁在一起,我们都可以全力以赴地帮助那个人。我们可以从一些伟大的喇嘛身上看到,与他们在一起的人,在那一刻似乎成为了他们最好的朋友;他们以饱满、开放的心态对待他人,但没有人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教义在我们心中扎根的另一个迹象。
如果我们到上师跟前时,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也是一个好征兆。这意味着我们内心真诚且放松。一般来说,如果我们的心绪很好,不总是起伏不定,这是非常好的迹象。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回应他人。 如果我们需要以某种情感来响应,那么我们当然不应该面无表情地坐着不讲话。我一直记得我姐姐的一件事,她一直给我很大的帮助。我在印度待了几年,然后回到美国并和她一起度过了一段时间。过了一会儿,她的评论是:“你太冷静了,我都快吐了。”仅仅保持冷静而不做出反应并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我们应该对他人充满热情和活力,而不是仅仅像一尊雕像。平静是在内,不在外。
法本继续讲道:
假如我能持续依靠修心而只生起欢喜
这条的意思是,即使我们遇到困难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态度转变为平和、快乐的状态,而不感到沮丧。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以自己作为见证人,知道我们是否能做到—那么我们的修行就是正确的。
西藏人喜欢接地气的例子,所以他们说,晚上没茶喝的时候,与其难过,不如庆幸自己不用半夜起床尿尿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巧从好的方面而非负面的方式来看待事情。 这样当事情不按我们的意愿发展时,我们就不会那么沮丧。当我们能够自然地做到这一点时,就是一个好征兆。
这段的最后一点是:
甚至在散乱中也堪能,那就是修心圆满的表征。
一个例子是,当我们集中注意力时开车是容易的,但如果我们也能在完全分心时开车,那么我们就算是很会开了。 同样地,当我们专注并且情况平静而轻松时,可能很容易放弃我爱执并想到他人。当我们帮助某人上火车时,没有人群又有足够的时间,是一个状况。但如果汽笛响起,火车即将出发,而仍然有一群人需要上车,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是否仍然有兴趣确保每个人都能上车,或者我们只是推开别人以确保我们上车? 即使在这些令人分心的情况下,我们主要关心的仍然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态度就真的改变了。 这是第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