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種約束的修行(誓言)

第六要

第六要包括十八種修持,使我們與這種態度訓練緊密結合。第七要則包含二十二種淨化法來訓練我們的心態。這清單很長,但它們也是如何減少自私、多關心他人的絕佳指南。我將詳細介紹每一點,這會有幫助,也是必要的,因為藏文表達得相當晦澀難懂,除非我們得到明確的解釋,否則很難理解在講什麼。

梵文三昧耶(藏語為dam-tshig)指的是形成緊密聯繫的修持,它將我們與訓練心態緊密相連。當中有些是我們需要避免的事,有些則是我們需要採取的行為。

 (1–3) 恆常修學三總義

三個要點中的第一點是,(1)不違背諾言。 對此的一種解釋是,當我們訓練心態時,我們必須小心,不要忽視諸如克制十不善行之類的事情。人們可能會覺得:“我是菩薩行者,我可以為所欲為”,但這是不對的。 

這是一個困難但有趣的題目。一個有爭議的例子可能是酒戒,這是居士別解脫誓言(波羅提木叉戒)之一。 我們可以說:「我是菩薩,我正在努力幫助別人。在我的國家,喝酒是一種社會習俗,所以如果我不和朋友一起喝酒,他們就不會開放或接受我。 我要忽略這個關於避免飲酒的教誡,因為我想幫助別人。”當然,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是一種適當的思維方式,但我們要小心,不要因為我們喜歡喝酒而將其用作飲酒的藉口。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非常小心,這種心態不能用來掩蓋一種想法,就是佛關於飲酒的教義是愚蠢的,我們不同意。

一般來說,有些事自然就是負面的,每個人都需要避免。如果我們要實現目標,那麼我們要知道那些佛陀建議我們避免的事。殺生是一種自然負面的行為,每個人都應該避免這樣做。飲酒看狀況可能是自然惡或非自然惡,但無論如何,如果我們想克服憤怒、貪婪、執著、愚昧等煩惱的影響,那我們需要避免飲酒。為什麼? 只是因為它使我們更容易受到這些負面的情緒的控制。基本上這是我們的選擇!這取決於我們一生中想要做什麼。 如果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克服這些有害的情緒,好讓我們能夠更造福他人,那我們就需要避免飲酒。如果我們不在乎,那麼我們就為所欲為吧。

我們需要始終對自己誠實,並檢查我們作社交飲酒的動機。我們真的了解佛陀關於酒的說法嗎?為什麼?和朋友一起喝酒真的是幫助他們的最佳方法嗎?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讓我們變得一樣放鬆,又沒有副作用?如果我們的動機是幫助我們的朋友放鬆,那麼我們當然可以找到其他方式,不一定要跟他們一起喝酒。如果我們已經發下各種誓言,例如不飲酒,那很重要的是不去打破它們。 

當我們訓練自己以利益他人時,必須在心理和實際層面上進行。許多人認為他們可以做供水並想像布施別人東西,但不必在物質層面上做任何事情。有些人喜歡用大腦做所有事情,只靠觀想;他們覺得不必作大禮拜或曼荼羅供等實體修行。 這個第一點也解決了這種不平衡問題。我們要弄清楚大禮拜和供曼荼羅與日常生活的實際關係。僅僅供曼荼羅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布施。我們應該為他人提供我們所能提供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興趣、時間和精力。大禮拜也是一樣:只禮敬佛像而不敬父母、朋友和其他人,這是不好的修持。所有這些也要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三點中的第二點是(2)不放縱顛狂。 顛狂的行為將是做一些徹底荒謬的事情。 這就像穿著迷你裙去參加一位高僧的傳法,什麼都露。這將是誇張,超越禮節的。 如果我們致力於大乘修行來訓練我們的心態,那麼我們就不應該認為我們可以做一些狂亂的事情,例如亂丟垃圾或污染環境。我們也不應該認為我們不會受到傷害,想著我們可以將有害的情況轉化為正面的情況。另一件狂亂的事是在我們的行為當中偽善。當我們與其他人在一起時,在外表現得很好,但在家裡我們卻像在非洲狩獵一樣殺蚊子。這就太離譜了!

第三個要點是(3)不墮於偏私,即只對我們的朋友和親人修心,而忽略與我們實際上有矛盾的人。如果我們要改變我們的心態,我們需要與困難的情況和困難的人一起工作。藏人經常講的偏袒的例子是,如果地位較高的人罵我們,我們可以感激地接受,但如果地位較低的人罵我們,我們就會生氣和不悅。我們通常會對老闆保持耐心,否則我們可能會失去工作,但對職位較低的人就沒耐心。 

在藏族社會中,人們普遍認為與朋友和親戚一起修行比與陌生人修行更容易。 然而,許多西方人的看法卻恰恰相反。 我們經常發現與親戚一起時修心要困難得多,因為他們比陌生人或朋友更讓我們煩惱。 說到不偏袒,當然是兩方面的,對兩類人都要平等修。

 (4) 轉變自己的動機,但保持行為正常。

這是說我們需要保持正常的行為。雖然我們可能努力對每個人產生同情心,但如果我們在別人面前哭泣來表現我們的同情心,可能會顯得自命清高。 顯然,如果一個受苦的人來安慰我們,而不是我們去安慰他們,那就太可笑了!這裡的重點是不要放縱我們的強烈情緒,也不要在不合適的時候表現出來。 

我想我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澄清這點。當我們與向我們講述悲傷故事的人在一起時,我們要做出某種表示來表達我們的感受,而不是面無表情地坐著。當表現出同情的身體跡象時,例如用手臂摟住他們,那對他們是否感到舒服保持一點敏感會有好處。有些人可能需要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來哭泣,但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別人為他們感到難過而有防衛心。這就是為什麼施受法的練習應該始終在私下進行,不要讓其他任何人知道我們在做什麼。

許多人開始接觸佛教,在手臂或脖子上佩戴念珠,好像首飾一樣。他們可能會一看到有問題的人就說:“讓我們聚在一起念六字大明咒!”但這可能會讓人感到厭煩,或者他們會認為我們瘋了。我們保持正常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在心裡默念咒語,不需要大聲喊出來,當我們和其他人在一起時,我們不需要手裡拿著念珠。

然後是整個治療師的行業,人們常會戲劇性地表演用手發功等等。藏人說,這只會帶來干擾,因為當它不起作用時—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徹底出醜。在佛教中,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施受法,正如剛才所提到的,我們從不跟別人談論它。如果它有效,我們不會說:「哦,我這麼做是為了你! 請付錢給我或感謝我!」之類的。 如果不起作用,那麼我們也不會出醜。 

保持正常,這樣就沒有人知道我們在做什麼。 即使是飯前的祈禱之類的,最好還是在心中默默地做。如果我們和其他佛教徒在一起,那是一回事,但如果我們和非佛教徒家庭在一起時,吃飯開始就念“嗡啊吽”,可能會引起不好的感覺。

 (5) 勿說他人失。

藏人常說,不要在盲人面前說他瞎。 如果某人不是很聰明,你不要說他蠢。 這個人知道他不聰明,我們不必強調這一點。這很有趣,因為我們得討論幽默和諷刺的話題。我們可能會狠狠諷刺別人,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很有趣,但實際上我們可能會嚴重傷他們的心。有些人甚至認為互相諷刺是友好的表現,但在這裡我們必須審視我們所處的文化,以及其意圖是什麼。 

在美國,人們很愛諷刺,互相取笑對方的大鼻子或醜陋的老婆。有一部鬧劇,人們從樓梯上摔下來,每個人都笑了。派砸到臉上,每個人都笑了。然後我們有暴力漫畫,貓被大鐵鎚砸碎等等。 那可是給孩子們看的!我們想起來不覺得很怪嗎。 

不管怎樣,雖然我們可能認為談論別人的缺點、諷刺等是無害或有趣的,但事實上這確實傷了別人的心情。

 (6) 勿思他人過。

這是說,我們不應該找別人的過錯,或是當我們看到別人的過錯時不斷地批評。 例如我們與靈性導師的關係,需要關注導師的優良品質,因為這些特質會激勵我們。我們不會否認老師的弱點,但我們也不該專注於它們,因為那只會讓人沮喪。 如果我們看到老師的缺點,我們會被指示:看它們是不是我們自己的投射。例如,如果我們的父母沒有給我們足夠的關注,我們可能會認為老師也沒有給我們足夠的關注,即使這只是因為他很忙,經常奔波。如果我們清除了自己所投射的過失後,發現仍然存在一些真正的過失,那我們就不要盲目地否認它們,但還是專注於正面的品質,而不是這些負面的。

然而總的來說,這種方法適用於我們與每個人的關係。 如果我們想幫助別人,專注於他們的缺點以幫助他們克服之,那是一回事,但通常我們會對其他人的缺點感到不快。如果我們專注於他們的優點,就會激勵我們正面地想他們。我們要培養珍惜別人的態度,抱怨別人的缺點是沒有幫助的。 

通常,我們對最親近的人最挑剔。例如,許多人期望他們的孩子或父母是完美的,如果這個理想沒有實現,他們就會變得非常挑剔。由於沒有人是完美的,因此專注於他們的優點而不去挑剔他們的弱點是一個更好的策略。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對他人有比較實際的看法。

 (7) 清淨自己最粗重的煩惱。

無論是憤怒、貪著還是嫉妒,首先我們應該努力去克服最困難的情緒問題。 我們的各種煩惱阻礙了我們幫助別人,所以我們需要誠實地檢視自己,看看我們最大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正如施受法所說,我們不要害怕面對它,而是要正面解決這個問題。為此,我們可以學習很多方法,有些方法有些時候管用,有些方法在其他時候管用。重要的是我們有多種可以使用的方法。 

我們一再被教導說要以自己為主要證人,因為我們最了解自己。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內省。當然,很多人都做不到,還是需要有人告訴他們其行為自私或愚蠢,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然而,要從別人那裡得到這種誠實的回饋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它需要人與人之間建立真正的信任關係。如果我們請求某人幫助我們學會對自己發生的事情更加敏感,我們就不會因為他們告訴我們的事情而生氣或有防衛心,即使我們真的不想聽到這種話。儘管如此,即使我們求助於最好的朋友來評價我們,他們也不是主要證人。他們可能會給我們線索,但我們需要檢查自己,看看他們所說的是真是假。

 (8) 斷捨對成果的希求。

對成果的希求指的是希望透過幫助別人得到某種回報。要戒除它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在我們幫助他人的背後,常常隱藏著非常微細的煩惱情緒。可能不像「我幫助你,是因為我希望你以後幫助我」那麼粗俗,但我們常常希望得到讚賞、感謝或愛作為回報。有時我們只是想感到被需要和有用,像如果我們是一個有成年孩子的父母時。我們需要檢查我們的動機是否夾雜著一些我愛執,因為如果是這樣,而對方說:“我不需要你的幫助”,或者不感謝我們,那麼我們就會感到不悅。 

某些形像可能會有所幫助。例如,我們有時表現得像狗。我們回到家,我們的狗正在等著我們拍拍它們的頭。 這是不是我們為某人做了某件事之後的樣子呢? 我們等著他們說:“你為我做的事情真是太好了,非常感謝!”即使我們得到了感謝,但這能帶來什麼結果呢?如果我們注意到自己等著被感謝,那麼我們要想起一隻狗在等待被拍頭的畫面,看看我們是不是很傻。 如果我們要為他人做事,我們就真的應該只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做。 

這可能有點微妙。這就像父母為孩子做了一切—衣服、房子、飲食等等—然後會發生什麼事?通常,孩子根本沒有注意到或感謝它,只是利用這些,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身為父母,我們想要什麼?我們是否希望我們的孩子每次拿衣服給我們洗時都要感謝我們?這完全不切實際!在很多方面,如果孩子承擔一些責任,表現得成熟、體貼,我們就能感受到他們的感激之情。雖然我們想幫助別人,但我們不應該讓他們變得依賴我們,或讓他們不斷地利用我們。如果我們的幫助讓別人依賴我們,那對於對方就不是太有益處。

 (9) 捨棄有毒之食

這是指我們的修行被我愛執的毒所滲透。即使我們有正面的想法或參與建設性的行動,如果我們感覺到其中夾雜著我愛執,建議就是放棄它,糾正我們的動機,然後重新開始。如果我們為別人做某事是為了讓自己感到被需要和被欣賞,那麼這種積極的行為就會被我愛執所毒害,因為我們正在從中尋求對自己的肯定。 因此,退一步並糾正我們的動機是件好事—同樣,我們必需對自己非常誠實。 

需要注意的跡象之一,實際上也就是「煩惱 (令人不安的情緒)」的定義,當這種情緒出現時,它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因此「惱,不安」)並失去內心的平靜。 這也可能會導致與我們在一起的其他人也感到不舒服。 也會導致我們失控。 

這種內心不舒服或不安的感覺可能非常微妙,「不安」這個詞可能太重了。寂天說,當我們的手從腳上拔出尖刺時,我們並不指望腳會感謝手,因為它們都是相連的。同樣,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沒有必要小題大作或抱怨。如果有髒盤子需要洗,只需清洗即可。我們可以內心平靜地做到這一點。如果我們帶著怨恨去清洗它們,心想:「你這麼不愛乾淨,為什麼我總是要跟在你後面清理? 但我正在訓練成為菩薩,所以我最好去做。」這是一種有毒的態度。 

其他的修心典籍建議我們不要期望我們幫助的人會做任何好事作為回報。如果我們內心對發生的事變得敏感,內心就會有輕微的不安,這表明我們的行為受到了我愛執或其他煩惱情緒的影響。這些煩惱可能會讓我們向對方講:“我洗了你的盤子!”但為什麼我們需要這麼說呢?如果我們很敏感,我們可能會在說話之前注意到內心有些緊張。這可能非常微妙,但透過練習,我們可以注意到存有無意識的我愛執。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練習,但卻是必要的。 

正面行為有兩種:一種是夾雜著迷惑(即我愛執)的行為,另一種則不是。正面的行為與我愛執結合,是獲得好的投生(善趣)的因,但它仍然維持著輪迴。另一方面,不摻雜迷亂的正面行動可以累積實現解脫和覺悟的正面潛力。我們已經從先前的正面行為建立了具有正面潛力的網絡,我們需要加強這些網絡。正面的潛力成熟為快樂,但如果它與迷惑混在一起,那麼它就會導致變苦—快樂不可能持久,或者它會引來不快樂。 我們的目標是在不帶有迷亂之下,加強我們的正面潛力網絡。

 (10) 勿把惡念當作值得堅持的事。

這是說我們不要把心中的主要幹道用於煩惱,而是該用於積極的想法和珍惜他人。一旦憤怒、貪執或我愛執生起,不要跟它玩—立即停止它。如果我們想,“好吧,我對自己放鬆一點,我生點氣還不算太糟糕”這意味著我們允許令人不安的情緒在幹道上行駛。於是他們會變得越來越強大,直到他們接管我們而我們失去控制。 我們必須善待他人,並且嚴厲對待我們的煩惱情緒。 

作為日常修行,仔細閱讀本文中給出的清單並背誦我們的菩薩和密戒(如果我們已經受持的話)會很有幫助。它將幫助我們記住它們,並牢記作為生活指導的建議。 我們不只是閱讀它們,實際上我們可以花時間思考其中的一兩個,看看我們是否真的在這樣做。不要念得太快。 

我們可以在早上和晚上這樣做。早上,我們可以在誦戒時設定一個強烈的意圖,試著遵循它們。晚上,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白天的表現。有一個關於格西·本·滾嘉(Geshe Ben Gungyal)的故事,他有一堆白色鵝卵石和一堆黑色鵝卵石。每次他遵守教誡時,他會把一塊白色的鵝卵石放在一邊,如果不遵守,他就會把黑色的鵝卵石放在另一堆裡。 這樣一來,他就對自己這一整天所做的事情瞭如指掌了。 

重點不是我們應該為得到了多少白色鵝卵石而感到自豪,也不是為我們拿的都是黑色鵝卵石而感到內疚,只要在作得好時為自己隨喜就可以。沒有必要過度自我評價,但如果我們看到自己一直表現得很負面,那我們該感到後悔並決心改進。 請記住,進步是非線性的—有些日子比其他日子更好。儘管如此,我們每天仍可以盡力以更積極、較不自私的方式行事。

 (11) 勿因被惡待而發脾氣。

這是指當有人罵我們、打我們或做任何讓我們不愉快的事情時,我們去報復。如果有人辱罵我們,說髒話,我們不該找更糟糕的話來反擊,而只是讓它過去。有幾種方法可以讓它過去。如果有人對我們說了一些非常難聽的話,我們就會意識到這些話只是聲音,是空氣中的振動。 聽到這些話只是心靈的另一種體驗。聲音的產生和聽到並不是什麼大事。只有當我們疊加一個二元論的,可怕的你,對這個完美的我,說了一些話時,我們才會感到不安並感到想要報復。如果我們因為感到被侮辱而去反擊,那麼我們只想到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菩薩戒是非常清楚的。不報復侮辱我們的人,是為了避免給他們造成傷害,並試著幫助他們。我們應該盡可能嘗試使用和平手段,但若即使我們給了他們很好的機會仍不管用,我們也可以用更強大的方式來制止暴力等等。 這並不會違背我們的菩薩戒。我們需要現實一點。 

達賴喇嘛尊者經常被問到在西藏使用暴力的問題,他表示,雖然和平手段似乎不起作用,但使用暴力和恐怖主義絕對不會有任何結果。他們可以殺死 100 名中國士兵,但隨後中國將再派出 200 名士兵。 中國人民有十幾億,藏人再多用點暴力也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我們要變得聰明,不要只因為不想顯得軟弱而報復。

 (12) 勿躲在險處(伺機報復)。

伏擊意味著我們想報復,我們等到對方脆弱時,以某種方式傷害他們。這意味著,當有人傷害我們時,雖然我們現在不處於強勢地位所以什麼都不做,但卻懷著怨恨,等到他們脆弱時才報復。這一點也是關於不該報復的。尊者說得很好:如果我們不反擊,我們常擔心其他人會覺得這是軟弱的表現,但實際上這是強大力量的表現。 屈服於憤怒是軟弱的,只不過是像小孩或動物一樣立即反擊。我們的慈悲心、智慧和忍耐需要更多的力量!

 (13) 勿刺人痛處。

我們絕不能在眾人面前指出某人的缺點,故意讓他們難堪。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有效地教導人們,而不會讓他們在別人面前難堪。我有一次在菩提伽耶翻譯尊者對寂天《入菩薩行》的註釋,當時色貢仁波切在尼泊爾,所以我已經好幾個月沒有見到他了。我們見面時,他打開課文,指著課文中的三個字問我知不知道意思。 其實是很難的詞,我也沒有正確理解意思,所以他給我解釋了。 事實上,他所指的三個字正是指的是我當時所存有的煩惱問題。這種間接的方式確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表達方式。一些論著說,這點意味著我們應該使用超自然力量,如果我們有的話—我想這與我們大多數人無關!

 (14) 氂牛所扛的勿移給牛 (勿轉移責任)。

西藏有一種動物叫“dzo”,是犛牛和牛的後代。 它確實又大又壯,比牛強多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不會把適合能力強的人的工作交給能力較弱的人。 

這有幾個含義。一是我們需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而不是推卸給別人。另一個是不要把我們的辛苦工作留給別人去做。或者,如果可以選擇座位,我們不會把最糟糕的座位給別人,而把最好的座位留給自己。

 (15) 勿爭強好勝。

這是說去劇院搶最好的座位,或是爭先恐後地為自己搶最好的食物。我們總是想為自己爭取最好的,而不希望別人得到。如果我們先讓其他人先走,然後我們得到最後或最糟糕的部分,但不帶一點自命不凡的心,那就更好了。當然,我們不該說:“噢,你拿好那一塊,我拿壞那一塊,我不介意!”它必須是自發的,就像父母讓孩子吃最好的食物,而不介意吃燒焦的剩菜一樣。 

這裡還有另一個精彩的故事,也是與格西·本·滾嘉有關。有一次,他和其他一些比丘一起去參加一位施主的餐會。施主正在分發食物,當時是發酸奶,格西坐在後面。當分發酸奶(他最喜歡的食物之一)時,他變得越來越擔心和不安,心想:“他分的份量太大了,剩下的不夠分到我。”然後他意識到自己的態度是什麼,當施主終於走到他身邊時,他把碗倒過來說:“我已經吃完了我的那份。”這是這點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不應該擔心是否有足夠的錢留給我,而應該更擔心是否有足夠的錢留給別人。

 (16) 勿顛倒迴遮。

護身符是用來驅除邪靈的,比喻訓練我們的心去珍惜別人。如果我們只是為了自我的重要性而做這些練習,那就好像我們把護身符拿反了一樣。 

例如,如果我們接受暫時的損失,知道這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終我們會得到更大的收穫,這就是顛倒教授。對我們想要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表現得謙虛並非常體貼,因為我們希望他們將來能幫助我們,這也是以顛倒的方式使用這種訓練。另一個例子是因為我們希望人們喜歡我們而練習。那麼最終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加強我們的我愛執。

 (17) 勿令天神淪為魔。

這又是指不可將我們的修行與我愛執結合,以一種「我比你更神聖」的態度來修行佛法,產生了自以為是和傲慢。這就像在禪修時在外面立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請勿打擾! 裡面有偉大的禪者!” 

藏人以閉關三年為例,最後人們就會認為我是喇嘛,我就會得到弟子、名譽和供養。保持謙虛非常重要。正如一位修行人所說的:「當我在經文中看到各種過失和缺點時,我認出了自己的缺點和缺點;當我讀到經文中的優點時,我也認出了別人的優點。” 這完全符合我們訓練態度的意義。

 (18) 勿為己樂而希求他人苦。

這方面的例子包括希望我們的商業競爭對手失敗,好讓我們取得成功,或者希望我們辦公室的人退休,以便我們能夠升職,或者希望我們富有的親戚很快去世,以便我們可以繼承他們的錢和財產。我們不應該希望別人遭受不幸,只為了我們可以利用,而應該慶幸並希望別人長壽,能享受他們的金錢和地位。 

第六要的十八種實踐誓言到此結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