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种约束的修行(誓言)

第六要

第六要包括十八种修持,使我们与这种态度训练紧密结合。第七要则包含二十二种净化法来训练我们的心态。这清单很长,但它们也是如何减少自私、多关心他人的绝佳指南。我将详细介绍每一点,这会有帮助,也是必要的,因为藏文表达得相当晦涩难懂,除非我们得到明确的解释,否则很难理解在讲什么。

梵文三昧耶(藏语为dam-tshig)指的是形成紧密联系的修持,它将我们与训练心态紧密相连。当中有些是我们需要避免的事,有些则是我们需要采取的行为。

 (1–3)恒常修学三总义

三个要点中的第一点是,(1)不违背诺言。 对此的一种解释是,当我们训练心态时,我们必须小心,不要忽视诸如克制十不善行之类的事情。人们可能会觉得:“我是菩萨行者,我可以为所欲为”,但这是不对的。 

这是一个困难但有趣的题目。一个有争议的例子可能是酒戒,这是居士别解脱誓言(波罗提木叉戒)之一。 我们可以说:「我是菩萨,我正在努力帮助别人。在我的国家,喝酒是一种社会习俗,所以如果我不和朋友一起喝酒,他们就不会开放或接受我。 我要忽略这个关于避免饮酒的教诫,因为我想帮助别人。”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是一种适当的思维方式,但我们要小心,不要因为我们喜欢喝酒而将其用作饮酒的借口。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非常小心,这种心态不能用来掩盖一种想法,就是佛关于饮酒的教义是愚蠢的,我们不同意。

一般来说,有些事自然就是负面的,每个人都需要避免。如果我们要实现目标,那么我们要知道那些佛陀建议我们避免的事。杀生是一种自然负面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这样做。饮酒看状况可能是自然恶或非自然恶,但无论如何,如果我们想克服愤怒、贪婪、执着、愚昧等烦恼的影响,那我们需要避免饮酒。为什么? 只是因为它使我们更容易受到这些负面的情绪的控制。基本上这是我们的选择!这取决于我们一生中想要做什么。 如果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克服这些有害的情绪,好让我们能够更造福他人,那我们就需要避免饮酒。如果我们不在乎,那么我们就为所欲为吧。

我们需要始终对自己诚实,并检查我们作社交饮酒的动机。我们真的了解佛陀关于酒的说法吗?为什么?和朋友一起喝酒真的是帮助他们的最佳方法吗?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让我们变得一样放松,又没有副作用?如果我们的动机是帮助我们的朋友放松,那么我们当然可以找到其他方式,不一定要跟他们一起喝酒。如果我们已经发下各种誓言,例如不饮酒,那很重要的是不去打破它们。 

当我们训练自己以利益他人时,必须在心理和实际层面上进行。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做供水并想象布施别人东西,但不必在物质层面上做任何事情。有些人喜欢用大脑做所有事情,只靠观想;他们觉得不必作大礼拜或曼荼罗供等实体修行。 这个第一点也解决了这种不平衡问题。我们要弄清楚大礼拜和供曼荼罗与日常生活的实际关系。仅仅供曼荼罗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布施。我们应该为他人提供我们所能提供的一切,包括我们的兴趣、时间和精力。大礼拜也是一样:只礼敬佛像而不敬父母、朋友和其他人,这是不好的修持。所有这些也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三点中的第二点是(2)不放纵颠狂。 颠狂的行为将是做一些彻底荒谬的事情。 这就像穿着迷你裙去参加一位高僧的传法,什么都露。这将是夸张,超越礼节的。 如果我们致力于大乘修行来训练我们的心态,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认为我们可以做一些狂乱的事情,例如乱丢垃圾或污染环境。我们也不应该认为我们不会受到伤害,想着我们可以将有害的情况转化为正面的情况。另一件狂乱的事是在我们的行为当中伪善。当我们与其他人在一起时,在外表现得很好,但在家里我们却像在非洲狩猎一样杀蚊子。这就太离谱了!

第三个要点是(3)不堕于偏私,即只对我们的朋友和亲人修心,而忽略与我们实际上有矛盾的人。如果我们要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需要与困难的情况和困难的人一起工作。藏人经常讲的偏袒的例子是,如果地位较高的人骂我们,我们可以感激地接受,但如果地位较低的人骂我们,我们就会生气和不悦。我们通常会对老板保持耐心,否则我们可能会失去工作,但对职位较低的人就没耐心。 

在藏族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与朋友和亲戚一起修行比与陌生人修行更容易。 然而,许多西方人的看法却恰恰相反。 我们经常发现与亲戚一起时修心要困难得多,因为他们比陌生人或朋友更让我们烦恼。 说到不偏袒,当然是两方面的,对两类人都要平等修。

 (4) 转变自己的动机,但保持行为正常。

这是说我们需要保持正常的行为。虽然我们可能努力对每个人产生同情心,但如果我们在别人面前哭泣来表现我们的同情心,可能会显得自命清高。 显然,如果一个受苦的人来安慰我们,而不是我们去安慰他们,那就太可笑了!这里的重点是不要放纵我们的强烈情绪,也不要在不合适的时候表现出来。 

我想我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澄清这点。当我们与向我们讲述悲伤故事的人在一起时,我们要做出某种表示来表达我们的感受,而不是面无表情地坐着。当表现出同情的身体迹象时,例如用手臂搂住他们,那对他们是否感到舒服保持一点敏感会有好处。有些人可能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来哭泣,但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别人为他们感到难过而有防卫心。这就是为什么施受法的练习应该始终在私下进行,不要让其他任何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许多人开始接触佛教,在手臂或脖子上佩戴念珠,好像首饰一样。他们可能会一看到有问题的人就说:“让我们聚在一起念六字大明咒!”但这可能会让人感到厌烦,或者他们会认为我们疯了。我们保持正常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在心里默念咒语,不需要大声喊出来,当我们和其他人在一起时,我们不需要手里拿着念珠。

然后是整个治疗师的行业,人们常会戏剧性地表演用手发功等等。藏人说,这只会带来干扰,因为当它不起作用时—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们彻底出丑。在佛教中,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施受法,正如刚才所提到的,我们从不跟别人谈论它。如果它有效,我们不会说:「哦,我这么做是为了你! 请付钱给我或感谢我!」之类的。 如果不起作用,那么我们也不会出丑。 

保持正常,这样就没有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即使是饭前的祈祷之类的,最好还是在心中默默地做。如果我们和其他佛教徒在一起,那是一回事,但如果我们和非佛教徒家庭在一起时,吃饭开始就念“嗡啊吽”,可能会引起不好的感觉。

 (5) 勿说他人失。

藏人常说,不要在盲人面前说他瞎。 如果某人不是很聪明,你不要说他蠢。 这个人知道他不聪明,我们不必强调这一点。这很有趣,因为我们得讨论幽默和讽刺的话题。我们可能会狠狠讽刺别人,我们可能会觉得这很有趣,但实际上我们可能会严重伤他们的心。有些人甚至认为互相讽刺是友好的表现,但在这里我们必须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以及其意图是什么。 

在美国,人们很爱讽刺,互相取笑对方的大鼻子或丑陋的老婆。有一部闹剧,人们从楼梯上摔下来,每个人都笑了。派砸到脸上,每个人都笑了。然后我们有暴力漫画,猫被大铁锤砸碎等等。 那可是给孩子们看的!我们想起来不觉得很怪吗。 

不管怎样,虽然我们可能认为谈论别人的缺点、讽刺等是无害或有趣的,但事实上这确实伤了别人的心情。

 (6) 勿思他人过。

这是说,我们不应该找别人的过错,或是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过错时不断地批评。 例如我们与灵性导师的关系,需要关注导师的优良质量,因为这些特质会激励我们。我们不会否认老师的弱点,但我们也不该专注于它们,因为那只会让人沮丧。 如果我们看到老师的缺点,我们会被指示:看它们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投射。例如,如果我们的父母没有给我们足够的关注,我们可能会认为老师也没有给我们足够的关注,即使这只是因为他很忙,经常奔波。如果我们清除了自己所投射的过失后,发现仍然存在一些真正的过失,那我们就不要盲目地否认它们,但还是专注于正面的质量,而不是这些负面的。

然而总的来说,这种方法适用于我们与每个人的关系。 如果我们想帮助别人,专注于他们的缺点以帮助他们克服之,那是一回事,但通常我们会对其他人的缺点感到不快。如果我们专注于他们的优点,就会激励我们正面地想他们。我们要培养珍惜别人的态度,抱怨别人的缺点是没有帮助的。 

通常,我们对最亲近的人最挑剔。例如,许多人期望他们的孩子或父母是完美的,如果这个理想没有实现,他们就会变得非常挑剔。由于没有人是完美的,因此专注于他们的优点而不去挑剔他们的弱点是一个更好的策略。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对他人有比较实际的看法。

 (7) 清净自己最粗重的烦恼。

无论是愤怒、贪着还是嫉妒,首先我们应该努力去克服最困难的情绪问题。 我们的各种烦恼阻碍了我们帮助别人,所以我们需要诚实地检视自己,看看我们最大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正如施受法所说,我们不要害怕面对它,而是要正面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学习很多方法,有些方法有些时候管用,有些方法在其他时候管用。重要的是我们有多种可以使用的方法。 

我们一再被教导说要以自己为主要证人,因为我们最了解自己。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内省。当然,很多人都做不到,还是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其行为自私或愚蠢,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然而,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这种诚实的回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需要人与人之间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如果我们请求某人帮助我们学会对自己发生的事情更加敏感,我们就不会因为他们告诉我们的事情而生气或有防卫心,即使我们真的不想听到这种话。尽管如此,即使我们求助于最好的朋友来评价我们,他们也不是主要证人。他们可能会给我们线索,但我们需要检查自己,看看他们所说的是真是假。

 (8) 断舍对成果的希求。

对成果的希求指的是希望透过帮助别人得到某种回报。要戒除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我们帮助他人的背后,常常隐藏着非常微细的烦恼情绪。可能不像「我帮助你,是因为我希望你以后帮助我」那么粗俗,但我们常常希望得到赞赏、感谢或爱作为回报。有时我们只是想感到被需要和有用,像如果我们是一个有成年孩子的父母时。我们需要检查我们的动机是否夹杂着一些我爱执,因为如果是这样,而对方说:“我不需要你的帮助”,或者不感谢我们,那么我们就会感到不悦。 

某些形像可能会有所帮助。例如,我们有时表现得像狗。我们回到家,我们的狗正在等着我们拍拍它们的头。 这是不是我们为某人做了某件事之后的样子呢? 我们等着他们说:“你为我做的事情真是太好了,非常感谢!”即使我们得到了感谢,但这能带来什么结果呢?如果我们注意到自己等着被感谢,那么我们要想起一只狗在等待被拍头的画面,看看我们是不是很傻。 如果我们要为他人做事,我们就真的应该只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做。 

这可能有点微妙。这就像父母为孩子做了一切—衣服、房子、饮食等等—然后会发生什么事?通常,孩子根本没有注意到或感谢它,只是利用这些,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身为父母,我们想要什么?我们是否希望我们的孩子每次拿衣服给我们洗时都要感谢我们?这完全不切实际!在很多方面,如果孩子承担一些责任,表现得成熟、体贴,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感激之情。虽然我们想帮助别人,但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变得依赖我们,或让他们不断地利用我们。如果我们的帮助让别人依赖我们,那对于对方就不是太有益处。

 (9) 舍弃有毒之食

这是指我们的修行被我爱执的毒所渗透。即使我们有正面的想法或参与建设性的行动,如果我们感觉到其中夹杂着我爱执,建议就是放弃它,纠正我们的动机,然后重新开始。如果我们为别人做某事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被需要和被欣赏,那么这种积极的行为就会被我爱执所毒害,因为我们正在从中寻求对自己的肯定。 因此,退一步并纠正我们的动机是件好事—同样,我们必需对自己非常诚实。 

需要注意的迹象之一,实际上也就是「烦恼 (令人不安的情绪)」的定义,当这种情绪出现时,它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因此「恼,不安」)并失去内心的平静。 这也可能会导致与我们在一起的其他人也感到不舒服。 也会导致我们失控。 

这种内心不舒服或不安的感觉可能非常微妙,「不安」这个词可能太重了。寂天说,当我们的手从脚上拔出尖刺时,我们并不指望脚会感谢手,因为它们都是相连的。同样,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没有必要小题大作或抱怨。如果有脏盘子需要洗,只需清洗即可。我们可以内心平静地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带着怨恨去清洗它们,心想:「你这么不爱干净,为什么我总是要跟在你后面清理? 但我正在训练成为菩萨,所以我最好去做。」这是一种有毒的态度。 

其他的修心典籍建议我们不要期望我们帮助的人会做任何好事作为回报。如果我们内心对发生的事变得敏感,内心就会有轻微的不安,这表明我们的行为受到了我爱执或其他烦恼情绪的影响。这些烦恼可能会让我们向对方讲:“我洗了你的盘子!”但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么说呢?如果我们很敏感,我们可能会在说话之前注意到内心有些紧张。这可能非常微妙,但透过练习,我们可以注意到存有无意识的我爱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练习,但却是必要的。 

正面行为有两种:一种是夹杂着迷惑(即我爱执)的行为,另一种则不是。正面的行为与我爱执结合,是获得好的投生(善趣)的因,但它仍然维持着轮回。另一方面,不掺杂迷乱的正面行动可以累积实现解脱和觉悟的正面潜力。我们已经从先前的正面行为建立了具有正面潜力的网络,我们需要加强这些网络。正面的潜力成熟为快乐,但如果它与迷惑混在一起,那么它就会导致变苦—快乐不可能持久,或者它会引来不快乐。 我们的目标是在不带有迷乱之下,加强我们的正面潜力网络。

 (10) 勿把恶念当作值得坚持的事。

这是说我们不要把心中的主要干道用于烦恼,而是该用于积极的想法和珍惜他人。一旦愤怒、贪执或我爱执生起,不要跟它玩—立即停止它。如果我们想,“好吧,我对自己放松一点,我生点气还不算太糟糕”这意味着我们允许令人不安的情绪在干道上行驶。于是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直到他们接管我们而我们失去控制。 我们必须善待他人,并且严厉对待我们的烦恼情绪。 

作为日常修行,仔细阅读本文中给出的清单并背诵我们的菩萨和密戒(如果我们已经受持的话)会很有帮助。它将帮助我们记住它们,并牢记作为生活指导的建议。 我们不只是阅读它们,实际上我们可以花时间思考其中的一两个,看看我们是否真的在这样做。不要念得太快。 

我们可以在早上和晚上这样做。早上,我们可以在诵戒时设定一个强烈的意图,试着遵循它们。晚上,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白天的表现。有一个关于格西·本·滚嘉(Geshe Ben Gungyal)的故事,他有一堆白色鹅卵石和一堆黑色鹅卵石。每次他遵守教诫时,他会把一块白色的鹅卵石放在一边,如果不遵守,他就会把黑色的鹅卵石放在另一堆里。 这样一来,他就对自己这一整天所做的事情了如指掌了。 

重点不是我们应该为得到了多少白色鹅卵石而感到自豪,也不是为我们拿的都是黑色鹅卵石而感到内疚,只要在作得好时为自己随喜就可以。没有必要过度自我评价,但如果我们看到自己一直表现得很负面,那我们该感到后悔并决心改进。 请记住,进步是非线性的—有些日子比其他日子更好。尽管如此,我们每天仍可以尽力以更积极、较不自私的方式行事。

 (11) 勿因被恶待而发脾气。

这是指当有人骂我们、打我们或做任何让我们不愉快的事情时,我们去报复。如果有人辱骂我们,说脏话,我们不该找更糟糕的话来反击,而只是让它过去。有几种方法可以让它过去。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了一些非常难听的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些话只是声音,是空气中的振动。 听到这些话只是心灵的另一种体验。声音的产生和听到并不是什么大事。只有当我们迭加一个二元论的,可怕的你,对这个完美的我,说了一些话时,我们才会感到不安并感到想要报复。如果我们因为感到被侮辱而去反击,那么我们只想到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菩萨戒是非常清楚的。不报复侮辱我们的人,是为了避免给他们造成伤害,并试着帮助他们。我们应该尽可能尝试使用和平手段,但若即使我们给了他们很好的机会仍不管用,我们也可以用更强大的方式来制止暴力等等。 这并不会违背我们的菩萨戒。我们需要现实一点。 

达赖喇嘛尊者经常被问到在西藏使用暴力的问题,他表示,虽然和平手段似乎不起作用,但使用暴力和恐怖主义绝对不会有任何结果。他们可以杀死 100 名中国士兵,但随后中国将再派出 200 名士兵。 中国人民有十几亿,藏人再多用点暴力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我们要变得聪明,不要只因为不想显得软弱而报复。

 (12) 勿躲在险处(伺机报复)。

伏击意味着我们想报复,我们等到对方脆弱时,以某种方式伤害他们。这意味着,当有人伤害我们时,虽然我们现在不处于强势地位所以什么都不做,但却怀着怨恨,等到他们脆弱时才报复。这一点也是关于不该报复的。尊者说得很好:如果我们不反击,我们常担心其他人会觉得这是软弱的表现,但实际上这是强大力量的表现。 屈服于愤怒是软弱的,只不过是像小孩或动物一样立即反击。我们的慈悲心、智慧和忍耐需要更多的力量!

 (13) 勿刺人痛处。

我们绝不能在众人面前指出某人的缺点,故意让他们难堪。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有效地教导人们,而不会让他们在别人面前难堪。我有一次在菩提伽耶翻译尊者对寂天《入菩萨行》的注释,当时色贡仁波切在尼泊尔,所以我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见到他了。我们见面时,他打开课文,指着课文中的三个字问我知不知道意思。 其实是很难的词,我也没有正确理解意思,所以他给我解释了。 事实上,他所指的三个字正是指的是我当时所存有的烦恼问题。这种间接的方式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方式。一些论著说,这点意味着我们应该使用超自然力量,如果我们有的话—我想这与我们大多数人无关!

 (14) 牦牛所扛的勿移给牛 (勿转移责任)。

西藏有一种动物叫“dzo”,是牦牛和牛的后代。 它确实又大又壮,比牛强多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会把适合能力强的人的工作交给能力较弱的人。 

这有几个含义。一是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不是推卸给别人。另一个是不要把我们的辛苦工作留给别人去做。或者,如果可以选择座位,我们不会把最糟糕的座位给别人,而把最好的座位留给自己。

 (15) 勿争强好胜。

这是说去剧院抢最好的座位,或是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抢最好的食物。我们总是想为自己争取最好的,而不希望别人得到。如果我们先让其他人先走,然后我们得到最后或最糟糕的部分,但不带一点自命不凡的心,那就更好了。当然,我们不该说:“噢,你拿好那一块,我拿坏那一块,我不介意!”它必须是自发的,就像父母让孩子吃最好的食物,而不介意吃烧焦的剩菜一样。 

这里还有另一个精彩的故事,也是与格西·本·滚嘉有关。有一次,他和其他一些比丘一起去参加一位施主的餐会。施主正在分发食物,当时是发酸奶,格西坐在后面。当分发酸奶(他最喜欢的食物之一)时,他变得越来越担心和不安,心想:“他分的份量太大了,剩下的不够分到我。”然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是什么,当施主终于走到他身边时,他把碗倒过来说:“我已经吃完了我的那份。”这是这点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不应该担心是否有足够的钱留给我,而应该更担心是否有足够的钱留给别人。

 (16) 勿颠倒回遮。

护身符是用来驱除邪灵的,比喻训练我们的心去珍惜别人。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自我的重要性而做这些练习,那就好像我们把护身符拿反了一样。 

例如,如果我们接受暂时的损失,知道这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我们会得到更大的收获,这就是颠倒教授。对我们想要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表现得谦虚并非常体贴,因为我们希望他们将来能帮助我们,这也是以颠倒的方式使用这种训练。另一个例子是因为我们希望人们喜欢我们而练习。那么最终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加强我们的我爱执。

 (17) 勿令天神沦为魔。

这又是指不可将我们的修行与我爱执结合,以一种「我比你更神圣」的态度来修行佛法,产生了自以为是和傲慢。这就像在禅修时在外面立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请勿打扰! 里面有伟大的禅者!” 

藏人以闭关三年为例,最后人们就会认为我是喇嘛,我就会得到弟子、名誉和供养。保持谦虚非常重要。正如一位修行人所说的:「当我在经文中看到各种过失和缺点时,我认出了自己的缺点和缺点;当我读到经文中的优点时,我也认出了别人的优点。” 这完全符合我们训练态度的意义。

 (18) 勿为己乐而希求他人苦。

这方面的例子包括希望我们的商业竞争对手失败,好让我们取得成功,或者希望我们办公室的人退休,以便我们能够升职,或者希望我们富有的亲戚很快去世,以便我们可以继承他们的钱和财产。我们不应该希望别人遭受不幸,只为了我们可以利用,而应该庆幸并希望别人长寿,能享受他们的金钱和地位。 

第六要的十八种实践誓言到此结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