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的禪修環境
我們要真正投身於禪修,就需要有利的環境。 而對於什麼有利於禪修,則有著各種各樣的名錄,當然,這些通常是在進行禪修閉關的語境中做出探討或者呈現的,而我們大多數人則是在家裡進行禪修。
即便在家裡,最有助益的就是不要有分心的東西。 環境要盡可能安靜。 我們中很多人生活在車來車往的嘈雜街區,因此,在早晨或者晚上車輛往來稀少的時候進行禪修會更好,環境還要求沒有音樂、聽不到隔壁房間的電視聲音。 這些東西非常重要。 如果不可能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那麼就試著戴上耳塞。 耳塞並非必然會堵住所有的噪音,但它確實會降低噪音的烈度。
我們中很多人不具備能夠擁有一間單獨的禪修房間的便利條件。 你可以用任何可能得到的空間。 如果需要,你可以在床上禪修,這不是問題。 生活在印度的很多藏人就在床上禪修。
另一個重要的要素是擁有一間乾淨整潔的房間。 如果環境乾淨整潔,這就會影響我們的思維也變得乾淨整潔。 如果環境是凌亂的、混亂的、臟兮兮的,那麼思維會傾向於類似的樣子。 因此之故,我們在做禪修之前常常羅列的準備工作之一就是乾淨的禪修房間,並做一些供奉,即便只是一杯水。 我們想著要對所做的表現出敬意,如果我們想著邀請諸佛和諸菩薩的蒞臨,那麼我們要把他們請到一個乾淨的房間,而不是一個亂哄哄臟兮兮的房子。 即便在一個正常的心理層面,對我們的所作所為表現出尊重也很重要,把它們視為一種特殊的東西。 “特殊”並不意味著要製造一個繁紛複雜的環境,就一定要像好萊塢場景一樣滿是香火和蠟燭,而是簡單、樸素、乾淨、充滿敬意。
姿勢
在不同的亞洲文化中,人們用以禪修的姿勢多種多樣。 印度 – 藏人傳統、中國 – 日本傳統、以及泰國傳統中,人們禪修的方式都不一樣。 他們打坐的方式都不一樣,所以你不能說哪一個是唯一正確的。 印度人和藏人盤腿而坐。 通常,日本人、還有一些中國人,他 們曲膝跪坐。 泰國人則把腿放到一側。 但是對於密宗修行,我們實際上通過身體靈量在做,那麼就需要完全的蓮花座(藏文: rdo-rje skyil-krung ),但是我們絕大多數人並不處在這個修行階段上。 如果你立志要進行這種修行,那麼強烈建議你趁著年少的時候努力打完全的蓮花座,因為晚年要努力就非常困難了。 對西方人來說,如果你能夠用任何上述亞洲傳統的姿勢,這很不錯;如果不行,坐在椅子上也可以。 最重要的是背要挺直。
直接的凝視
至於眼睛,有些禪修是閉著眼睛進行的、有些則是睜著眼睛的、有些眼睛往下看、有些眼睛往上看;這取決於禪修。 通常,藏人不鼓勵閉著眼睛禪修。 眼睛閉著的時候除了更容易進入睡眠這樣一個事實外,它還容易造成一種障礙,讓你覺得為了禪修須得閉著眼睛。 如果你感覺要禪修必須得閉上眼睛,這就更加難以將禪修中所培養的融入到真正的生活中。 例如,如果我和某個人在一起說話,為了發起慈愛之情,我必須得閉上眼睛,這就很古怪。 因此,在藏人傳統中,就絕大多數禪修而言,我們保持眼睛半閉著,注意力有點散漫,眼睛往下看著地板。
禪修墊
你如果盤腿而坐,那麼挑選合適的禪修墊就很重要。 有些人只是舒舒服服地將腿放平坐著,所以腿並不會麻木。 很多藏人大師在教導的時候就那樣坐著。 但是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我們坐的時候沒有禪修墊,雙腿就更容易會麻木。 因此,你屁股底下需要有一個墊子,這樣你的臀部就高於膝部。 你需要選擇最管用的一種墊子:薄或厚、硬或軟、等等。 因人而異。 最重要的是你感覺舒服,你的墊子防止你的腿陷入麻木,因為那樣可能會非常不舒服。
很多佛法中心有硬邦邦的、圓形或方形的蒲團,但是這些蒲團對日本人的坐姿很方便,即雙腿放到下面。 硬蒲團不適合盤腿坐於其上 – 它們太高。 或許有些人可以舒服地坐在上面。 但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它們太高太硬。 如果你的佛法中心只提供禪宗的蒲團,而你要盤腿而坐,你可能會想著帶上自己的墊子。
選擇禪修的時間
大多數人來說,禪修最好的時間是,以禪修作為早上的第一件事或者晚上的最後一件事,這樣就全天做些什麼而言,分心的東西更少。 有些人早上更清醒;而另一些人晚上更清醒 – 所謂的早起的鳥和夜貓子。 你比別人更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你可以決定什麼時間是一天中最佳的。 唯一不會向你建議的,就是瞌睡的時候進行禪修。 如果你晚上很瞌睡,但是要堅持上床睡覺前禪修,你可能會在禪修途中開始打瞌睡,這根本於事無益。 同樣在早晨:如果你仍然處於半睡半醒狀態,禪修也不會很有效果。 所以,估量自己怎麼樣最有效。 大早上禪修的時候喝點咖啡或者茶之類的東西並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儘管藏人沒有這種習慣。
我的導師前世什貢仁波切講述過他在西藏密宗學院受訓的情形。 所有的僧人坐在禪修大堂,他們將在那裡睡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側身頭枕著對方的大腿(藏人在身體接觸方面沒什麼麻煩)。 清晨很早很早的時候,鈴聲響起叫醒他們,而他們就會起來開始禪修,進行唪誦等等。 但是,除非你是醫生,已經習慣了被午夜叫醒起身進行手術等之類,醒來以後立刻就進行禪修,這一點會很吃力。
禪修多長時間
你開始進行禪修的時候,禪修時間要短而頻繁,這很重要。 作為初學者,努力坐下來禪修數小時,這就會變成一種煎熬。 有些地方的人們確實這樣做,但藏人通常不會鼓勵這樣做,因為如果禪修是一種煎熬,你就不想做它了! 你只是等著禪修時間結束。 所以,在開始階段,禪修五分鐘之類 – 這就夠了。 在上座部寺院裡,他們會坐著禪修和行走著靜修交替進行,這樣就不會在一段漫長的時間裡做同樣一件事。
藏人所用的類比是,如果一個朋友來看你,但他待的時間太長,你就等不及要他們離開了。 他們離開後,你就不會急著再要見他了。 但是,朋友在你想繼續想和他多待一會兒的時候就離開了,那麼你就會因為很快再見到他而欣喜。 同樣,我們禪修的姿勢、禪修的座位、禪修的時間,這都應該讓人舒服,這樣我們就樂於禪修。
確立願望
禪修前確立願望非常重要。 實際上,確立願望是建議你早上睜開眼睛就要做的第一件事。 你剛剛睡醒,還在床上的時候,可以確立今天的願景。 你可以想著“今天,我努力不生氣。我要努力更加有寬容心。我要努力對別人培養更多的正性的感情。我要努力讓這一天成為有意義的一天,而不是浪費它。”
有一個很絕妙的禪宗心印,我最喜歡的一個:“死亡隨時至,姑且放輕鬆”。 如果你想一想,它非常非常深刻。 如果你非常神經繃緊,如果你非常緊張、神情沮喪,認為死亡會隨時降臨,那麼你將什麼都完成不了。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做的不夠。我不夠優秀。”但是,如果你知道死亡可能隨時降臨,你對此輕鬆以待,那麼你就會用一種富有意義、現實的方式去做你所做,而不會焦慮、緊張和神經繃緊。 因此,努力記住,死亡隨時至,姑且放輕鬆!
我們在禪修前確立願望,即“我要努力禪修'多少'分鐘。我將努力做到專注。如果發現自己開始打瞌睡了,就要讓自己清醒起來。如果我注意力游移,就努力把它帶回來。”對此嚴肅對待,而不是僅僅說說而已 – 真正把你的願望記在心裡,貫徹到底。 真實對待願望可能會很困難。 如果你習慣了在禪修期間思考其他事情的壞習慣,即便這些事情是其它的佛法之事,這就是一個很難破除的壞習慣。 我是根據我的經驗來談的:這就是一個很難破除的習慣,所以要在禪修前努力確立正確的願望, 並堅持它 。
動機(信心)
接下來是信心。 在藏傳佛教的語境中,動機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目的:目的是要完成什麼? 標準的目的在“修行的路徑之階”(藏文: lam-rim 道次第)中得到描述。 正如道次第所描述,目的是( a )提升來世生活,(b )從轉生中完全獲得解脫,以及( c )達成覺悟,這樣你就能夠幫助其他所有人從轉 生中獲得解脫。
在考慮自己的動機時,你必須要對自己誠實,這一點很重要。 你真心誠意相信轉生嗎? 我們絕大多數人不相信,例如說“我這樣做是為了確保在下一世獲得另一個寶貴為人之轉生”,或者“我這樣做是為了完全從轉生中解脫出來”,或者“我這樣做是要達成覺悟,這樣我可以幫助所有其他人從轉 生中獲得解脫” – 如果你不相信轉生,這些都是空話。 如果我們修行禪定,以此作為我說的“佛法之光”的一部分,這就再好不過了,但是對自己真誠以對。 你不需要向別的任何人說這個,但是你對自己的動機真誠以待:“我這樣做要提升此生的東西。”這很好;這是一個合法的動機;只要你對此真誠以對。 另一方面,尊重佛教中那些真正的長遠目標,不要想著佛教修行只是為了提升此生的東西,這一點很重要。
動機的第一部分是:我們致力於什麼? 第二部分是,在它背後驅動我們朝著那個方向的情緒。 例如:“我致力於一個將來寶貴為人之轉生(目標),因為我害怕轉生成一隻蒼蠅或者蟑螂或者任何這些糟糕的狀態(惡趣),這是多麼糟糕。我確實想避免低層次的轉生,我堅信存在避免低層次之轉生的道路。”這不是一種讓人陷入癱瘓的恐懼,例如“境況毫無希望。我實在無助”,而是一種健康的感覺,“我確實不想要它,我看到有一種方法可以避免它。”和我擔心開車的時候出事一樣 – 我要小心,而不是我們被恐懼嚇壞了,所以就永遠不開車了。
動機的另一個例子是“我完全討厭、厭倦、受夠了轉生帶來的苦難(情感),我想從中脫身(目標)。”這種出離心背後的情感本質是“必須又得成為一名幼兒,從頭又要學所有東西,必須要接受教育,必須要思量如何自立。要不斷地應付疾病和衰老,這真是無聊。這就像是在一遍又一遍又一遍地觀看一部糟糕的影片。我的意思是,多麼無聊啊。我受夠了!”菩提心的動機,即為了達成覺悟,就是我被悲憫所打動:“我就是無法承受,每個人苦難都如此深重。我必須要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我能夠幫助每個人都克服苦難。”
所以,動機包括一個目標,以及我們為什麼想達到這個目的的情感原因。 動機還包括一旦我們達到這種目的,我們要做什麼:“有了這寶貴為人之轉生,我要繼續朝著覺悟努力。”當我們用一種大乘佛教的方式修行時,動機的三個層次的每一層都處在終究為覺悟努力這樣一個語境下。 第一個層次的動機是“為了能夠在覺悟的路上繼續前進,我要得到寶貴為人之轉生,因為要完成我的目標,這要花費數世時間。”第二個層次的動機是“我想從業力和煩惱情緒等之中獲得解脫,因為如果我對他們生氣、如果我執著於他們、或者如果作出衝動的行為,我就無法幫助別人。如果我感到驕傲或者自大,我就不能真正幫助別人。所以,我需要獲得個人的解脫。”最後,最高層次的動機是“我想獲得解脫,這樣我就完全知道幫助每個人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動機非常重要。 宗喀巴大師因此強調說動機是需要我們貫穿於整天、而不是在禪修期之初僅有的東西。 動機不應該只是一些花言巧語;我們要當真如此。 當真如此是什麼意思呢? 它的意思是,我們將動機內化的程度如此之徹底,通過禪修的修行,動機成為一種真實、自然的情感,因此確實真正成為我們如何進行日常生活的方式。
禪修前安靜下來
一旦我們形成正確的物理環境,確定了動機。 我們就需要安靜下來。 這通常通過某種呼吸修行來完成,例如計呼吸次數。 除計呼吸次數外,還有各種更加複雜的關於呼吸的練習。
七支修行
通常建議我們在開始階段需要培養某種正性的力量,對此,我們運用大家熟知的“七支祈請”,或者“七支修行。”在這個語境中,“支”的意思是“步驟”。
(1)懷著皈依和菩提心禮敬
第一支是禮敬,其意思是對那些達到覺悟的成就者表示尊敬;對我們懷著菩提心而致力於獲致的自己將來的覺悟表示尊敬;對能夠使我們達到那個目標的我們自己的佛性表示尊敬。
(2)供奉
第二支是做供奉,這也是表示尊敬。
(3)承認缺點
接下來是公開承認我們的錯誤和缺點。 這並不是說對我們的錯誤有負罪感;負罪感並不合適。 罪惡是對我們所做的事情揪住不放,並對我們的行為貼上“如此糟糕”的標籤,並且不放手。 這就像不把垃圾扔出去,而是一直存放在家裡,想著:“這些垃圾真可怕。氣味真糟糕。”不是這種罪惡感,第三支是為我們所犯的錯誤感到後悔 :“我為我的行為感到後悔,我盡我所能不再重犯。我盡我所能來克服我的缺點。”
(4)欣喜
第三個步驟是為別人和我們自己所做的正性的事而感到欣喜,這樣我們對自己和別人有一種更加正性的態度。
(5)請求教導
接下來,我們請求導師和諸佛給予教導:“請常賜教。我敞開心扉,樂於接受。”
(6)懇求導師們不要離開
下一支是:“請不要你走。請不要離開。我確實嚴肅認真地對待學習,確實請求您和我在一起。”
(7)迴向
最後是迴向(獻辭)。 在某種意義上講,迴向就是把能量對準一定的路徑。 我們想著:“不管是什麼正性力量,不管積累了怎樣的理解,願它能夠對我們開始所懷的願景做出貢獻。”我喜歡用的一個類比就是把我們的工作內容存儲到電腦上。 如果我們沒有把它存放在一個特定的文件夾,即“解脫”或“覺悟”的文件夾,那麼,默認設置就會自動將它存儲到“提升輪迴”的文件夾,但是,這如果不是我們的目的,如果我們想朝著得到解脫或者獲得覺悟努力,那麼我們要有目的地把它存儲到“覺悟”的文件夾。 這就是迴向。 我們持此真意,而不只是唪誦言辭。 我們懷著悲憫,通過它背後的情感奉獻出正性的力量等等。
七支祈請之後是真正的禪修,在禪修的總結部分,我們做另一個迴向。
總結
禪修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對於如何進行的引導說明則需要相當準確。這裡提供一種一般指引;每種特殊禪修都有其專門指導。但在所有情況之下,了解我們正在做什麼、如何做、以及為何做是非常重要的。
在某些佛教傳統中,例如禪宗便採行「坐下、靜思,然後持續下去,你就會想通」的方法。雖然這種模式對某些人有用,但對其他人來說卻是相當困難。許多人發現到這種方式是不易的,因此在這裡提出的是一種印度-西藏傳統的模式。